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老年護理

高齡長輩嚴重骨折 運動治療返樂活 高齡 86 歲的宋奶奶,在 4 年前因為一次摔傷,左邊髖部骨折進行手術,爾後每天補充鈣片,希望藉此強化骨質。但在今年 6 月,宋奶奶到九份旅遊,因不慎二度跌倒,緊急送醫確診為「行動障礙症候群」,需要由輪椅輔助,並臥床休息。性格開朗的宋奶奶,希望自己能夠早日恢復輕快步伐,因此積極藉由運動治療輔助,不到 3 個月的期間便不需要坐臥輪椅,回到自由行動的樂活狀態。 不僅骨質疏鬆危險 肥胖也須注意「行動障礙症候群」 「行動障礙症候群」是近 2 年提出的新興詞彙,台灣骨鬆肌少關節防治學會陳芳萍理事長表示,由於醫界逐漸關注,骨質疏鬆症不單單是骨折的唯一元凶,進一步研究發現,有六大症狀都容易造成骨折,進而產生更大危害;其中除了骨質疏鬆症外,包含:肌少症、關節炎、握力不足、容易跌倒及肥胖;若是有三項症狀,就為行動障礙症候群患者,骨折的風險相較於正常人高於五成以上。 補品攝取加運動 雙重應對成防治關鍵 針對行動障礙後群的防制,高雄長庚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陳榮福主任提到,在各界積極呼籲補鈣的衛教宣導下,民眾補充鈣質的比例雖有明顯提升,但仍有近 9 成年長者是行動障礙症候群高危險群。事實上,鈣質的吸收要有維他命 D 共同支持,但除了攝取充足鈣質及維他命 D 外,必須配合運動才是關鍵。 環狀運動效果強 均衡飲食養成健康習慣 陳榮福表示,藉由增進心肺功能的有氧運動、訓練骨骼與肌力的阻抗運動,以及舒緩肌肉的伸展運動三個階段,每週 3 次、每次約 30 分鐘的環狀運動訓練。經由至少 3 個月的訓練期,除了行動能力有明顯改善之外,針對糖尿病患者,糖化血色素更有下降趨勢,是相當有助益的運動防治法。陳榮福提醒,預防行動障礙症候群的兩大重點,即為飲食及運動,除了養成規律運動的習慣,也要注意均衡飲食,並攝取優質蛋白質,才能達到最佳效益。

台灣不僅面臨人口快速老化,也面臨現代社會獨居人口急遽上升的問題,照護需求模式被迫改變。「遠距醫療、智慧救心」即是因應而起的趨勢,遠距醫療不再只是隔空了解病人的病痛,醫師們在獲得這些生理或儀器訊號之後,更可以針對重要的病情提早處理。

死亡風險增加 遠距照護更安全

亞東醫院心臟內科黃姍惠醫師收治的64歲呂先生,本身罹患心臟衰竭,洗腎已超過5年。日前因致命性心室顫動突然發生OHCA(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經亞東醫院心臟科團隊緊急搶救後,幸運救回來。

呂先生病情穩定後接受植入性體內去顫器,因本身洗腎,易電解質不平衡,住院中曾因鉀離子過低,誘發心室顫動,一天內經 9次ICD電擊, 再度搶救回來。研究報告指出,由於ICD電擊次數越多,死亡風險將會增加,因此醫師強烈建議呂先生出院返家加入醫院「心臟電氣生理遠距醫療中心」(以下簡稱「遠距中心」)的遠距照護, 以達更有效率及安全監控。

跳脫傳統門診 遠距醫療助偏鄉

亞東醫院心臟電氣生理遠距醫療中心莊文博主任表示,遠距醫療服務包羅萬象,包含:2004年成立安心照護中心,利用電話傳輸心電圖,前瞻性的照護模式,為國內遠距醫療之先驅。2014年「健康+」藉由雲端血壓計和手機健康軟體,讓高血壓患者積極參與血壓控制,亦可以在病患看診時提供相關數據給醫師,作為重要參考資訊。

亞東醫院心臟電氣生理遠距醫療中心莊文博主任表示,由於遠端監控醫療,相當於將醫療服務的觸角延伸到既有的傳統門診醫療之外,對於病人而言更是得到更多額外照護,與3到6個月定期回診檢查相比,可說是更密集有效的保護。呼籲民眾,可與團隊討論並加入遠距照護,透過遠端監控及雲端,管理這些高風險族群,除了能提供更密集的監控外,還能改善照護品質及預後。

「老」到底怎麼定義呢?一般人認為頭髮白了、體力變差了、體型愈來愈削瘦,可能就是變老了。醫師指出,每個人對老化的感覺都不同,跟心態也大有關係,許多法定老人也就是65歲以上,心中沒有年齡,熱愛生命、工作、永不退休,其實心態不老、人就不老,吃對、動夠才有健康的身體。

老人愈來愈多

根據內政部資料統計,2016年國內65歲以上人口占12%,2年後增加至14%為高齡化社會,到了2025年老年人口到達20%,超越日本成為超高齡化社會。台北榮民總醫院高齡醫學中心主任陳亮恭強調,老只是一種態度,活躍生活才是健康的長者。

一生中有10年不健康

陳亮恭指出,據統計,每個人的一生中約有8至10年身體狀態不健康,國內男性平均壽命為76.4歲、女性為82.4歲,但健康的生命男性為68歲、女性為72歲。研究顯示,有均衡飲食、規律運動、社交生活的老人較健康。

老人多吃高蛋白食物

陳亮恭主任表示,50歲以後每年肌肉量會減少1%,建議多吃高蛋白質、低澱粉的食物,如魚肉、豆類;運動方面應每星期5次、每次30分鐘、心跳達到130下,將運動習慣放到生活習慣中,可使用手機計算步數等方式,很容易達到足夠的運動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