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老年護理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7%為高齡化社會,14%為高齡社會,達20%為超高齡社會,台灣預估今(107)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達14%,進入高齡社會。憂鬱症與癌症、愛滋病已被世界衛生組織(WHO)並列為本世紀三大疾病,不僅影響健康,也常引起失能;由於一般人常誤認老年憂鬱症的症狀是老化正常現象而被忽略,也沒有得到適當的治療,而且老年憂鬱症有較多的認知障礙,如記憶力變差及較高的自殺率,不得不慎!

多以身體不適表現 恐誤認為失智症

奇美醫學中心老年醫學科暨全人醫療科主治醫師楊秉勳表示,老年憂鬱症的症狀很多是以身體不適來表現,如失眠、容易疲勞、頭暈、食慾不振、身體疼痛、胸悶、腸胃不適、便秘等等,若查不出病因,有可能是情緒低落所導致。也有可能造成記憶衰退、認知功能變差及反應遲鈍,一般人也可能誤認為失智症。但是與失智症不同的是,老年憂鬱症有可能隨著治療,反而讓記憶力及症狀明顯的改善。老年憂鬱症也可能有焦躁、躁動、或妄想現象,如有人要害他或是堅信自己得了不治之症等等。

發生率約2成 女性較男性高一倍

楊秉勳醫師進一步指出,老年憂鬱症包含重鬱症、輕鬱症、低落性疾病、適應性疾病等。老年人憂鬱症的發生率約20%,女性憂鬱症比例較男性高一倍,而喪偶等生活壓力事件、慢性疾病、長期失眠、社交孤立等,也都與憂鬱疾病有相關,而且老年人常用身體不適來表現,較有慮病傾向,由於老年人常有多重慢性病,比一般人更難去查覺到日常生活及工作的變化。

藥物與心理治療雙管齊下

老年憂鬱症的治療方面,楊秉勳醫師指出,在藥物治療方面,包括血清素再回收體抑制劑(SSRI)、 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再回收體抑制劑(SNRI)、正腎上腺素及多巴胺再回收體抑制劑(DNRI),常需要兩週以上療效才會慢慢出來,甚至要到6-8週藥物才會達到最大效果。其次是心理治療,心理諮商、團體治療、認知行為治療等等。

預防:正常作息+社交活動+多曬太陽

楊秉勳表示,正常生活作息、多參加社交活動、多曬太陽都可以預防老年憂鬱症。常常聽到人家說:「你就是太好命了,我都沒有憂鬱症」、「想開一點就好了」、「妳要堅強」等這種無效安慰,反而容易惡化病情。照顧者除可敦促長輩服藥,一起站在長輩的立場傾聽長輩的心聲及關懷、陪伴長輩也是很好的方式。

世界青光眼日 提醒保護好視力

為了提醒大眾對青光眼的重視,世界青光眼聯合會將3月6日定為世界青光眼日。台北慈濟醫院眼科近日就有位80多歲的阿嬤,因眼睛不舒服、視力模糊來求診,經過檢查確診為青光眼,立即進行手術,成功挽救阿嬤險些失明的危機。

再不治療恐有失明之虞

一開始,阿嬤覺得眼睛好像針在扎,且只要沒睡好就發作。阿嬤以為點點眼藥水、配個老花眼鏡就可以解決,沒想到過了好幾個月越來越看不清楚。檢查發現阿嬤的非典型青光眼症狀源自於達30毫米汞柱的高眼壓,且視神經已嚴重受損,只剩下中間區域勉強看得到,確診為青光眼,再不治療恐有失明之虞。

青光眼不再是中老年人專利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05年公布的數據,因青光眼引起雙眼失明者占全球盲人總數的50%,是全球第二位致盲的原因,僅次於白內障。台灣健保資料庫統計顯示,2015年青光眼患者約有34萬人,相較於過去10年間,平均增加六成。台北慈濟醫院眼科主任徐維成表示,青光眼好發於中老年人,然而近年來年輕患者人數有增加的趨勢,青光眼已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

依病程發展速度分為急性及慢性

青光眼依病程發展速度可分為「急性青光眼」及「慢性青光眼」兩大類。急性青光眼的病人有頭痛、嘔吐、視力模糊、看燈光有彩虹樣等不舒服症狀,所以通常會立即就醫,並被診斷出來;但慢性青光眼多數沒有自覺症狀,等到視力明顯降低而就醫時,多半已進展到末期。

無法控制眼壓須施行手術

青光眼的主要治療方式是藥物、雷射和傳統手術。一旦確診罹患青光眼,醫師會先使用藥物或雷射治療,當無法控制眼壓時就會施行手術。

避免眼壓升高應按時點藥

青光眼的患者平日應控制血壓、足夠運動、戒菸、規則生活並按時點藥;盡量避免會讓眼睛位置低於心臟的動作,另外升高舉重及吹奏樂器等腹部必須用力的動作也要避免,因為容易造成眼壓升高,不利於青光眼病情的控制。

八成初期並沒有症狀

過於嚴重的青光眼將導致失明,有80%的患者初期並沒有症狀,等到眼睛不舒服或噁心、頭痛,檢查時往往視神經已受到損害。徐維成主任提醒,掌握「定期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的原則,才能確保靈魂之窗的健康,不讓青光眼無聲無息地偷走視力。

台灣失智症協會邀請數十位年輕型失智症家屬及專業人員,共同著作「可是我們還年輕」一書,集結不同家庭的生命故事與服務歷程,希望讓民眾更深入了解這些外表看似正常,認知卻逐漸倒退的年輕失智者。該會希望社會大眾藉由這本書,讓更多年輕型失智症的家庭獲得幫助,讓社會大眾了解年輕型失智症的困難,能同理、支持以及友善包容年輕型失智者。

成立「YOUNG記憶會館」 服務年輕型失智症

台灣失智症協會從2004年瑞智學堂,服務使用者的年齡平均為82歲,與年輕型失智症的使用者平均50多歲差距甚大,兩者的服務需求也大不相同。直到2012年終於將年輕型失智症服務獨立出來,五個年頭過去了,嘗試了瑜珈課、舞蹈課、健身房、戲劇治療、芳香療法、寵物治療、知覺統合等等課程,在不斷嘗試下終有小成,也希望讓服務開枝散葉,滿足全台年輕型家庭的需求。

該協會李會珍副秘書長提到,今年很幸運獲得震旦傳善獎經費成立「YOUNG記憶會館」,用以舉辦年輕型失智症服務,希望以多元的活動幫助年輕型失智者,同時為家屬辦理課程共同面對疾病,提升生活品質,獲得溫暖與陽光。希望社會大眾更理解年輕型失智症,使每位失智者及家屬在疾病歷程都有人相伴,期許社會能友善對待辛苦的失智者及照顧者。

失智症不能掉以輕心 把握早期治療先機

知名主持人同時也是失智者家屬的林書煒女士表示,過去大多都認為失智症是老年人才可能罹患的疾病,就算中年族群出現失智徵兆,也可能掉以輕心忽略嚴重性。照顧媽媽已經8年的林書煒指出,面對年輕型失智症,家人很不容易接受,對失智者的脫序行為也無法理解,但是一定要趕緊就醫並了解相關服務與後續安排,把握早期治療先機。

已確診的失智症家庭也一定要尋求社會資源的幫助,若不清楚有哪些資源,可撥打失智症關懷專線0800-474-580了解相關服務與照顧技巧。另外林書煒呼籲需加強醫療人員及警察對年輕型失智症的認識,幫助年輕型失智者早期確診;照顧者要好好照顧自己,盡量樂觀面對才能克服疾病的挑戰。

失智症明顯記憶力差 還有其他症狀佐證

一般人認為失智症是老年人的疾病,但是30-64歲的年齡層有千分之一的機率罹患「失智症」,估計全台灣大約有1.2萬的年輕型失智症患者。長庚醫院腦神經內科徐榮隆醫師表示,年輕型失智症的症狀相當多樣化,有些是明顯記憶力不好;有些是個性大幅改變與行為脫序,作出不適當的行為;部分出現語言障礙,呈現詞不達意的問題,造成溝通上的困難。

徐榮隆醫師指出,年輕型失智症常在不同科別就診,造成照顧者與病患身心俱疲。加上疾病進程比老年型失智症更快,出現的精神症狀更讓家人措手不及。所幸醫療與照顧體系已越來越關注這個族群,雖然年輕型失智症人口數較少,但是他們所面對的問題與需求是更棘手與迫切的。他最後提醒,失智症並不可怕,若有出現早期徵兆一定要就醫及尋求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