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老年護理

瑞典科學家於斯德哥爾摩牙醫大會上公佈的研究報告顯示,當人體疼痛的牙齒被拔掉時,人的部分記憶也被拔掉了,可是會讓記憶力越來越差。為什麼呢? 瑞典于默真大學(Umea University)研究團隊集結心理學、牙科與腦神經內科的專家學者,在長達15年的時間裡對近2000名、年齡落在35歲至90歲的志願者進行調查,針對牙齒健全者和牙齒被全部拔除、使用假牙者的記憶力進行研究。 專家發現,這2000名教育、年齡、疾病史等其他背景相似的被研究者,牙齒健全者的記憶力明顯比被拔除的人要好得多。于默真大學心理學副教授貝里達爾表示,因為缺牙或拔牙會導致切通往腦部的神經受損,進而影響記憶或某些大腦功能,罹患老年癡呆等退化症。 大腦有兩種長期記憶存儲模式,即陳述性記憶和非陳述性記憶。簡單來說,當人們被問及某一個電話號碼時,我們可回憶起來並用語言表達出來,這種有意識的記憶叫陳述性記憶。相反的,非陳述性記憶很多時候不是由清醒的意識,而是潛意識控制的,難以以語言表達,如,如何握筆、如何在腳踏車上平衡。雖可把這些過程、技術、細節傳授,但是,當自己在「調用」這些記憶的時候,你並不需要經過意識層面的處理,而且這些記憶一旦形成,就很難忘記。 專家解釋,這兩種記憶的產生,主要發生在大腦的「海馬迴」,海馬迴存在大量的神經細胞,有類似資訊轉換站的功能。舉例來說,如當我們人生中第一次吃魯肉飯時,大腦皮層的神經元會接收到魯肉飯的色香味等各種感知覺訊息,它們會把訊息傳遞給海馬迴。 一旦海馬迴接受刺激,神經元就會逐步形成持久的網路連結而形成記憶,如果沒有強而有力(如,魯肉飯不好吃)或持續的刺激(只是偶然吃一次),大腦接收到的資訊就會自動消失,就記不住魯肉飯的味道了。 而隨著年紀增大,大腦功能會衰退,短期記憶力也跟著衰退。而研究證實,咀嚼的動作可以增加大腦海馬迴細胞的活躍性,防止老化,進而預防老人癡呆。英國諾森布裡亞大學研究也認為,多咀嚼可加快心臟運動,使腦部荷爾蒙分泌增多,從而提升記憶力。 此外,咀嚼還能促使唾液的分泌,而大腦中負責分泌唾液的區域與記憶和學習有密切關係。對此,美國哈佛大學牙醫學博士陳俊龍說,吃飯時多咀嚼、飯後漱口,都可幫助維持腦部活力;而對於正在發育的青少年,多咀嚼可促進大腦發育。所以缺牙越多,人的咀嚼功能就越差,由此會對記憶力產生間接影響。至於拔牙本身,是不會直接損傷腦神經導致記憶力衰退的。 研究團隊相信,缺牙者的記憶力比牙齒健全的要差很多,因此,專家認為,缺牙可能是老人易患失憶症的原因之一。對此,陳俊龍博士說,此研究結果和日本科學家的研究不謀而合,被拔掉牙齒的小白鼠記憶力明顯不如牙齒健全的同類,且大腦皆有受損。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為了協助老年人預防跌倒事件再次發生,成大醫院復健部和斗六分院復健科,找來雲林科技大學資訊工程系協助進行研究,成功推出GO APP 1.0版的APP軟體;成大醫院復健部醫師連偉志指出,透過APP軟體能監測個案步態,找出跌倒的高危險族群,且提供個人化復健治療,目前臨床上,已使用在中風患者上。

透過APP評估 協助臨床上復健治療

此研究歷經數年,主要是經由三軸加速度模組裝置在個案身上,從中算出走路中的加速度訊號,進一步分析步態變化,且透過量化和評估復健成效,協助臨床上做復健判斷;連偉志醫師表示,包括測驗紀錄、起立行走測驗等項目,會經APP1.0版軟體顯示於穿戴式裝置上,透過資料詳細分析,就能判別出個案是否屬於跌倒的高風險族群。

APP軟體逐步升級 建構e化監控機制

連偉志醫師進一步說明,目前GO APP 1.0版的APP軟體,將配合政府準備實施的長照10年計畫2.0,可搭配像是穿戴式感測裝置、藍芽或網路等,建構e化步態監控的機制,更方便臨床上判斷,此監測系統APP不但已通過院內人體試驗委員會認可用於臨床門診治療,研究計畫也獲得國際醫學期刊的肯定。

評估老年人跌倒風險 降低跌倒再次發生

老年人原本就屬於跌倒的高風險族群,尤其臨床上不乏許多因跌倒造成失能,甚至死亡的個案,不得輕忽嚴重性;連偉志醫師呼籲,透過此醫療用APP軟體協助,可望幫助更多老年人外,也能利用個人化的復健治療和建議,加速患者復健速度,盡早康復。

根據統計,目前台灣65歲以上高齡人口比例已達12%,民國99年的健保支出,平均每100元就有34元用於65歲以上老人,預估10年後,台灣老年人口將超過百分之20,成為「超高齡社會」,預估健保總金額將突破一兆,其中老人醫療費用將佔健保支出一半以上。有專家學者擔憂,即使是以最高費率來收取保費,全民健保依然撐不到2025年,如此人口老化帶動高度醫療需求,健保的壽命還有多長?

美國1974年成立國家老化研究中心、日本於2004年成立長壽醫療研究中心,都是為了因應老年化社會的來臨。台灣則是由國家衛生研究院、國立陽明大學與臺北榮民總醫院共同成立「高齡與健康整合研究中心」,未來將集合亞洲人獨特的老化特性與社會文化差異,推動符合亞洲人種的老化與健康照護發展。

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研究所許志成所長表示,老化、衰弱是人類必經的過程,可以說是由健康邁向不健康的一個關鍵時期,但若能有因應措施,老年人也可以有健康的老年生活,若沒有妥善的老年醫療模式,人體則會由快速老化走向失能、疾病與死亡。

許志成所長指出,傳統醫療模式的疾病思維中,完全忽略衰弱對於長者健康的影響,以至於高齡民眾的健康未能有效被維護。老年人生理、心理、生活形態、基因與環境都與健康息息相關。國衛院過去十年致力於老年醫學研究,依據三段五級概念來擬定研究策略、建立台灣老年醫學研究之的合作平台與政策轉譯,作為發展老年醫學研究的目標。五年來,已建構一本土健康老化研究世代(the HALST project),收案五千多例,長期追蹤、研究老年人生理、心理、生活形態、基因與環境等因素對於健康老化的影響,希望可幫助老年人提升生活品質與健康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