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健康機構

-促進公私投資,變革解決方案,創造更包容可持續未來
-百年慈善機構開啟新篇章

紐約2020年10月30日 /美通社/ -- 洛克菲勒基金會承諾將在今後三年投入十億美元,支援後疫情時代更包容的綠色復甦。基於目前的努力和長期以來的專案,洛克菲勒基金會將重點關注兩大領域:促進數十億美元的私人和讓益投資,擴大發展中國家分散式可再生能源的規模;確保更公平地獲取新冠病毒檢測、疫苗、科學工具和數據,以應對疫情,同時加強公共衛生系統,防止未來出現爆發。除了一次性投入額外資源,洛克菲勒基金會的整體工作和資源將再次投入改善世界最貧困人群的生活,並緩解因疫情而加劇的不平等。

「世界不可能重返疫情之前的狀態了,我們需要重新構想我們想要的未來。」洛克菲勒基金會主席拉吉夫-沙赫博士(Dr. Rajiv J. Shah)說。「此時此刻,我們必須利用所有的資源和關係,建立一個公平、可持續的未來,讓每個人都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避免氣候災難。我們要立刻行動,確保疫情應對和疫情後的恢復考慮到弱勢兒童和家庭。

疫情爆發前,全世界近半人口沒有基本的醫療服務,超過8億人無法用電。由於缺乏可靠和充足的能源碳排放燃料為主,數十億人的發展受限制。疫情進一步擴大能源可及性的鴻溝。僅在今年,就有超過1億人因在疫情期間無法支付帳單,而失去電力供應,受影響尤其大的是貧困和弱勢群體。世界銀行估計,氣候變化和新冠疫情的疊加影響,將導致1.32億人陷入貧困。

這些現實要求我們採取更加大膽的行動,解決不平等問題,確保全球對策為所有人構建一個更加包容、可持續的未來。

綠色能源意味著更加包容的機遇

在過去十年中,洛克菲勒基金會致力於以清潔和可持續的方式消除全球能源貧困。向經常受到氣候變化嚴重影響的社區提供可靠的電力資源,對於為他們創造經濟機會,從而使他們擺脫貧困至關重要。得益於分散式可再生能源技術的突破,我們可以在十年內消除能源貧困,同時又不加劇碳排放。相比於傳統的基於電網的電氣化,推廣這些技術能夠向5億人提供綠色電力,並在未來十年減少15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能源的獲取還能夠提高當地農業的灌溉、作物產量和生產力。農民可以通過冷藏進一步保護作物價值,或者通過收穫後的加工來增加收益。

「過去十年,我們通過智慧能源倡議的投資改善了印度、緬甸和撒哈拉以南非洲部分國家近50萬人的生活,所以我們知道這是有效的。」阿什文-戴亞(Ashvin Dayal),洛克菲勒基金會電力與氣候倡議高級副總裁說。「通過完善分散式可再生能源電氣化商業案例,加深我們對微電網系統及其對人們生活生計影響的專業認識,我們與塔塔電力(Tata Power)合作創設了TP可再生能源微電網(TPRenewable Microgrid (TPRMG))專案。到2026年,我們預計投入100億美元,部署多達一萬個微電網,為500萬戶家庭提供清潔能源,創造一萬個綠色就業機會,支援100萬個鄉村企業,為40萬農民提供灌溉資源,總計將為相應社區超過2500萬人提供可靠電力。」

通過與全球各國的投資者、國際組織和政府合作,洛克菲勒基金會致力於推動基礎設施領域的公私投資,使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更快地獲得清潔、安全、可靠的可再生能源。

增加醫療服務可及性來對抗疫情

今年早些時候,在由頂級科學家、行業專家、技術專家和經濟學家組成的多元團隊的説明下,洛克菲勒基金會啟動了美國國家新冠病毒檢測和追蹤行動計劃。基金會還和聯邦、州以及地方領導合作,增加新冠病毒的檢測,並重點關注美國各地的弱勢社區。鑒於當前疫情的嚴重性,基金會將繼續在美國和世界其他地區加大投入,加快普及新冠病毒篩查測試、治療,以及疫苗問世後的普及。更好的資源有助於甄別更易感染慢性病、傳染病或出現其他健康問題的高風險社區,將資源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更精準地採取預防干預。通過預測分析和其他科技手段,我們能夠更好地防止疫病爆發成為大流行病。

「長期以來,人們的健康情況取決於他們的身份和居住地。」洛克菲勒健康倡議高級副總裁納威恩-饒博士(Dr. Naveen Rao)說。「現在我們擁有一個前所未有的機遇,通過針對世界上最弱勢的社區的創新和投資,來縮小健康領域的不平等。我們正是通過這種方式致力於公共衛生現代化,實現健康平等。」

洛克菲勒基金會歷史中的里程碑

洛克菲勒基金會發行的7億美元的2020 系列應稅債券在9月底獲得了穆迪和標準普爾Aaa/AAA的評級。基金會將利用其擁有的捐款和首次發行的慈善債券的收益來資助大部分工作。此次10億美元的投資是基金會成立107年以來最大的一筆投資,並已經分配了超過220億美元。雖然這是基金會首次將資金用於創始人約翰D.洛克菲勒(John D. Rockefeller)遺願之外的領域,但這符合他鼓勵規模化投資、尋求和利用創新和科學的解決方案應對艱巨挑戰的願景。

回顧歷史,洛克菲勒基金會果斷及時的行動推動了歷史進程改變。在最初的40年裡,基金會開創了現代公共衛生領域,無論是對抗1918年大流感,在美國根除鉤蟲病,還是推動黃熱病疫苗的開發,基金會都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接下來40年裡,基金會發起了綠色革命,改變了農業,使數億人免於飢餓。

與此同時,基金會還投資了促進望遠鏡和粒子迴旋加速器誕生的創新技術,召集不同領域的佼佼者,包括已故的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露絲-巴德-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來應對世界面臨的最緊迫的問題。在200世紀進程中,基金會説明建立了美國社會安全局,支援了美國歷史上的黑人大學,發起了具有開創意義的選民教育專案,由著名民權運動家、已故國會議員約翰-路易斯(JohnLewis)領導。此外,基金會在2007年提出的「影響力投資」改變了慈善事業的發展方向。

此次十億美元的投資標誌著洛克菲勒基金會開啟了新的篇章。

關於洛克菲勒基金會

洛克菲勒基金會致力於推進科學、數據、政策、以及相關創新發展,從而更好的解決健康、食品、電力、經濟流動性方面的全球挑戰。作為一家以科學驅動的慈善機構,洛克菲勒基金會同合作夥伴和受贈人建立合作關係,通過識別和加速突破性的解決方案、靈感和討論,激發並培育規模化影響力行動,從而促進全世界人類的福祉。更多資訊,請造訪rockefellerfoundation.org獲得我們的活動簡報,或關注我們的官方Twitter帳號@RockefellerFdn。

上海2020年11月3日 /美通社/ -- 藥明巨諾(股票代碼:2126.HK),一家中國領先的臨床階段的創新型細胞免疫治療公司,今天宣佈在香港聯合交易所(「港交所」)主板掛牌上市。藥明巨諾專注於針對血液腫瘤和實體腫瘤突破性細胞免疫療法的開發、製造及商業化。

來自藥明巨諾的一線員工共同敲鐘,慶祝公司掛牌上市
來自藥明巨諾的一線員工共同敲鐘,慶祝公司掛牌上市

「在香港上市是藥明巨諾非常重要的里程碑。」藥明巨諾聯合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怡平醫生表示,「藥明巨諾成立的初衷是通過突破性細胞療法的開發,改變中國癌症患者的治療方式。依托我們頂尖的技術平台和研發能力,我們將持續投入以推動藥明巨諾核心候選產品的全面商業化,推進和擴展我們的產品線,並通過創新及規模效益持續提升我們的生產能力及供應鏈水平。」

藥明巨諾由美國巨諾公司(Juno Therapeutics)與藥明康德於2016年共同創建,一直是代表癌症治療轉變與最新突破的細胞免疫治療領域的引領者。細胞免疫療法,包括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CAR-T」),是一種利用人體免疫細胞對抗癌症的創新性治療方法,在癌症治療領域有著變革性意義。多項臨床研究表明,細胞免疫療法有望持久緩解傳統手段難以治療的B細胞淋巴瘤及白血病。

公司已建立了全面且差異化的細胞治療產品管線,涵蓋血液腫瘤和實體腫瘤。領先的主打產品瑞基奧侖賽注射液(「relma-cel」)是針對復發或難治(「r/r」)B細胞淋巴瘤的三線治療的CD19靶點的CAR-T療法。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已於2020年6月受理審查藥明巨諾將relma-cel用作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DLBCL」)三線療法的新藥上市申請,並於2020年9月授予新藥申請優先審查資格。此外,NMPA亦授予relma-cel治療濾泡性淋巴瘤的突破性療法認定。Relma-cel有望成為中國首個獲批的一類生物製品的CAR-T療法。

除了致力於成為血液腫瘤治療領域的引領者外,利用綜合的細胞治療技術平台進軍實體瘤市場亦是藥明巨諾未來發展策略的重要一環。公司已從Eureka Technologies獲權引進ARTEMIS®平台;通過與 Lyell Immunopharma(「Lyell」)訂立合作協議,藥明巨諾計劃將Lyell的技術與ARTEMIS®平台相結合,為肝細胞癌(「HCC」)治療開發新一代自體細胞療法。

中國目前尚未有CAR-T產品獲批,然而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Frost & Sullivan)的預測,隨著潛在新產品的推出,中國CAR-T治療市場規模預期在2030年增至人民幣243億元。市場驅動因素主要包括癌症患者人數的增加、藥物負擔能力的提升,以及良好的法規環境等。

關於藥明巨諾

藥明巨諾(港交所代碼:2126)是一家中國領先的臨床和臨床前階段的細胞治療公司,由美國巨諾和藥明康德聯合創建。公司已建立了一個專注為血液及實體瘤開發、製造和商業化的突破性細胞免疫療法的一體化平台。

藥明巨諾致力於為中國市場開發創新的細胞治療手段,改變中國患者的癌症治療方式。公司已建立了涵蓋血液及實體瘤的全面且差異化的細胞治療產品管線。主打產品瑞基奧侖賽注射液(「relma-cel」)是針對復發或難治(「r/r」)B細胞淋巴瘤的抗CD19 CAR-T療法,有望成為中國首個獲批一類生物製品的CAR-T療法。

欲瞭解更多詳情,請訪問www.jwtherapeutics.com

媒體聯絡
博然思維集團
This email address is being protected from spambots. You need JavaScript enabled to view it.

周怡
+852 9783 6894

肖筱竹
+86 13817398201

前瞻性聲明

該新聞稿所包含的前瞻性聲明是基於管理層現有的期望和信心,會受一些風險、不確定性和假設的影響,從而導致實際結果在實質上與所描述的有所區別。除了對已發生事件的聲明之外,所有聲明均可被認為是前瞻性聲明,包括收益估算、經營利潤、資本支出、現金、其他財務指標、預期的法律、仲裁、政治、法規或臨床結果或實踐、客戶和處方模式或實踐、報銷活動和結果及其它此類事件的估計和結果。前瞻性聲明包含顯著的風險和不確定性,這其中包括了以下討論的內容,以及在公司提交給證券交易委員會 (HKEx) 的報告中所作的更為全面的描述內容。除非另有註明,公司提供截至2020年10月28日的信息,並且明確表示不承擔更新該新聞稿所含內容的責任。

沒有任何前瞻性聲明可以保證且實際結果可能實質上與我們的計劃不同。發現或識別新產品候選物或研發現有產品的新適應症均是無法保證的,並且從設想到產品的推進也是不確定的,因此,無法保證任何特定的產品候選物或者現有產品新適應症的開發都能取得成功並最終轉化成為上市產品。並且,臨床前的結果不能保證產品候選物在人體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計算機、細胞培養系統或者動物模型都無法完美模擬人體的複雜性,某些時候甚至不能充分模擬。此前針對不同藥物完成臨床研究並獲得產品上市批准所需的時間存在多變性,我們預計未來還會存在類似的多變性。我們既在公司內部獨立開發候選產品,也會通過授權協作、合夥和合資方式來開發候選產品。源自合作關係的候選產品可能會受制於各方之間的爭議,或者在達成上述合作關係時所相信的那樣有效或安全。同樣,在我們的產品上市之後,我們或者其他人可以識別其安全性、副作用及生產問題。我們的生意或受到政府調查、訴訟和產品責任索賠的影響,以及存在有爭議市場行為所導致的合規風險甚至制裁。我們的提供某些現有或未來產品的生產能力較大程度的依賴於第三方,而供應的限制將限制某些現有產品的銷售和產品候選物的開發。

此外,我們產品的銷售受到第三方支付方的強制報銷政策的影響,包括政府、私人保險計劃和管理醫療提供者,而且可能受到法規、臨床和指南的發展,國內和國際健康管理趨勢、醫療成本控制以及藥品定價和報銷相關法律的影響。政府和其它的法規和報銷政策將影響我們產品的開發、使用和定價。另外,我們在市售產品和研發新產品方面也和其他公司存在競爭。我們相信某些我們的新產品、產品候選物或現有產品的新適應症在其獲批和上市時及之後會面臨競爭。我們的產品可能將與價格更低、已經可以被報銷的、更好療效、更易使用或其他具有競爭力的產品進行競爭。並且,當我們常規取得產品和技術的專利時,專利所給予我們產品的保護和專利申請可能會被挑戰、無效或被我們的競爭對手規避,從而使我們或我們的合作者無法確保我們的產品或產品候選物受到專利的保護。我們無法保證我們可以生產商業成功的產品或保持現有產品的商業成功。我們的股票價格將受實際或感知到的市場機會、競爭性定位、以及我們產品或產品候選物的成功或失敗的影響。此外,如果與我們的某種產品相似的產品出現重大問題,並牽連到整類產品,那麼對受影響的產品以及對我們的生意和運營結果而言,都可能會產生重大的不良影響。我們對已收購公司的運營整合可能不會成功。對於正在實施的重組計劃,我們可能會遭遇困難、延遲或非預期的成本,並無法實現預期的效益和成本節約效果。我們的商業表現可能影響或限制我們董事會通知分紅、派發股息或回購普通股的能力。

臺北醫學大學暨醫療體系今年結合一校六院特色,以「精準醫療.智慧創新」為主軸參加2021臺灣醫療科技展,主打七大亮點。其中,2022年即將落成啟用的北醫「雙和生醫園區」,結合全台首創的大學生醫加速器,將是全國唯一擁有醫學大學、醫學中心及生醫產業「三位一體」的生醫園區,未來可望發展成台灣的生醫矽谷。

醫學大學、醫院、生醫產業 三位一體

臺北醫學大學校長林建煌表示,雙和生醫園區結合醫學大學、醫學中心及生醫產業三位一體Bio-Cluster的概念,這個模式在國外已非常多,例如波士頓生醫廊帶、矽谷及加州 State route 101、荷蘭萊登生技園區等,未來雙和生園區將鏈結北醫大基礎研究與臨床資源,聚焦特色領域,提供創新研發、臨床驗證、市場拓展、國際行銷等資源等一站式服務,幫助企業開拓市場,與國際接軌。

雙和生醫園區緊鄰雙和醫院,建置地下三層、地上十七層兩棟「教學研究」與「生醫科技」兩棟大樓,總樓地板面積超過2萬坪。其中,「生醫科技」大樓,將提供「產業研發中心」及「創新育成中心」兩種空間供廠商進駐,前者由產業依照企業需求自行規劃設計;後者設置標準辦公室或實驗室空間,由產業承租直接使用。今天上午也在現場舉辦說明會,歡迎有意參加的新創團隊可與北醫事業處進一步洽詢。

雙和生醫園區除了有北醫大體系豐沛的醫護專業與臨床場域作為後盾,協助產業研發、轉型;同時提供「北醫生醫加速器」輔導,不僅鏈結創投資金,積極促成廠商之間的交流合作,還將進一步協助解決臨床應用痛點,可於北醫大醫療場域內進行規格與臨床的驗證,發揮產、學、研、醫跨界合作綜效,精準開發符合市場需求,加速醫療產業產品上市時程,引領生醫科技發展。

未來,雙和生醫園區將成為臺灣生技醫療產業的重要地標,除能有效帶動大台北地區的區域產業發展之外,透過國道3號的連結,北接南港、汐止、國家生技園區,南往龍潭、竹北科學園區,將形成臺灣的生技廊帶,結合新北市規畫中的中和灰磘生醫園區,形成生技醫療創業生態系,進而打造成為台灣的生醫矽谷,提昇台灣在國際生技產業的競爭力。

一校六院 各自發展超強醫療特色

此外,北醫大醫療體系今年的展出項目結合校院特色,透過大數據、AI、5G技術,讓精準醫療不止是治療、診斷,而是全人全面的從預防、診斷、治療到照護都可運用。例如:北醫附醫「椎穩強脊椎穩定系統」、萬芳醫院「洗腎簍管狹窄偵測器」及雙和醫院「仿生肺組織晶片」、新國民醫院「脊椎內視鏡手術訓練中心」、臺北癌症中心「癌症精準醫學」及臺北神經醫學中心「ROSA -羅莎機器人手術系統」等各院展出亮點。

其中,全台首創「洗腎動靜脈廔管狹窄偵測器」,由萬芳醫院心臟內科陳威達醫師與Above-care團隊攜手推出,運用AI人工智慧結合聲音頻率,只要短短20秒,就能判斷廔管是否狹窄,可即時守護洗腎病患的血管生命線!該研發獲得國家新創獎,期盼上市之後造福洗腎病友。

委由北醫大體系經營的新國民醫院,則主打「小傷口、大健康」,首度展出脊椎內視鏡手術中心成果,藉由脊椎內視鏡手術實況影片,一窺醫療團隊如何藉由細微傷口降低術中風險,減少住院天數及縮短術後恢復時間,讓病人重拾健康,大幅提升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