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男性疾病

排便習慣突然大變,別輕忽以為是小事!一名五十多歲男子,從學生時代開始就是便秘一族,往往一整個禮拜才難得能夠好好的「解放」一次,且糞便又硬又粗,不過近幾個月以來,排便突然變得順暢,不但天天解便,甚至一天要照三餐跑廁所好幾次,糞便也變細,偶然檢查赫然發現已是第三期大腸直腸癌。

收治病人的台北榮總外科部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王煥昇強調,上廁所一點都大意不得,不管是糞便突然變稀、變形,或是排便習慣由規律變不規律、不規律變規律,只要大便有「變」都得當心。

原因在於,大腸直腸癌初期少有症狀,儘管國內近年在大力推動篩檢後,第一期、第二期的早期病人占比,已經由過去的三成增加到四成,但多數仍屬發現為時已晚的晚期病人。

王煥昇說,不少人都是等到出現腹痛、貧血、吃不下等晚期症狀才驚覺自己已罹癌,尤其,其中約有二成五至三成已經是轉移性大腸直腸癌,一問起來,共同點幾乎都是工作忙碌、壓力大,這才忽略種種的不舒服症狀,拖出遺憾來。

大腸直腸癌越早發現越好,王煥昇表示,早期腸癌如果能夠手術切除乾淨,幾乎就可算是「痊癒」了,即使是晚期的病人,只要積極治療,合併使用標靶藥物及化療,五年存活率也可超過20%至30%,甚至一半以上都有望撐到五年。

王煥昇強調,受惠於健保制度,第一線使用標靶藥物合併化療,約有七成病人能有反應,其中三成腫瘤甚至縮小、不見,只不過平均一年後恐復發,所幸第二線標靶藥物可抑制更多的血管增生,第一線治療失敗之後依舊有武器可用,且後續還有第三線標靶藥物。

「醫師,聽說吃太多蛋白質不好哎」,王煥昇說,臨床常見病人不知從坊間、網路哪聽來不確實的傳言,擔心吃這不好、吃那不好,離譜的甚至誤以為可以餓死癌細胞,到頭來卻只搞得自己營養不良、身體虛弱,根本無法好好完成抗癌治療。

王煥昇強調,抗癌除了積極治療之外,飲食均衡更是重點,不但占比應達三成的蛋白質絕對不能少,其他各類營養素也要到位;健康人則要注意定期接受糞便潛血篩檢,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32歲吳先生因全身倦怠不適、噁心嘔吐吃不下及出現茶色尿,至醫院急診就醫,抽血檢驗發現肝功能指數超過5000,合併黃膽指數高。成大醫院感染科薛伶珊醫師表示,此次就診前身體健康無任何慢性病或相關病史,經詢問詳細發現其因工作關係經常外食,發病前曾至夜市食用海鮮類食物,可能因此感染急性A型肝炎。經過治療後,已順利痊癒出院。

105年確診案例數破千人

台灣早年曾流行A型肝炎,許多人因此獲得抗體。近年因公共衛生環境提升,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台灣40歲以下年輕人大多無A型肝炎病毒相關抗體。近2年急性A型肝炎病例較過往明顯增多,105年確診案例數破1000人,且年齡集中在20-39歲,為歷年來新高。

初期症狀和感冒類似

薛伶珊醫師指出,感染A型肝炎病毒後可能會出現發燒、全身倦怠不適、食慾不振、嘔吐或上腹不適,後續可能會造成黃疸,初期症狀和感冒類似,經常容易混淆。對於老年人或是原本就有慢性肝炎,如B型肝炎或C型肝炎帶原的病人,有可能會併發猛爆型肝炎而導致死亡。但大多數病例經支持性治療後會自然痊癒,並具有終身免疫力。

注意飲食衛生 保持衛生習慣

A型肝炎雖然不會導致慢性肝炎,但有10%的病人在急性發病後6個月內有可能症狀復發。因此薛伶珊醫師提醒指出,為預防A型肝炎,應注意飲食衛生,不可生飲、生食,食物應煮熟,尤其是生蠔或水產貝類,同時也應保持良好衛生習慣,飯前、便後及處理食物前需正確洗手。

施打疫苗是最有效的預防措施

薛伶珊醫師指出,A型肝炎除了做好飲食衛生預防「糞口傳播」之外,也有疫苗可以施打,是預防的最有效措施,接種1劑疫苗後,95%以上可產生保護抗體,而按期完成2次疫苗接種者,其所產生的免疫力可維持20年以上。

增A型肝炎公費疫苗接種對象

疾管署從105年10月1日起實施「擴大A型肝炎公費疫苗接種試辦計畫」,新增A型肝炎公費疫苗接種對象,針對確診HIV感染或新確診梅毒、淋病,且為民國66年(含)1月1日以後出生者,提供1劑公費A型肝炎疫苗。薛伶珊醫師建議高危險群如無A型肝炎抗體者應接種2劑疫苗,以降低感染風險,另亦應避免多重性伴侶、不安全性行為,以降低感染風險。

30歲的徐先生因為腹痛、腹瀉以及肚子脹大症狀求診,抽血檢查後,赫然發現徐先生血液裡高達24萬多顆的白血球,白血球指數超標24倍,裡面含有許多不成熟的白血球。

慢發性骨髓性白血病 白血球數量極高

南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陳筠方表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是血癌的一種,從顯微鏡觀察周邊血液抹片發現陳先生體內的白血球數量極高,但其中的血癌芽細胞數其實很少,而且其它的紅血球、血小板數目還算正常範圍内。

問診時也得知陳先生有脾臟腫大狀況,安排骨髓檢查送檢後確定有費城染色體,同時也有BCR-ABL基因融合,因而確診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在臨床初期並無明顯症狀,發覺不易。

疲累、食慾不振 症狀不明顯易忽略

陳筠方主任表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沒有明顯症狀,有些患者可能會出現疲累倦怠、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及脾臟腫大。但症狀往往容易被忽略,或者患者自行去藥局購買藥品,雖然短暫減緩不適,但沒有處理根本病因。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在血液腫瘤中很少見,卻有極好的預後。在健保標靶藥物的治療下,絕大部份的病人可以終身控制病情,如同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一樣。希望民眾更重視自己的身體健康,定期接受相關健康檢查,若有不適應尋求專業醫療協助。(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