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疾病與醫療

全民瘋賞櫻,民眾「暴走」欣賞美景,因足底筋膜炎而就醫的患者也明顯增加。 知名皮鞋集團旗下足醫健康中心團隊提醒,由於塞車時雙腳長時間處在低活動量的狀態,和下車後立刻四處走動的高活動量形成落差,有時又要停留在景點處等待拍照,若在斜坡站得比較久,就好比讓雙腳長時間站在拉筋板上,足底筋膜不斷受到拉扯,又碰上近期日夜溫差大,早晚氣溫驟降,肌肉延展性較差,都會增加罹患足底筋膜炎的風險。

睡醒踩地會痛 當心足底筋膜炎徵兆

足踝外科醫師朱家宏表示,如果睡醒時腳踩地會疼痛,走一走會稍微緩解,可能已經出現足底筋膜炎徵兆,若嚴重程度到達第二期,到了下午又會愈走愈痛,到達第三級時連暫停走路也無法緩解疼痛,到了第四期因為腳底神經長期疼痛已經失調,連坐著不動都會疼痛。

「千萬別認為症狀輕微時只要休息就好、不必看醫生。」朱家宏說,足底筋膜炎在急性期當然要先休息,及早請足踝專科醫師診治,給予消炎止痛藥物或協助舒緩復健,若拖延超過三週變成亞急性期、超過三個月成為慢性期才就診,接受治療態度也不積極,可能導致病況反覆。

天氣變化、筋膜退化、肥胖、缺乏運動 都是足底筋膜殺手

一般而言,足底筋膜炎好發於天氣變化時,尤其天氣突然轉冷,筋膜比平常更僵硬,民眾卻來不及反應而照常活動,就可能增加運動傷害、筋膜損傷拉傷的機會。此外,就體型來說,台灣年年蟬聯亞洲肥胖人口比例第一名,身材高大肥胖者多,這些都會促使現代人的足底筋膜退化,因而容易受傷、發炎、疼痛。

朱家宏醫師表示,常聽到的足底筋膜,比肌肉來的堅硬,血液循環也比較不好,「40、50歲後肌腱、韌帶耗損,再加上年紀大體重增加、缺乏運動習慣,都是足底筋膜炎的好發族群。」

物理治療師鄭融也指出,筋膜退化造成的影響可能比想像中更大,筋膜在體內不僅有維持身體結構穩定的作用,互相連結、包覆全身的筋膜更是一套緊密的網絡,像神經系統一樣能夠發揮傳輸訊息的作用,因此筋膜退化不僅容易引起足底筋膜炎等受傷疼痛的情形,還會因為筋膜退化使得大腦反應連帶變得遲緩,進而增加造成跌倒或運動傷害的風險。

圖片

▲行萬里路更要選對鞋,現代人缺乏鍛鍊的雙腳需要穿著適用的鞋具,以達到適當的保護效果。

破解鞋具常見迷思 延緩筋膜退化從找回正確步態開始

為了維持筋膜健康、延緩筋膜老化,關鍵在讓體態保持在良好平衡狀態。第一步建議不妨從找回正確步態開始,例如透過「動態足壓量測」等方式,幫助了解自己的步態類型以及身體重心是否偏斜、不穩定。而現代人缺乏鍛鍊的雙腳,當然還是需要著用適合的鞋具,以達到適當的保護效果。

朱家宏醫師舉例說,很多人對鞋具有迷思,認為旅遊或長途走路,穿平底鞋比較好,或是以為買足弓墊來用就能解決問題。除了步態要正確,現代人應該要建立好的生活習慣,培養運動應考量到運動量、實用性、多樣性等三大原則:

一、 運動量:要不多也不少,少了效果不好,多則容易受傷。許多足底筋膜炎患者常會說他有運動,就是走路,但是走路走太多,其實也是足底筋膜炎的成因之一。

二、 實用性:跟日常生活要有關係,像是做從椅子上站起來的動作幫助鍛鍊四頭肌預防膝痛,或是做前弓後箭的動作增加下盤力量防止跌倒。

三、 多樣性:人類身體結構的原始設計,並不是為了在平坦硬地上活動,而是要在土地、草地上面,接觸地面是比較軟的,盡可能結合各種行走、跑、跳、蹲等種種動作,甚至手腳併用,增加腳底肌肉使用量,讓運動豐富多樣,把運動變得更有趣。

現代人缺乏真正的活動,尤其是「足部活動」,很少活動腳底的肌肉,再加上經常久站、久坐,固定在單一動作或小範圍活動,都違反了筋膜活動的原理,長久下來對筋膜都會造成傷害。朱家宏醫師提醒,「我們足踝科醫師非常建議平常就要讓足底肌肉活動,例如做前弓後箭的動作拉開後腳筋,或抓毛巾、抓彈珠等讓腳趾抓握的動作,感受到腳底肌肉有在使用,踮腳尖也能讓足底筋膜收縮,有了這些拉扯、縮短、伸長的動作,過程中血液循環能讓筋膜容易得到營養、變得更強壯。」

狂吃止痛藥  膝關節炎老婦嚴重胃潰瘍!

一位68歲患有退化性關節炎的沈太太(化名),只要身體有疼痛症狀,就去買止痛消炎藥服用,結果導致胃潰瘍住院,嚇得她不敢再亂吃止痛藥。最近天氣溫度驟降、潮濕,沈太太起床就會覺得膝關節卡卡,且有些微疼痛感,最後甚至無法正常行走,家人趕緊帶她到骨科求診,並經過完整的檢測後,確認症狀的嚴重程度,經使用PRP療法治療後,改善了膝關節不適症狀。

氣溫忽冷忽熱  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激增二成

開業醫骨科診所院長吳濬哲醫師表示,退化性關節炎好發於65歲以上的民眾,主因就是老年退化導致關節軟骨磨損,加上長期外力壓迫關節處,造成負荷過度所造成,例如工作長期承重或肥胖過重。尤其是老人家會因為天氣變冷、活動量變少,並提高跌倒的機率而導致膝關節受傷,因而加重原本的膝關節炎症狀,使得最近求診的膝關節炎患者就增加約二成。

由於退化性關節炎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偶爾活動時會感覺關節處卡卡的,嚴重者會難以彎曲伸直;許多患者乾脆長期坐著不活動,或不敢跟家人說,常常忍耐到無法忍受才就醫,經由檢查發現時已經是嚴重的膝關節退化。

退化性關節炎治療選擇多  慎選有經驗醫師最重要

吳濬哲醫師指出,依賴消炎止痛藥物是現代人多數的通病,但並不是常規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方法!正確的觀念就是不要忍痛,趕緊找專業骨科醫師檢查,醫師會先透過X光、MRI等精密儀器的檢測後,來診斷適合的治療方式,若為初期症狀,會先以不侵犯的方式治療,如開立藥物或物理治療。對於慢性疼痛的患者,會建議使用體外震波,給予高能量震波,達到組織再生及修復功能,並緩解疼痛。

如果膝關節出現退化、腫脹,影響活動能力時該怎麼辦?吳濬哲醫師進一步指出,可考慮使用玻尿酸注射,潤滑膝關節軟骨,提高活動力;另外,也可以使用PRP療法,利用自體血小板,減緩或是終止軟骨細胞壞死磨損。如果拖延病情導致嚴重膝關節退化,目前使用更精確的機器人手臂膝關節置換術,比傳統人工膝關節手術更能夠改善患者術後的生活品質。

膝關節炎要保養  若有問題應及早檢查治療

吳濬哲醫師提醒,平時可以多補充膠質含量高的食物,如木耳、豬腳等等,來保養關節,也可以做坐姿直膝運動預防退化性關節炎,但若有不適應該儘速尋求專業醫療協助,而非使用消炎止痛藥物,避免延誤治療時機。

台灣人對於健康普遍沒信心,反映出身體狀況可能的隱憂,害怕未老先衰,而心血管問題是最令人擔憂的身體問題之一!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心血管議題是全球十大死因之首,亦是台灣十大死因第二名,僅次於癌症。膽固醇數值若異常,易造成不良血脂,好好控制膽固醇有益心血管健康。

高糖、油、鹽飲食 成心血管隱憂

香港中文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食品與營養科學系教授陳振宇指出,44%的台灣人擔心熟齡期的心血管問題,多半來自高糖、高油、高鹽的重口味飲食習慣。

陳振宇教授指出,益生菌改變腸道內菌叢生態,幫助消化,提升自我保護力,更能幫助控制血脂、膽固醇,然而,益生菌的存活率更是發揮功效的關鍵。進出冰箱、果汁機攪打,已大幅降低益生菌活性,食用進入體內後又可能遭受胃酸、膽鹼破壞,效果有限。

慎選益生菌、攝取高纖 維持消化道機能

營養師林若君指出,市售的優格製品乳酸菌存活率約1%,建議慎選益生菌的菌種,而芽孢乳酸桿菌的存活率高達70%,可以自行產生堅固外殼,避免受到破壞。林若君營養師表示,可常温保存的益生菌活性較穩定,若能不受高温破壞、並且無色無味,可以搭配冰、熱飲,或者於食物烹調完成後加入益生菌。若習慣用果汁機打果汁,須留意選擇可承受快速攪打的益生菌,才能喝進有效的活性益生菌。

林若君營養師進一步提醒,除了正確攝取益生菌之外,應建立良好的飲食習慣,外食族應多攝取高纖蔬果,再搭配每天適量補充益生菌,讓消化道菌叢達到最佳平衡狀態。(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Subcateg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