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腦神經疾病

alt

24歲的詹先生,10歲時右眼凸出至眼科檢查,就醫找不出病因,去年因劇烈頭痛、耳鳴,再次檢查發現腦血管異常,進一步確診為腦部廔管;經過微創導管栓塞治療,頭痛、眼部不適及耳鳴狀況完全消失。

血管攝影檢查 確診腦部廔管

收治個案的台北榮民總醫院放射線部神經放射線科主治醫師林重榮指出,該患者於他院進行磁振造影檢查,才發現腦血管異常,經介紹至該院神經放射科門診就醫,今年3月住院接受血管攝影檢查,確診為腦部動靜脈廔管,進行栓塞手術治療,術後狀況恢復良好。

病因不明 好發於中年人

林重榮醫師表示,腦部廔管的發生率約萬分之一,好發平均年齡為50歲,患者多是經由健康檢查發現。目前形成原因不明,根據文獻統計,曾接受頭部手術、拉皮、使用女性荷爾蒙、長期倒立,或是腹部經常用力,都可能增加腦部廔管的發生機率。

耳鳴+眼疾 7成可能罹病

林重榮醫師說明,腦部廔管的常見症狀,包括眼睛紅腫、眼皮下垂、視力減退、耳鳴,進而引發頭痛、記憶力減退、癲癇發作,最嚴重可能發生腦溢血而致命。臨床觀察發現,高達9成患者有單側跳動式耳鳴,頻率與心跳相同,聲音類似咻咻聲;若同時伴隨眼睛不適症狀,7成可能是腦部廔管,建議進一步進行檢查,未及時治療可能造成腦出血風險。

現代人生活忙碌、工作壓力大,常常忙到三餐不定時,過餐又沒食慾,導致情緒起伏大,容易為了小事就動怒,明明累了一整天,但夜晚又睡不著。醫師提醒,這種不良的生活習慣一日復一日,不只身體疲累,心理壓力也大,長期可能罹患憂鬱症。

憂鬱症常見徵兆

雙和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李耀東指出,現代生活步調快速,家庭、工作與人際關係的壓力,若不能紓緩而持續累積,就會影響身心功能。包括造成心情低落,易怒或緊張焦慮,胃口變差,躺在床上難以入睡,工作出錯次數增加,與周遭的人衝突也增加等各種情形,很有可能是憂鬱症。

不治療 嚴重恐輕生

根據全國自殺防治中心資料顯示,104年全國自殺通報有2萬9914案。李耀東醫師表示,現代人心理壓力大,但尋求專業醫療人員協助的比例,卻不到1成;大部分的人多採用消極方式,如多休息、多運動,甚至忽視,久而久之罹患憂鬱症,最終出現結束自己生命的想法。

多關懷身邊親友

李耀東醫師建議,應多注意、多關懷身邊親友的狀態,並即時溝通瞭解,或透過心理支持或專業人員的協談,學會正向轉念,才能打破心理壓力,改變低落、憂鬱的心情,化悲觀為樂觀。

隨著現代人生活愈來愈忙碌,面對的壓力愈來愈多,睡不著已成為許多人的夢魘。根據統計,人口有慢性失眠的比例約有五分之一,然而,民眾常常忽略睡眠問題需要詳細的評估,不僅看感冒、慢性病順便拿安眠藥的,大有人在;此外,到藥房自行購買聲稱不含安眠藥的「助眠劑」、擔心服用安眠藥會上癮的民眾,嘗試以喝酒來協助入睡,更是四處可見。

安眠藥多吃會上癮? 醫:不要自己嚇自己

醫學中心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志誠指出,服用安眠藥物而造成上癮,的確是許多民眾非常擔心的問題。然而,長年失眠的問題,僅靠幾天的安眠藥物治療是不太可能完全解決的;第一天吃藥有睡,第二天沒吃藥就睡不著,就以為是吃安眠藥上癮,乃是自己嚇自己,就像是我們不會說:沒服用高血壓藥物,血壓就高,就說成是吃高血壓藥物上癮一樣。

喝酒助眠傷健康 安眠藥恐造成認知功能受損

由於害怕安眠藥上癮,有些人轉而以喝酒來幫助入眠,張志誠說,殊不知酒精對健康的傷害更為嚴重,包括消化道癌症、乳癌、肝硬化、胰臟炎、失智、成癮等疾病。即使針對睡眠本身,酒精對於整體睡眠的影響亦是負面的,包括淺眠、多夢、早醒、片斷睡眠;同樣地,有些民眾會到坊間藥局買不含苯二氮平類安眠藥成份的成藥來助眠,但多數含抗組織胺成份,長期服用仍有認知功能受損的疑慮。

尋求精神科門診 睡眠問題從根本治療

不少病人只關注其睡眠問題,卻忽略失眠背後的成因,例如焦慮症、憂鬱症。張志誠說明,只單單服用安眠藥處理失眠,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必須連同造成失眠的病因、環境問題、生活習慣一起處理,方可能有效解決睡眠困擾,這有賴於詳盡的評估與完善的治療。

慢性失眠非單一因素 正確態度治療是關鍵

張志誠主治醫師強調,慢性失眠的形成原因各式各樣,通常不只單一因素,常見伴隨有不良的睡眠習慣及相關的認知扭曲,除了針對身體疾病或疼痛治療外,也需了解關於睡眠的正確知識,養成固定運動的習慣,練習放鬆,重新調整生活,讓睡眠漸漸步上正軌,真正的健康才得以回歸。 (張志誠 - 奇美醫學中心精神科主治醫師)

 

Subcateg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