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銀髮生活

扭腰擺臀,勁歌熱舞,60歲的許媽媽從小的夢想就是當個舞蹈家。

金鐘主持人沈春華,今日不拿麥克風,而是選擇用打鼓來詮釋搖滾樂。

根據調查,將近七成的長輩心中有夢想,卻從未採取行動追夢,最大的原因除了為家務繁忙打拼,就是隨著身體的老化,而漸漸流失的體力,長庚大學營養教授劉珍芬表示,老人家食慾消化都減低,營養很容易攝取不足。

擁有好體力,才有好氣色,適當補充營養搭配運動習慣,誰說長輩不能有夢想實現的一天。

 

如果有不惑之年的男子訴說自己疲憊和勞累,那絕對不是在忸怩作態,而是的確處於“亞健康”狀態。許多中年男子在社會、家庭和事業之間疲於奔命,最容易透支的就是健康,長此以往,各種各樣的疾病就會悄然襲來。

追究引起人的“亞健康”狀態的原因,主要是飲食不合理所致。當機體攝入熱量過多或營養貧乏時,都可導致機體失調。過量吸煙、酗酒、睡眠不足、缺少運動、情緒低落、心理障礙以及大氣污染、長期接觸有毒物品,也可出現這種狀態。

那麼,中年男子該如何避免不健康狀態呢?用一句話概括來說就是:“中年活得累,應重吃喝睡。”科學地安排吃喝和休息有助於遠離“亞健康”狀態。

一、利用合理多樣的飲食攝取營養

西方營養學家提倡每人每天要吃50種食品以上。我們講吃多種食物,是改革習以為常的不良飲食習慣,多吃不常吃的,山珍海味要有,牛奶要喝,粗糧、雜糧、蔬菜、水果要多吃,這樣才符合科學合理均衡營養觀念。

生猛海鮮是如今的一種飲食時尚,三文魚、鱸魚、醉蝦、海鮮、蛇、蟹等成為招待客戶、朋友的佳餚。但是由於這些食物中的寄生蟲和細菌較多,加之過於追求味道的鮮美,烹調不夠充分,當人們品嘗那些生猛海鮮時,殊不知已經病從口入了,所以商務餐要遠離生猛海鮮;

長期坐辦公室需補充維生素,維生素A能夠預防長期在辦公室做文字工作或經常操作電腦的人的視力下降,每星期吃三根胡蘿蔔,即可保持體內維生素A的正常含量;

整天呆在辦公室曬太陽的機會少,易缺乏維生素D而患骨質疏鬆症,需多吃海魚、雞肝等含維生素D的食物;

疲勞的時候不宜將雞、魚、肉、蛋等大吃一通,因為疲勞時人體內的酸性物質積聚,而肉類食物屬於酸性,會加重疲勞感,而新鮮蔬菜、水產等鹼性食物能使身體迅速得到恢復;

當人遇到巨大的心理壓力時,其所消耗的維生素C將明顯增加,因此,精神緊張者可每天吃3-5枚鮮棗,以補充足夠的維生素,應付緊張的工作。

二、適量飲酒喝水

每天飲用20-30毫升紅葡萄酒,可以將心臟病的發病率降低75%,而飲啤酒過量將加速心肌衰老,使血液內含鉛量增加。

飲水也要合理適量,成人每天需要攝入1500到2500毫升的水分,出汗量大、活動量多和體重較重的人需要的飲水量也大,所以,每天最好按照身體的需要攝入足夠的水分,滿足新陳代謝的要求;飲水要少量多次,每次只喝100到150毫升身體吸收得好;健身前30分鐘可以喝100到150毫升的水,如果健身時間超過一個小時,中間需要補充100到120毫升,運動後要按照在運動前後體重差的150%來補充丟失的水分。

三、千萬別透支睡眠

人的健康軀體也是一種神形的表現,之所謂要神形兼備。

人的健康的精神狀態來自於自身的思想意志,一方面人總是要有精神的,另一方面精神也要靠肢體,人體的各種力量的養護,使人的思維,內臟各器官功能都保持興旺狀態,人才能顯得精神無比。

睡眠是保證精神飽滿的重要因素。而現代人的睡眠透支已成為目前最流行的都市病。在對工作和娛樂的熱情日趨高漲的同時,人們睡眠的時間越來越少。伴隨著社會的變革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睡眠不足也已成為我國當今最普遍的健康和社會問題。

自古以來,睡眠一直佔據人類生活1/3左右的時間,它和每個人的身體健康密切相關。世界衛生組織確定“睡得香”為健康的重要客觀標誌之一。人們經常有這樣的體會,當感到情緒不佳或者身體不適時, 好好地睡上一覺後,會覺得精神倍增,身體的不適也會有所減輕,甚至恢復如常。由此可見,品質好的睡眠確是一味有益身心健康的滋補品。這其中確有一定的科學道理。

韋辰/ 韓振奎

你是否曾因老人說話大聲而觀感不佳?具內政部統計,台灣老年人口比例劇增, 民國103年底已達12%,全國老化指數達85.7%,顯示人口結構越趨不平衡,有關老人安養及疾病預防問題,為首要重視項目,而其中除了癌症等致死病因,聽力與視力的退化也是一大隱憂。

全台聽損者12萬 逾60歲占75%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調查,65歲以上的老人約有3成發生聽力退化,而85歲以上更高達5成,據衛福部統計,台灣聽力損傷者約12萬人,其中60歲以上的患者占比例約75%,一般來說,45歲後,聽力的清晰程度會逐漸下降,有時甚至時常伴隨耳鳴、嗡嗡聲,或者活動時失去平衡等狀況。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李奕輝指出,老年人聽力障礙中,老年性重聽為常見原因,是聽覺系統因衰老而產生的聽覺障礙,如鳥鳴聲、電話鈴聲等高頻率聲音會特別聽不清楚,台灣聽力語言學會理事長葉文英表示,失去視覺會讓人缺乏安全感,但失去聽力則會影響到一個人的社交及溝通,使得人越來越封閉。

另外,因老人聽力受損,家人與其交流機會困難,進而較少關心,恐會導致失智風險升高,聽不懂旁人在說什麼,不容易融入話題或其他活動因而產生困難,影響認知、溝通與情緒,心理層面的問題產生後,可能會進一步再影響生理機能加快退化,國外有些研究甚至提出聽損與老年癡呆症之間的相關連性。(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Subcateg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