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失智症

很多人以為得了失智症,什麼事情都不能做了,真的是這樣嗎?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設計為期12周的自我管理團體課程,幫助患者延緩失智,包括健康情況、飲食習慣都大幅改善,與家人關係變好,心情也變好了。

輕度失智症者適用

12周的課程針對MMSE(簡易智能量表)大於20的輕度認知障礙及輕度失智症者,包括健康飲食、運動管理、身心放鬆、與人溝通互動、戶外出遊等生活型態再設計。聖若瑟失智老人養護中心廖于萱表示,透過身、心、社會層面的課程,以及非藥物治療活動,協助患者選擇及日常職能活動,提升個人自我效能、功能獨立程度、培養健康生活習慣。

失智症者知識性記憶仍正常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職能治療師鄭又升表示,失智症者對於事件、時間的記憶可能不太清楚,但對於知識性的記憶、表達能力、思考邏輯,卻不是完全受到疾病影響而中斷。研究也發現,透過心智活化、體能活動、壓力紓解以及健康飲食,可以有效延緩失智症狀。

自我管理團體課程延緩病情

曾經參與自我管理團體的家屬杜小姐說,透過團體課程開始陪伴媽媽自我管理,例如走路、拋接運動及簡單數學計算,過程中發現媽媽情緒愈來愈穩定,媽媽對於每星期的課程,更是充滿期待。

失智症人數隨人口老化快速增加,但絕大多數失智症無有效治療方法。傳統的藥物與醫療,在這些病人的照顧上,並無法有效的抑止病程的惡化;同時,在退化過程中,所產生的生活功能喪失或是行為問題,也常使照顧者疲於奔命。為此,各縣市政府、醫療機構以及民間團體,針對失智失能的照顧問題紛紛推出各式照顧服務,守護失智病患與家屬的生活品質。

跨專業合作照護 延緩失智更到位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心身醫學科主治醫師朱智邦表示,失智症的照護是全方位的,必須結合醫師、護理、各式治療師以及社工,針對病患以及家屬量身打造適合每一個家庭的照顧模式,像是成立失智症的整合性記憶門診,結合神經科,提供身體與心理的健康照顧以及各式社會福利的諮詢與申請;提供老人日間照顧服務,藉由專業護理人員,職能治療師以及物理治療師藉由各種感官、認知、身體上的刺激與活動,進而達到延緩失智或失能效果。

日間照顧創雙贏 罹病不再是夢魘

朱智邦醫師也提到,在國外的研究當中,失智症的日間照顧的確可以減少家屬的負擔以及精神科藥物的使用,是一個病患與家屬雙贏的好辦法。因此,減少控制行為藥物使用的效果,對於家屬來說,不僅讓失智患者在平時有了一個讓人放心的去處,同時也減輕一部分照顧的壓力。

朱智邦醫師說,對於特殊難以照顧的個案,松德院區也設有失智症病房,專業的醫護人員以及社工,會針對個案的狀況,提供照顧上的建議,並做出藥物的調整。一方面讓個案在良好的環境中調整身心,另一方面讓家屬有了全天喘息的機會。

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每3秒鐘就新增1名失智症患者。要知道早期徵兆才能及早治療、延緩病情,國健署公布7大失智症早期徵兆,包括健忘、常迷路、對時間概念混淆、情緒或行為異常改變,以及表達、決定、家務出現困難。

9月為國際失智症月

國際失智症協會將每年9月訂為國際失智症月,今年主題是「記得我」,就是要提醒民眾,即使罹患失智症的家人,現在可能已經不記得你我,但曾經共度過的美好時光,一直都在彼此心中。

7大早期徵兆

國健署社區健康組組長林莉茹表示,失智是一種疾病現象而非正常的老化,患者因腦部功能衰退,生活與自理能力都會出現明顯障礙,應隨時注意家中長者的行為改變。包括:(1)健忘,特別是剛發生的事會記不得;(2)出現溝通困難,事物的表達字詞有困難;(3)在熟悉的地方迷路;(4)對時間概念混淆,搞不清年、月、日或季節;(5)做決定或處理個人財務有困難;(6)執行較複雜的家務有困難;(7)情緒或行為異常改變,失去嗜好、興趣,也可能個性改變及憂鬱等情緒變化。

多動腦、多運動、防失智

林莉茹組長強調,若家中長輩出現疑似失智症症狀時,建議立即尋求神經內科或精神科門診進行完整檢查及診斷。要預防失智症,日常應多動腦、多運動、多和人群接觸、均衡飲食,以及維持健康體重,並遠離失智症危險因子,包括預防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以及戒菸和避免頭部外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