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飲食與健康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45歲以上代謝症候群盛行率,不論男女均高於3成,並隨著年齡上升而增加;此外,研究顯示,每天只要增加攝取360cc的含糖飲料,不僅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提高83%,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更增加29%。因應氣溫下降,不少民眾習慣飲用薑母茶、桂圓紅棗茶,或沖泡黑糖塊來暖身。但要小心,喝錯恐傷身!

熱飲甜心雙陷阱 慢性病高風險族群應當心

公共衛生學系邱弘毅教授表示,天冷時民眾多喝熱飲,由於市面飲料店因成本考量會採用高果糖糖漿,但高溫時果糖甜度會下降,為了維持相同口感,熱飲相較冷飲要加更多的果糖才能維持同樣甜度,一不注意恐會多喝下5-10克的糖。因此,若平常喝冰飲習慣加果糖球的民眾,改喝熱飲應盡量改選用砂糖包,以避免攝取過多的糖份。

普遍城市人對含糖飲料攝取頻率的提升,而研究發現,961名40~75歲居民中,14.2%平均每周含糖茶飲飲用量多於500 ml,不僅相較於未飲用含糖飲料者,血壓較高,並且有14.9%機率在10年內得到心血管疾病,為沒飲用含糖飲料者的1.15倍,不得不慎。

堅守「自煮、減量、微糖」原則 預防慢性病從日常作起

冬日飲品可採取「自煮、減量、微糖」的原則,盡量自己準備不外買、多喝水不喝飲料、若要喝也盡量降低糖份的攝取量。此外,透過建立健康生活習慣與提升健康危險因子的認知,是預防慢性病的共通法則,不但能降低慢性病發生及死亡率,也減輕社會與個人的醫療負擔。(邱弘毅- 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

 

大腸癌近年在亞洲連續數年蟬連十大癌症第一名,其中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是「吃」出來的!腫瘤中心營養師凃宜辰建議平時少吃油膩、多攝取纖維質。若是已檢查出罹患大腸癌,在治療前後可以遵守不同的飲食原則,保養照顧腸道,「腸」保健康!

術前8~10小時完全禁食

大腸癌手術前,開始清腸,以降低感染機會,約術前1星期開始攝取低渣飲食,例如白米、青菜、葉菜、瓜類;手術前3天,就需以果汁機將食物絞碎後再進食;術前2天起,需開始禁食,建議喝米湯、無渣果汁、運動飲料等;手術前8∼10小時,則完全禁食。

術前後2天食用清流質飲食

手術前後2天,建議食用「清流質」飲食,凃宜辰表示,這類飲食完全無渣、不產氣、不刺激腸胃蠕動,以供應水份為主。例如米湯、清果汁、運動飲料、糖水、稀藕粉等。但要注意清流質飲食不可持續超過48小時(2天)以上,以免營養不足。

術後2天吃低渣飲食

凃宜辰營養師建議,手術二天之後,可以開始吃低渣飲食,如白米、白饅頭、白土司等,或是吃稀飯加菜葉、蒸蛋,但不要吃煎蛋、滷蛋等較難消化的蛋類,豆類可選擇豆腐、豆花、豆漿。水果可選擇軟質的木瓜、香蕉、蘋果、西瓜、葡萄、蓮霧;術後1個月,可以開始吃營養品,但術後3個月內,都不要喝牛奶,以免腸胃不適造成腹瀉。

治療期攝取較多熱量與蛋白質

手術後治療期,開始接受化療、放療,需要較高的蛋白質、卡路里,比一般人多攝取200∼500大卡的熱量,若是營養不夠,造成體重下降,抵抗力不足等問題,影響治療進行,因此,凃宜辰建議,若是食欲不佳,可以營養品補充,採少量多餐,於三餐間加上點心,並可以麩醯胺酸協助修補腸黏膜。

恢復期高纖飲食保持體重

在手術後的恢復、追蹤期,改採高纖飲食,多攝取未精製的五穀類、新鮮蔬菜、水果,少食醃漬、煙燻、油炸、油酥,採清蒸、清燉、水煮、滷。減少高油、鹽、糖食品,多喝水(2000cc),以防便祕。此外,為預防疾病復發,凃宜辰營養師建議保持體重,避免抽菸、酒精類、咖啡因、刺激性食物,每週3天以上運動,同時定期篩檢,才能「腸」保健康!
(凃宜辰 - 大林慈濟醫院腫瘤中心營養師)



家長們常為孩子偏挑食、不吃蔬果傷透腦筋;培養良好的飲食口味愈早愈好,孩子未來愈不會偏挑食,多項研究發現,從寶寶零歲起就是關鍵期!

純母奶寶寶日常飲食也健康

食品營養中心引述英2013年發表於《英國營養學雜誌》的研究,調查3217位59~73歲長青族的飲食習慣,發現在嬰幼兒時期只喝母乳的人,日後的飲食型態最健康,不但攝取最多的蔬果、全穀和魚類,也比較少吃加工肉品。

但是相對的,嬰幼兒時期只喝配方奶的人,長大後則吃得較不健康,較常吃高油糖鹽的加工食物,如洋芋片、加工肉品、精製白麵包和高脂乳製品等,而且每週還會多攝取約3.5茶匙(約14克)的外加糖。

母奶寶寶對於食物接受度較高

食品營養中心許惠玉主任表示,讓孩子不偏挑食的關鍵,就是從小培養孩子多元的味覺經驗;如上述研究,在於母乳會受到媽媽吃進去的各種食物影響,所以嬰兒可以在喝母乳時接收到不同食物的風味,因此影響孩子日後對各類食物的接受度較高,也更願意嚐試新口味,達到減少偏挑食效果!

美2007年發表於《兒科期刊》的研究,發現同樣是第一次嘗試吃桃子,比起只喝配方奶的嬰兒,從小只喝母乳的嬰兒可多吃50克。另2001年美研究,媽媽如果在懷孕末三周或哺乳前兩個月定期喝胡蘿蔔汁,其寶寶第一次接觸胡蘿蔔時,較不表現抗拒,也吃得比較多;但是沒有喝胡蘿蔔汁的媽媽,其寶寶第一次聞到胡蘿蔔的味道時,通常都表現出抗拒的態度。

從孕期多吃各類天然食物

許惠玉強調,健康飲食真的需要從小培養,建議孕期和正在哺乳的媽咪多吃各種天然食物、新鮮蔬果,做營養胎教,日後更能輕鬆教育寶寶愛吃健康食物。

各式副食品的口味刺激也很重要

提供副食品時也是關鍵,盡量不要長期連續吃單一食物,掌握少量多樣化原則,給寶寶各式各樣的口味刺激,從零歲開始養成開闊的口感喜好。 (許惠玉- 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

Subcateg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