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腦神經疾病

alt

常見的失眠症狀包括因環境改變、壓力引起的暫時性失眠,或是容易過於焦慮,甚至是因慢性病導致的失眠現象;施順榮彰濱秀傳紀念醫院藥劑科藥師指出,若是長期出現失眠現象,則就有可能是多重原因所造成,必須找出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臨床上,有患者好幾個月都無法安穩睡眠,甚至必須躺到半夜一兩點才能入睡;施順榮藥師說,因失眠拿藥的患者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其實失眠不是疾病,是屬於一種症狀表徵,但必須找出病因才能有效治癒。

以一般成年人而言,正常睡眠約7至8個小時,小朋友則須10小時以上才算擁有充足睡眠,但若發現自己1到2天甚至數周都無法安穩入眠,就有可能是暫時性失眠的現象,甚至若持續很多年,就屬於長期失眠,應盡快就醫治療。

治療上,失眠多採以藥物幫助緩解症狀,但近年來也推行像是認知行為治療等非藥物治療方式,針對患者症狀,調整情緒和作息,找出適合的治療方式;施順榮提醒,長期處於失眠現象,不但會影響生活品質,嚴重恐危害健康,因此若有相關症狀出現時,就應盡快就醫檢查。

 

現代人睡眠習慣差,睡眠監控app大流行,聲稱可以提供更好的睡眠品質。然而,英國蓋伊醫院睡眠顧問Guy Leschziner表示,越來越多失眠患者因為睡眠app或閱讀睡眠負面資訊而焦慮,反而影響睡眠。睡眠心理學家 Stephanie Romiszewski表示,若強迫自己符合睡眠監測app的數據,反而會使睡眠變得更困難。

臨床睡眠監控複雜 app資訊不足

根據《衛報》報導,Stephanie Romiszewski指出,專業睡眠實驗室的監控設備,使用數百個電極和相機來監控睡眠,但大多數的睡眠app未經過臨床驗證,因此無法對睡眠質量有深入了解。

他透露,許多患者帶著他們的睡眠數據來到診間尋求協助,然而被告知後,他們始終不願意刪除app,非常難以被勸阻不要再繼續使用。

Stephanie Romiszewski並不鼓勵家用睡眠監測裝置,「如果你睡醒後發現很疲倦,你會知道睡眠有問題;反之,如果你每天醒來,感覺神清氣爽,且整天都很清醒,並且每天晚上都準時睡覺,你可能已經獲得足夠睡眠,不需要app來告訴你。」

睡眠健康癡迷症 越焦慮越睡不好

去年芝加哥研究團隊發表類似研究,發現睡眠app會使患者產生一種「睡眠健康癡迷症」(orthosomnia)的現象,與健康食品癡迷症(orthorexia)類似,因為過度追求完美睡眠而焦慮。

研究發現,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最佳睡眠時間約為8小時,但每個人差異很大。若對於不需要太多睡眠的人建議更多睡眠,就可能引起睡眠健康癡迷症。

睡眠因素因人而異 追求統一標準反失眠

睡眠心理學家 Stephanie Romiszewski補充,一些認知療法的app確實可以治療失眠症,但是每個人都有最適合自己的睡眠時間,若強迫遵守通用的睡眠規則,反而徒增煩惱。

他還補充,藍光和咖啡因也因每人的基因不同,而有不同影響。有些人睡前喝了兩、三杯濃縮咖啡也能入睡,就不用擔心;而藍光也可能影響褪黑激素的濃度,「然而你的睡眠品質很好,就算看netflix直到晚上11點,關掉螢幕後馬上入睡,你也不用擔心。」

他說,睡眠監控比較像一種衡量生活的方式,就像利用科技來計算步數、如何花錢和計算朋友數量,若不理想也會讓人苦惱,當人進入睡眠的迷戀狀態,反而使睡眠更困難。

參考資料:

1. Sleep apps backfire by causing anxiety and insomnia, says expert.

2. WAKE-UP CALL Apps designed to improve sleep are ‘making problems worse’ and create stress, experts say.

新竹一位70歲的劉先生,六年前開始覺得頸部不舒服,直到一年前左手手臂開始發麻,一路麻到手指,一開始還可以忍受,但是隨著時間疼痛發作越來越快,甚至晚上都會被麻醒,有時脖子轉到一個角度,整條手臂就如同被電擊一番。就醫之後才發現是「頸神經壓迫」,醫師經核磁共振及神經阻斷術佐證,建議以經皮頸椎內視鏡減壓手術 (PECD)治療,手術後當天症狀就改善大半,也不需戴頸圈,終於獲得一夜好眠。

頸椎神經壓迫不可不慎 嚴重恐四肢癱瘓

收治患者的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黃鼎鈞醫師表示,頸神經壓迫來自於頸神經在神經孔附近受到壓迫,也就是俗稱的骨刺,可能是椎間盤、贅生骨或增厚的韌帶。據統計一千人就有一個人頸神經壓迫,長期低頭可能會加重神經壓迫,最重要的是,若是壓迫嚴重可能產生神經性跛行,若再加上外力創傷,更可能造成四肢癱瘓,建議及早治療、不可輕忽!

擔心頸椎手術風險高 術中神經監測提高安全性

黃鼎鈞醫師說,許多人對於頸椎開刀望之卻步,因為擔心造成四肢癱瘓,但是由於現在術中神經監測的進步,術中能及時提醒醫師,且內視鏡將影像放大更清晰,使術中神經受傷的機會大幅降低,提高手術安全性!

頸椎內視鏡微創手術 後遺症少且恢復快

頸神經壓迫若單純只有上肢麻痛,沒有跛行的症狀,可以用經皮頸椎內視鏡減壓手術『減壓』即可,傷口不到一公分,不需放置植入物,如此頸椎的活動度不受到限制,長期下來較不容易肩頸痠痛。頸椎手術若有植入物後再處理更困難,因此手術前須接受完整檢查評估,不可倉促接受手術。由於頸椎內視鏡的發展,對於頸部肌肉韌帶等構造的破壞減少,病人頸痛少又恢復快速,術後也不需要戴頸圈,更快恢復日常生活與工作,病人接受度及滿意度都大幅提升。

Subcateg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