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飲食與健康

下班後想運動,但肚子好餓,不吃沒力氣,吃多了運動卻會不舒服,營養師林雅恩分享幾個簡單原則,在不影響運動表現的情況下快速補充能量。

正餐約2小時排空 運動前宜用簡單碳水食物

林雅恩說,若是能在運動前2小時用餐,不必在意流質、固體等食物形態,均衡、正常吃即可,胃部排空一餐正常份量食物的時間約為2小時,排空後剛好就能運動。

部分民眾往往因為運動前進食不恰當,造成運動時有不適感,是因為食物仍停留在胃裡沒排空,因此林雅恩建議,若時間不允許用正餐,能在運動半小時至1小時前,以不超過200卡為原則,補充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如飯糰、燕麥奶。

纖維、蛋白質份量要拿捏 迅速補充能量果汁很OK

常見的地瓜、香蕉,雖然也是碳水化合物,但因為纖維含量較高,與蛋、雞肉等蛋白質食物一樣,需要較長時間消化,必須拿捏好食物分量,才能避免太飽,如四分之一手掌大小的地瓜一顆、1根香蕉、1顆水煮蛋,雞肉則不推薦。

若上班不方便用餐,下班到運動只有10至15分鐘,林雅恩建議可以喝不超過300c.c.,約小杯超商咖啡杯的現打果汁,流質食品吸收快,醣份能在15分鐘內快速提升血糖,份量又不至於影響胃部狀況。

運動後吃對辛苦不白費! 甜菜根是「營養好幫手」

運動後的飲食吃對,能讓辛苦不白費。林雅恩提到,運動後肌肉肝醣有所消耗,最好把握半小時,以1:3至4的原則補充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因為碳水化合物會被儲存為肝醣,蛋白質才會有效被運用於修復肌肉,以自助餐盤為例,一隻雞腿肉、少於三分之二碗的五穀雜糧類、再來是蔬菜類、菇類就是非常理想的運動後餐點。

林雅恩分享,甜菜根在運動科學研究發現,是非常好的補給食物。屬於蔬菜類的甜菜根,有比一般蔬菜多一些醣,可以幫忙恢復肝醣的儲存,再加上富含抗氧化營養素,對抗發炎、緩解運動後肌肉痠痛、加速肌肉修復相當有幫助,因此國外運動員提倡喝「ABC Juice」,包括蘋果(Apple)、甜菜根(Beetroot)、紅蘿蔔(Carrot)。

 

乳癌不僅為各國女性癌症發生率的高位,且人數逐年攀升,若將原位癌一併算入,乳癌年增人數預期即將在台灣突破1萬5千人大關!

WHO世界衛生組織探究原因指出,無論是環境或是飲食,都有機會導致乳癌增加;面對越來越多的乳癌病人,如何發展有效的治療方方式一直是醫界努力的目標。

乳癌分四類 第一線治療選項有限

醫院癌症中心教研長沈陳石銘教授表示,乳癌早已進入個人化治療時代,其可分為HER2陽性、管腔A型、管腔B型與三陰性等四種,以此量身打造不同的治療方針。

在乳癌基因型中,荷爾蒙受體為陽性者超過7成占最大宗,若加上HER2同時為陰性者,一旦面臨腫瘤復發或轉移時,以往第一線治療選項就僅有荷爾蒙治療與化療,而荷爾蒙治療平均可延緩惡化10-18個月;化療也有其效果,只是由於副作用包括白血球下降、發燒感染、嘔吐、掉髮、痠痛等,常讓患者產生恐懼,以致裹足不前,錯失最佳治療時機。

CDK4/6抑制劑+荷爾蒙用藥 可延緩疾病惡化達25個月

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曾令民醫師指出,隨著醫學的進步,目前研究發現,乳癌細胞增生的關鍵與一種名為細胞周期蛋白依賴激酶(CDK)有關,只要能夠抑壓CDK4/6,即是抑制了癌細胞的生長。

經全球大規模臨床試驗結果證實,針對荷爾蒙陽性、HER2陰性晚期或轉移性乳癌患者,於第一線使用口服CDK4/6抑制劑並搭配荷爾蒙治療,相較於單純只使用荷爾蒙治療者,可大幅延緩疾病惡化時間達25個月以上,且對8成的用藥患者有臨床上的助益,更有超過5成的機率可縮小腫瘤。

口服治療更便利 患者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另一方面,多數人擔心的藥物服用的便利性及常見副作用,曾令民醫師解釋,口服CDK4/6抑制劑常見副作用如中性白血球減少、噁心、疲勞等,普遍都可透過輔助治療得到控制,讓患者對自己的生活品質能夠有更多掌握;而乳癌的治療有其複雜性,無法以單一科部的專業為病患做最好的安排,因此需要透過跨科別的專業相互配合,在充分了解疾病特性後,才能提供病患最少副作用傷害、最合適而有效的治療。( 陳石銘教授 -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台北慈濟醫院癌症中心教研長沈, 曾令民醫師 - 台灣乳房醫學會秘書長、臺北榮民總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

 

異位性皮膚炎在現代極為常見,對患者來說相當困擾,日日都須承受皮膚反覆發炎、搔癢、脫屑等痛苦,嚴重影響生活作息與社交狀況,營養師陳怡諄曾經在諮詢門診當中遇到一位嚴重的異位性皮膚炎個案,問了飲食內容,她幾乎天天吃牛肉,每天會吃1-2次。

陳怡諄問:「妳很喜歡吃牛肉嗎?」

患者說:「有特別飛到日本看醫生,醫生說優先吃海鮮不能吃其他肉,若要吃肉只能吃牛肉」

陳怡諄問:「那妳這樣改變飲食後有改善嗎?」

患者說:「沒有,還是一樣,而且我去看了二次。」

這樣做對嗎?大家來找碴。先不討論這位醫生的論點對或錯(不完全錯但也不完全對),最大的問題是出在她的執行有誤:「海鮮比例太少,牛肉太多。」台灣和日本不一樣,在台灣大多吃到的是「穀飼牛」,難怪她過敏不會好,一直慢性發炎。

台灣大多進口「穀飼牛」 是導致慢性發炎元凶

有接觸過「功能醫學」的朋友都知道,慢性發炎是現代人很嚴重的問題,我們鼓勵增加攝取能抗發炎的omega-3好油 (低重金屬污染風險的小型青背魚),若要吃牛肉,也會建議要吃「草飼牛」,而不是「穀飼牛」。這跟瘦肉精完全沒關係,主要是因為吃穀物飼料的牛,體內含有較多的omega-6脂肪酸(來自飼料),當我們吃了過多omega-6脂肪酸時,容易產生「慢性發炎」,也對於心血管較不利。而吃草的牛,體內有較低的omega-6脂肪酸,且有較高的omega-3脂肪酸(有助於抗發炎),對人體較有益。

但問題來了,台灣到底要去哪裡才能買到草飼牛?陳怡諄表示,「我都是教個案選產地,澳洲、紐西蘭的牛比較會是吃草的,而美國的牛則是吃飼料的。我本來以為只要是澳洲來的都是『草飼牛』,直到我在某超市買到澳洲來的『穀飼牛』後才知道,原來澳洲的牛也有吃飼料的。於是我找遍了各大生機飲食店、生鮮超市、賣場,只有找到一家有標榜是賣草飼牛,真的很難找。更不用說外食餐廳一半以上都是用美國牛肉了。」

文章經營養師陳怡諄授權轉載同意,來源:異位性皮膚炎一直不會好?吃錯牛肉小心慢性發炎

Subcateg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