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健康機構

-- 團體要求新政府將改革列今年施政重點

香港2017年7月9日電 /美通社/ -- 多個關注香港癌症政策的團體舉行集思會,呼籲新政府正視癌症病人的「三等」困境,並且要求特首將改革癌症控制政策列為今年施政重點,盡快紓解他們的困境。

(由左起至右) 血癌病友胡先生、鼻咽癌病友 Victor、香港病人組織聯盟主席袁少林先生、張超雄議員 、醫院行政管理人邱家駿醫生及香港醫學組織聯會前任會長勞思傑醫生出席「2017癌症策略集思會」,表示香港病人現墮入「三等」的困境 -- 等候首次治療、等候有效藥物,以及等候整合服務,望將集思會的意見向新政府反映。
(由左起至右) 血癌病友胡先生、鼻咽癌病友 Victor、香港病人組織聯盟主席袁少林先生、張超雄議員 、醫院行政管理人邱家駿醫生及香港醫學組織聯會前任會長勞思傑醫生出席「2017癌症策略集思會」,表示香港病人現墮入「三等」的困境 -- 等候首次治療、等候有效藥物,以及等候整合服務,望將集思會的意見向新政府反映。

香港各大癌症病人組織代表 (由左二起至右) 創域會主席李兆紅女士、新聲會委員梁幹陵先生、全球華人乳癌組織聯盟主席王天鳳女士、全球華人乳癌組織聯盟陪診義工Candy及鮑廣桓兒童慈善基金主席鮑潔鈞先生集思討論癌症病人困境,呼籲新政府正視癌症病人的需要。
香港各大癌症病人組織代表 (由左二起至右) 創域會主席李兆紅女士、新聲會委員梁幹陵先生、全球華人乳癌組織聯盟主席王天鳳女士、全球華人乳癌組織聯盟陪診義工Candy及鮑廣桓兒童慈善基金主席鮑潔鈞先生集思討論癌症病人困境,呼籲新政府正視癌症病人的需要。

集思會由「香港病人組織聯盟」及「癌症資訊網」合辦,希望成為關注癌症政策的溝通平台。出席者包括四十多位癌症關注團體代表、專科醫生、多位立法會議員及區議員。

香港癌症人數一直上升,2014年新個案已達29,618人,現時毎天約有80宗新症。

雖然愈來愈多病人要與癌症進行生命競賽,但香港現時缺乏一套全面癌症控制政策,令病人墮入「三等」的困境 -- 要等候首次治療、等候有效藥物,以及等候整合服務。香港在這些方面已淪為落後於很多國家。

等候首次治療

香港癌症病人要承受確診後等待治療的壓力,往往影響到治療質素,亦令病人及家屬惶恐不安。醫管局年度報告數據顯示,香港大腸癌患者由診斷至首次治療的輪侯時間為73天。乳癌為65天及鼻咽癌為54天。縮短這些等候時間會大大改善病人的健康及生活質素。

全球華人乳癌組織聯盟主席王天鳳女士表示:「有女士自我檢查發現硬塊後,於政府排期X光檢查要等一年至年半,而由確診至首次治療平均仍要等兩個月。這很易令病人錯過黃金治療期,對他們非常不公平!」

鼻咽癌病友Victor 表示:「醫生用了一個月時間化驗及確診我屬癌症三期,之後還要我等一個月才可開始治療。我在過程間要到很多地方,等候很多程序。其實每一個等候都是個折磨,對我家人也是個大煎熬。」

等候有效藥物

同時,香港癌症病人也要等候處方國際認可及可負擔的有效癌症新藥。香港有關時間較一些癌控較先進國家長,令病人要長等。舉例說,香港病人要等候較英國長3倍、法國長4倍的時間,才會得到資助應用新藥。現時醫管局往往要5年才將癌症新藥納入藥物名冊及安全網,讓病人獲得部分資助,更要8年才納作專用藥物,讓病人得到全額資助。

而由於引入新藥需時,甚至令不少病人未能使用新藥治療。以歐盟於2003-14 年通過的26種涉及治療香港十大癌症的主要藥物為例,香港只將其中三分之一藥物納入資助範圍內,令很多基層及中下層病人無法及時使用多種新藥。

醫院行政管理人員邱家駿醫生表示:「香港癌症藥物『批得少,批得慢』。政府當然要把關量度藥物成效,但由於機制缺乏客觀標準,批藥的效率實在偏低。」

血癌病人胡先生表示「我的血癌在化療兩年後復發,醫生建議我再用上次的化療藥物,但我觀察過其他個案,擔心該藥對我無效,甚至有死亡風險,所以堅持不用。我後來只是幸運地參加了某新藥的臨床試驗,才可免費用藥,但很多没有此機會的病人便無法選擇藥物了。」

等候整合服務

香港癌症服務往往是割裂的,病人要享用整合式服務不知還要等候多久。整合或癌症服務有醫院整合,與及醫院與社區整合兩種。前者會利用個案經理作為治療及復康過程的導航員。後者則在早期便可為病人提供整合服務,例如納入紓緩治療。這對患者是非常重要的。

香港醫學組織聯會前任會長勞思傑醫生表示:「晚期癌症病人在治癌早期接受了紓緩治療,有助減輕痛楚及情緒低落,從而可改善生活質素及延長壽命。而醫院與社區整合更與政府倡導的居家安老的理念互相呼應。」

要求列作今年施政重點

立法會議員張超雄表示:「癌症是長期病中最為致命的,病人都是處於弱勢,需要我們代為發聲,幫助他們脫離三等困局。我希望特首和新政府會有新承擔。我要求新政府真的不要等,今年便要立即檢討癌控改革,聽取持份者意見,亦要在短期內提供額外財政資源,盡快實質地縮短病人的等候時間。」

香港病人組織聯盟主席袁少林表示:「為免香港癌症病人繼續三等,我們會將集思會的意見盡快向新政府反映,並持續與持份者溝通,凝聚共識。我們希望特首會將改革癌症控制列入將於今年十月公佈的施政報告中。政府應要參考國際經驗,檢討和改善癌控工作,紓解數以萬計癌症病人的困境。」

圖片 - https://photos.prnasia.com/prnh/20170709/1895032-1-a
圖片 - https://photos.prnasia.com/prnh/20170709/1895032-1-b

-每7港人有1人受此症困擾,嚴重影響生活質素

香港2018年6月25日電 /美通社/ -- 為響應「世界理遺週」(World Continence Week),香港執業專科醫生協會 (HKPSN) 今日公佈有關膀胱過度活躍症 (OAB) 公眾認知調查結果。膀胱過度活躍症為一種常見泌尿疾病,每7名港人就有1人受相關徵狀困擾[1]。然而調查結果顯示,超過一半 (54%) 港人表示從未聽過此病症。

該調查由一家獨立研究機構於今年4月在網上進行,成功訪問1,036名20至54歲本港人士。調查之主要發現如下:

  • 一半以上受訪者(54%)從未聽過膀胱過度活躍症,儘管其中大多數人(83%) 都知悉一種或多種膀胱相關徵狀[2]。在夜間多次起身小便和突然感到尿急是受訪者最多提到的兩種徵狀[2]
  • 67%受訪者認為,膀胱相關徵狀會對患者造成尷尬和擔憂的心理及情緒影響[3]
  • 一半以上受訪者 (57%) 認為患者應該作出生活方式上的改變,如控制飲水量,避免社交活動,減少搭長途車等以緩解相關徵狀[4]
  • 在45至54歲受訪者中,儘管大部分人 (88%) 知悉相關徵狀[2],但約有35%的人沒有意識到諮詢醫生意見是治療徵狀的有效方法[4]

膀胱過度活躍症極大影響患者的生活質素和情緒健康

香港執業專科醫生協會召集人傅錦峰醫生表示:「膀胱過度活躍症是一種常見的泌尿疾病,會嚴重影響患者的健康和生活,包括工作、睡眠、性生活和人際關係等方面。由於徵狀出現頻繁,患者為避免不適,往往會減少飲水量並限制日常活動,從而導致生活質素受到影響。」

膀胱過度活躍症的特徵為尿急,或伴有尿失禁,通常亦會有尿頻及夜尿徵狀,無論男女皆有機會受此影響。據不同研究結果顯示,膀胱過度活躍症的總體患病率由12%到36%不等[5],且男女患病率均隨著年齡增長而升高[5]。根據2009年的一項調查,本港膀胱過度活躍症的患病率為14.5%[1]

傅醫生補充道:「膀胱過度活躍症的病因尚不明確,但可起因於下尿路排尿功能失調,導致患者出現多種徵狀。」

膀胱過度活躍症同時亦影響患者的情緒健康。調查結果顯示,大多數受訪者認為膀胱相關徵狀會對患者造成種種心理及情緒影響,其中尷尬和擔憂是最多受訪者認為會出現的情緒表現[3]。傅醫生指出:「患者通常感到尷尬而不願與家人或朋友討論此病症。他們往往限制自己的日常活動,避免與家人外出或旅行,這給家庭關係帶來壓力。」

膀胱過度活躍症患者家屬亦承受巨大身心壓力

膀胱過度活躍症亦給照顧患者的家屬帶來心理壓力。照顧者普遍存在無力、無助、困惑和內疚感,同時亦產生抱怨以及回避社交等情緒。這些負面情緒令他們身心承受巨大痛苦,從而導致身體和精神上的倦怠[6]

傅醫生表示:「照顧者的負面感受通常因不知如何照顧引起。患者及家人的負面情緒亦由於缺乏相互溝通和對疾病的了解所致。因此,提高公眾對膀胱過度活躍症的認知,了解疾病對患者及家人的影響,並為患者和照顧者提供所需支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膀胱過度活躍症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和其他輔助療法。藥物治療是最主要的方法,可通過緩解膀胱過度活躍症相關徵狀,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質素。傅醫生指出:「市民不應該忽視膀胱過度活躍症。此症就像其他慢性病如糖尿病和心臟病一樣需要進行治療。諮詢醫生並尋求正確診斷很重要,這可以幫助患者得到適當和及時的治療。」

「存載有望」活動提升膀胱過度活躍症認知,為患者及照顧者提供支援

在「世界理遺週」期間,香港執業專科醫生協會開展名為「存載有望」的公眾教育活動,為膀胱過度活躍症患者及其照顧者給予支持。活動亦設有膀胱過度活躍症教育網站(www.holdontomore.hk),以提供相關信息及資源。受膀胱相關徵狀如尿急徵狀困擾的市民可瀏覽網站並進行簡單的自我評估,以便與醫生進一步討論治療方案。

參考資料:

[1]

Chan CK, et al. 2010 HK OAB Survey. ICS 000377

[2]

2018 OAB Awareness Survey Results: Awareness of bladder-related symptoms

[3]

2018 OAB Awareness Survey Results: Psychological/emotional impacts

[4]

2018 OAB Awareness Survey Results: Ways of alleviating/treating bladder-related symptoms

[5]

Chan NH. Challenges in management of overactive bladder in the elderly. CME Bulletin September 2017

[6]

Siu JY. Coping with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overactive bladder: experiences of family caregivers in Hong Kong. Health Soc Care Community. 2017 Jan;25(1):83-91

關於膀胱過度活躍症認知調查

為了解公眾對膀胱過度活躍症的認識程度,香港執業專科醫生協會委託獨立的第三方研究機構(YouGov)進行了膀胱過度活躍症認知調查。 調查於2018年4月進行,成功訪問了1,036人(男性584人,女性482人)。調查在性別和年齡上設有人數限制,以確保在年齡介乎20至24歲、25至34歲、35至44歲及45至54歲的成人樣本中有不同的分類。

關於香港執業專科醫生協會

香港執業專科醫生協會(HKPSN)成立於2014年,是專為推動醫療衛生教育和交流而設立的醫療專業人士協會。協會的使命在於提升公眾在治療早期尋求醫療專家意見的意識,以避免錯過關鍵治療期。協會致力於為香港市民提供最前沿的專業醫療信息和服務。

關於「存載有望」

「存載有望」是一項公眾教育活動,為膀胱過度活躍症患者及其照顧者給予支持。活動設有膀胱過度活躍症教育網站(www.holdontomore.hk),以提供相關信息及資源。受膀胱相關徵狀如尿急徵狀困擾的市民可瀏覽網站並進行簡單的自我評估,以便與醫生進一步討論治療方案。

圖標 - https://photos.prnasia.com/prnh/20180625/2171523-1LOGO

-煙草和酒精使用、不健康的飲食以及缺乏運動成為亞洲年輕人患病的主要風險因素

華盛頓2016年7月22日電 /美通社/ -- Po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 (PRB) 的新研究表明,亞洲有機會通過解決年輕人面臨的關鍵風險因素問題,遏制非傳染性疾病 (NCD) 的流行態勢。

致力於分析公共健康問題的全球非盈利性組織 PRB 指出,非傳染性疾病是全球以及亞洲大多數國家導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21世界最大的公共健康挑戰之一。

亞洲正面臨心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等四大非傳染性疾病日益流行的困擾。這些疾病主要由四大主要風險因素導致:煙草使用、酒精的有害使用、缺乏運動以及不健康的飲食。

這四大風險因素都是可改變的行為,通常在青春期或青年期開始或形成,為後來患上非傳染性疾病埋下誘因。一些亞洲國家的年輕人已經面臨多種高危風險因素,如果不採取行動,這些風險可能進一步上升。

這份名為《Addressing Non Communicable Disease Risk Factors Among Young People: Asia's Window of Opportunity to Curb a Growing Epidemic》(《在年輕人中解決非傳染性疾病的危險因素:亞洲遏制非傳染性疾病流行趨勢的機會》)的報告建議加強對食品行業的監管,如在食品和食品標簽中設置鹽、糖或飽和脂肪最高含量,以及收取汽水稅。

這份報告由 PRB 資深研究員 Toshiko Kaneda 和 PRB 高級政策分析員 Reshma Naik 完成,旨在敦促建立安全的公共空間和基礎設施,便於進行體育運動、主動轉運和其他形式的體能活動、介紹針對飲食和體育活動有效的學校干預;以及鼓勵年輕人、家庭、學校和社區共同解決運動缺乏和不健康的飲食問題。

這套出版物由阿斯利康 (AstraZeneca) Young Health Programme (YHP) 提供支持,包括一項政策報告、數據表以及全面的數據附錄,強調立即採取行動應對亞洲年輕人非傳染性疾病危險因素的重要性。

Population Reference Bureau (www.prb.org) 致力於為全世界人們提供人口、健康和環境信息,並且使他們能夠利用這些信息來造福自己和子孫後代。

PRB聯繫人:Peter Goldstein,電話:1.202.939.5407,電郵:This email address is being protected from spambots. You need JavaScript enabled to view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