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老年護理

久病厭世、憂鬱、獨居都是老人自殺的原因,其中憂鬱是自殺的一大主因!臺灣老人憂鬱比率估計約12~13%,但當因憂鬱出現不吃飯、不想出門、睡不好、不喜歡社交等情形時,卻又常被誤認為是「正常老化現象」,或家人不知如何尋求資源,甚或老人不願意踏出家門接受協助,進而增加自殺風險。

獨居老人位處社會弱勢 需要你我多加關懷

臺北市大安區健康服務中心主任周真貞表示,105年大安區以參與社區活動的老人為對象進行老人憂鬱量表(GDS-15)檢測,共完成檢測4千多位,其中有憂鬱傾向超過5分者僅占1.5%,遠低於臺灣老人憂鬱比率。106年則針對社區獨居長者進行檢測,上半年完成516位,有憂鬱傾向超過5分者占15%,有憂鬱傾向之比率略高於臺灣一般老人。憂鬱症是老人自殺死亡主要危險因子之一,而獨居長者又有很高比例企圖輕生,他們是社區中相對弱勢的一群老人,往往更容易被誤認為身體功能退化,而未加注意。

心理諮商到府服務 協助老人走出憂鬱

106年7月起,臺北市大安區健康服務中心嘗試與社區心理諮商師合作,對於老人憂鬱量表GDS-15量表篩檢≥5分,懷疑有憂鬱症傾向且無法自行外出長者,透過公衛護理師專業初評及轉介,除定期居家關懷訪視外,並安排心理諮商師到府服務,或依需要協助預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各區附設門診部社區心理諮商服務!

長期服務於社區心理諮商門診的心理師蔡雪月表示,長者透過參加心理成長團體,亦能提供他們自我調適的過程。

防自殺 你我皆可成為「守門人」

「守門人」是預防自殺的一大重要方法,所有具愛心介入預防工作者都可以預防自殺,包括家長、學生、老師、學校護士、學校職員、鄰里長等等皆可成為自殺防治的工作者。

當察覺照顧的老人有異常行為時,應及早帶往醫院檢查,或接受心理諮商服務,同時也要鼓勵長者多參與社區活動,多運動、學習自己有興趣的事物、有宗教信仰,提供社區資源或其他支持系統,適時幫助老人從憂鬱狀態走出來,就有機會幫助他們回歸正常生活;關懷老人需要大家一起來協助!

【健康醫療Line健康,加入好友更快活】LINE@ ID:@healthnews

全台有5萬人罹患巴金森病,65歲以上老年人中,每100名就有1人患病;不過,年輕人也可能罹病。醫師提醒,當出現肢體顫抖、關節僵硬、行動緩慢、步態不穩,常見徵兆中只要符合2項,就應儘速就醫檢查。

積極治療與病共處25年

53歲的曾國修,28歲那年突然感到肩膀疼痛及僵硬,四處求診仍未好轉,直到去台大醫院檢查,才確診罹患巴金森病。他說,當得知此病無法治癒,人生備受打擊,已經論及婚嫁女友也離他而去,父母也對疾病不了解而感到羞恥,種種打擊讓他不斷閃過尋死的念頭。後來在同事、醫師、病友協會的鼓勵下,透過積極服藥、開刀治療,至今與病共處25年,也結婚生子了。

巴金森病常見十大警訊

台大醫院神經部一般神經科暨腦血管病科主任吳瑞美表示,巴金森病是神經退化性疾病,因黑質部的多巴胺神經細胞死亡,影響基底核多巴胺而造成動作障礙。常見十大警訊包括靜態顫抖、關節僵硬、行動遲緩、走路碎步、平衡困難、字體變小、面具臉、講話小聲、關節痠疼及刷牙穿衣困難,只要符合2項,就應儘速就醫檢查。

治療方式多元 延緩病情惡化

林口長庚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陸清松表示,目前巴金森病治療方式以藥物治療、外科手術為主,左多巴胺類是最有效的藥物,能夠通過血腦屏障,在腦內形成多巴胺,衛福部已核准小腸灌流術治療LCIG,可穩定血液中藥物濃度,降低發生動作障礙頻率;而最常見的手術治療為深腦刺激術DBS,在患者腦視丘下核植入電極,以電流刺激腦部神經,手術需自費、終生電池免費。他強調,巴金森病治療方式多元,只要積極治療,壽命幾乎與正常人一樣。

「老」到底怎麼定義呢?一般人認為頭髮白了、體力變差了、體型愈來愈削瘦,可能就是變老了。醫師指出,每個人對老化的感覺都不同,跟心態也大有關係,許多法定老人也就是65歲以上,心中沒有年齡,熱愛生命、工作、永不退休,其實心態不老、人就不老,吃對、動夠才有健康的身體。

老人愈來愈多

根據內政部資料統計,2016年國內65歲以上人口占12%,2年後增加至14%為高齡化社會,到了2025年老年人口到達20%,超越日本成為超高齡化社會。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強調,老只是一種態度,活躍生活才是健康的長者。

一生中有10年不健康

陳亮恭指出,據統計,每個人的一生中約有8至10年身體狀態不健康,國內男性平均壽命為76.4歲、女性為82.4歲,但健康的生命男性為68歲、女性為72歲。研究顯示,有均衡飲食、規律運動、社交生活的老人較健康。

老人多吃高蛋白食物

陳亮恭主任表示,50歲以後每年肌肉量會減少1%,建議多吃高蛋白質、低澱粉的食物,如魚肉、豆類;運動方面應每星期5次、每次30分鐘、心跳達到130下,將運動習慣放到生活習慣中,可使用手機計算步數等方式,很容易達到足夠的運動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