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銀髮生活

台灣人好長壽!根據內政部統計,台灣65歲以上銀髮族到明年就達14%,2025年時更高達20%。然而,活得長壽也要活得健康才快樂,而攸關健康快樂很重要的元素就是能吃能動精神好;尤其銀髮族退休後,正要展開人生第二春,千萬別因為行動力不佳而無法如願。醫師提醒,肌肉量從三十歲之後就會逐漸減少,如果不注意營養與運動,到了退休年齡,就有可能出現肌少症、骨質疏鬆或是關節不適,甚或臥床無法行動自如,不得不慎!

肌肉在三十歲達顛峰 之後會逐漸下降

台北榮總高齡醫學科彭莉甯主任表示,肌少症與年紀相關,其實肌肉在三十歲會達到顛峰,之後會逐漸下降;因為肌肉是維持身體活動重要器官,很多老人家會跌倒,就是和肌肉量不夠有關,而且老人家跌倒會導致髖關節骨折、腦出血等併發症,甚至會使老人失能、住院及死亡的風險增高。

避免肌少症 要兼顧運動與足夠營養

肌肉量與質和年齡大有關係,彭莉甯主任指出,三十歲之後到七十歲,肌肉量會下降百分之四十,年輕時不愛運動,則肌肉量退化會更多;至於肌少症多在六十五歲之後較容易發生,診斷肌少症除了要確認肌肉量是否下降,還要合併肌力下降或是活動力下降,才能定義為肌少症,要避免肌少症則要兼顧運動與足夠的營養。

長肌肉要做無氧運動重量訓練

彭莉甯主任表示,運動可分有氧運動與無氧運動重量訓練,有氧運動包含游泳、跑步、騎腳踏車,可以藉此燃燒脂肪,主要的好處是可增加心肺功能;無氧運動就是肌阻力訓練,能刺激肌肉幹細胞分裂,明顯地增加肌肉量。老人因為慢性病、荷爾蒙減少以及運動量下降等因素,肌肉會變少,肌肉幹細胞會凋亡,而進行重量訓練運動也對老人增加肌肉有效,例如使用彈力帶運動,有助於增加老人肌肉量;體力好的話,還可以啞鈴或是拿礦泉水訓練舉重,另外做一些核心運動,都可幫助長肌肉。

肌肉由蛋白質組成 每天應攝取足量蛋白質

此外,營養也很重要!彭莉甯主任強調,研究發現,年紀大的老人臥床三天,肌肉量就掉一公斤;肌肉由蛋白質組成,很多食物都有蛋白質的成份,奶蛋魚肉豆類都是補充蛋白質的來源,要補充足量才能減少肌肉流失,而蛋白質若補充不夠,就無法對抗蛋白質的流失,導致肌少症。六十五歲老人身體健康且沒有慢性腎臟病,建議每天每公斤體重至少要攝取一克蛋白質,舉例來說,六十公斤的老人一天至少要攝取六十克蛋白質,生病剛出院者的蛋白質攝取量要更高,每天一公斤要一點五克。

運動後補充營養品 含白胺酸與精胺酸幫助長肌肉

除了可從食物中攝取蛋白質之外,彭莉甯主任並建議,市面上已經出現越來越多含有蛋白質和胺基酸的營養補充品。建議在選擇時,可從決定吸收效率的「分子大小」來篩選,小分子的胺基酸就比大分子的蛋白質還快速有效。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支鏈胺基酸,支鏈胺基酸包括白胺酸與精胺酸;很多運動員都會補充類似營養品,在運動完三十分鐘內大量補充,補充要足夠,否則效果不好,年輕人至少要一克,至於老人則要補充至少一至二克。蛋白質的補充分散在三餐較好,因此能夠隨身攜帶、隨時補充的小包裝,會比大容量、需要另外挖取分裝的產品方便,才不會錯過了最佳的補充時機,或是一出門就沒辦法吃,無法持之以恆,失去了購買營養補充品的意義。最後,建議選擇有專業醫師推薦的產品,經過專業角度的推薦,對安全才能夠更有保障。

20歲時你可以連續跑10公里,一口氣能做30個俯臥撐,但到了40歲你就會發現關節已發出哢哢的響聲,不那麼靈活了。人的衰老是不可避免的,可只要你從20歲開始堅持鍛煉,你就能保持青春活力。

運動醫學上將20歲左右的年齡段稱為“破紀錄年齡段”。這個時段身體功能處於鼎盛時期,心律、肺活量、骨骼的靈敏度、穩定性及彈力等各方面均達到最佳點。從運動醫學角度講,這個時期運動量不足比運動量偏高對身體更不利。這個年齡段的人可進行任何運動強度的鍛煉。這個時段通過肌肉強化鍛煉取得的“常規體力”,在鍛煉終止後也不會消失。心臟通過耐力鍛煉可提高輸血量。總之,20歲的人能為今後的身體健康儲備“資源”。這個時段一定要注意堅持鍛煉,以保持體重,否則30歲以後再去減肥就很吃力了。

所以,預防衰老當從二十歲做起,注意鍛煉身體,否則到你上了一些年紀時就會受到身體不健康的懲罰。你可星期一、三、五隔天進行大約30分鐘增強體力的鍛煉鍛煉,方法是試舉重物,負荷量為極限肌力的60%,一直練到肌肉覺得疲勞為止(大約每次做10次~12次)。如多次練習並不覺得累,可以加大器械重量10%,必須使主要肌群(胸肌、肩肌、背肌、二頭肌、三頭肌、腹肌、腿肌)都得到鍛煉。進行大約20分鐘的心血管系統鍛煉,方法是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強度為脈搏每分鐘150次~170次/分鐘。


宇光/ 季玉光

 

***免責聲明:相關資訊只供讀者認知及參考。***

人生,可以愈老愈有味!為了讓更多人「懂老」、「防老」,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與董氏基金會邀請四位名人,包括兩位前衛生署署長楊志良、葉金川、資深藝人譚艾珍及合隆毛廠總裁陳焜耀,在台北光點與現場多位超過70歲的長輩們,一起分享自己的老年生活。

度過「好玩」的餘生 越活越精彩

主辦此次活動的寶佳公益慈善基金會董事長賴進祥表示,為了幫助年老長輩,走出憂鬱症的陰影,當自己的主人,過悠閒的日子。今年特別結合董氏基金會,共同推動「老而無憂,老而自得:老年人憂鬱症防治宣導計畫」。

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以大家熟知的孫叔(孫越)為例,告訴每個人學習永遠不會晚,不要嫌老沒用,當年紀漸長,就要懂得接受生命,度過「好玩」的餘生,去享受人生,讓生命豐富而沒有遺憾。

高齡只是一種心態 還有很多理想可做

「老了,不代表『廢了』!」現任台灣高齡化政策暨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同時也是前衛生署長的楊志良則認為,高齡其實是一種心態而已。目前臺灣65歲以上的老人約300萬,推估有近8成可以活到70歲;約6成可活到80歲;另外25%可活到90歲高齡。

其中65~74歲的人之中,有92%的人生活可完全自理;75~84歲的人中,有80%可活動自如;到了85歲以上,還有高達5成的人可以自理生活。楊志良說,老年人的自理能力並不低,每個人都要思考如何讓自己年老時,依舊能快樂、有尊嚴的過生活。

有夢想、活得快樂 人生沒有缺憾

因此到了老年,一樣可以有夢想,而且可以活得更快樂!65歲時,葉金川在自己的生日做了一件瘋狂的事,就是跑到紐西蘭玩高空跳傘,他還列出了人生夢想清單,他覺得夢是什麼不重要,不一定每一件都能完成,但只要能完成其中一件,就有價值,而且想到就做,人生才沒有缺憾。他鼓勵老年長者可以繼續工作,或許不一定留在原職場、原職位,但可多從事在地的旅遊、休閒、健康、養生、文藝等服務性消費,並幫助年輕人。

圖片

高齡化社會來臨 長壽是必然現象

高齡化的社會來臨,長壽是一個必然的現象,多數60~65歲的長者,不認為自己是老人,因為上面還有80~90歲的父母要照顧,但照顧年長者是學問,也不容易,譚艾珍以過去照護兩個失智症家屬的經驗分享,她認為,面對照顧別人前,自己要先學會「輕鬆」面對,雖然要把自己當成外人,來面對熟悉卻失序的家人,對很多人來說並不容易,但是如果能放下包袱,「輕鬆看待」就可以解決很多情緒上的困擾。她也特別呼籲老年人,保持赤子之心,觀照自己的身心靈健康,希望自己未來不要被長照。

Subcateg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