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銀髮生活

「老番顛」通常用來形容人老了變得頑固、脾氣壞,其實也可能是失智症徵兆!60歲的王奶奶,原本親切和善、很少發脾氣,近來卻常常生氣,甚至情緒衝動無法控制,家人帶她就醫檢查,才發現罹患了失智症。

用錯失智藥物 病情更惡化

收治個案的亞東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甄瑞興指出,該患者原本在他院就診,醫師診斷為阿茲海默症,並開始服用失智相關藥物治療,結果症狀不減反增,轉至門診才發現,其記憶力退化不多,但腦部額顳葉部位明顯萎縮,確診為額顳葉型失智症。

失智症類型不同 藥物治療也不同

甄瑞興醫師說明,常見的失智症為阿茲海默症,其實還有額顳葉型失智症、路易氏體失智症、血管性失智症等,因腦病變的部位不同,治療的藥物也不一樣;若診斷錯誤,恐延誤治療時機,造成失智症病情變惡化。

再過50年 國內失智人口恐破百萬

甄瑞興醫師表示,根據統計,國內失智症人數約24萬人,隨著人口老化加劇,再過50年,可能超過100萬人,呼籲臨床醫師能夠學習正確的失智症診斷方式,目前國內也將研發腦適能測驗,幫助快速篩選失智症高危險群。

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資料顯示,依據國際失智症協會30∼64歲失智症的盛行率估算,台灣地區30∼64歲的失智症人口約有12,658人;再以內政部的人口統計資料及五歲分年齡層失智症盛行率計算,推估民國105年9月台灣失智人口共達256,088人,佔全國總人口1.09 %,亦即台灣地區每100人中即有1人為失智症病人。

失智與高血壓、腦中風有關

臺南市立安南醫院神經內科李建欣醫師說,血管性失智症是第二常見的失智症,腦部會有一些血管性的病變,和高血壓、腦中風有關;而造成腦中風的危險因子,包括糖尿病、高血脂、抽菸和不良的生活習慣等,亦是容易造成失智症的危險因子,所以患有這些疾病的族群,必須嚴格的控制血壓和血糖,一旦有記憶功能不好的情況,可能需要尋求神經科醫師進一步的檢查和治療。

中醫將失智分成四種證型

中醫部唐偉誠醫師指出,中醫依據「辨證論治」的核心精神,將血管性失智症病人的症狀分為下列四種證型:第一種「瘀血阻竅型」,主要症狀有善忘、答非所問、雙目黯晦、肌膚甲錯、口乾不欲飲、舌黯或有瘀點瘀斑、脈細澀等症,以活血化瘀、醒腦開竅之法,予通竅活血湯治之。第二種為「髓海不足型」,症狀為智能減退、步行艱難、懈情思臥、頭暈耳鳴、舌瘦色淡、苔薄白、脈沉細弱等症,以補益肝腎、填精養神之法,予左歸飲治之。

第三種為「脾胃虧虛型」,症狀為記憶減退、表情呆滯、食少納呆、口涎外溢、頭昏、氣短懶言、肌肉萎縮、舌體胖大、苔白、脈沉細弱等症,以健脾益胃、益氣生精之法,予歸脾湯治之。第四種為「痰濁蒙竅型」,症狀為智力衰退、表情呆鈍,或哭笑無常、喃喃自語,或終日無語、不思飲食,脘腹脹、頭重如蒙、舌淡、苔白膩、脈滑等症,以健脾化濁、醒腦開竅之法,予溫膽湯治之。

中西合療改善失智病情

為能使失智症病人得到良好的照護,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開辦諸多科別的中西醫合療門診,期能結合中西醫不同的治療優勢,共同提供中西醫學各項專精治療,減輕家屬照顧上的壓力,進而改善失智症病人的病情。

【健康醫療Line健康,加入好友更快活】LINE@ ID:@healthnews

近期一位70多歲的男性,出現漸進性動作遲緩、走路不穩、左腳不聽使喚和記憶力衰退等症狀,家人認為是失智症,將病人送至醫院檢查。地區健康管理醫院院長蔡清標指出,患者透過腦部核磁共振〈MRI〉被檢查出,右腦運動區長出一顆4到5公分大的腦膜瘤,壓迫到運動區,形成相關症狀。提醒民眾,退化並不等於老化,更不等於失智,有類似症狀應該就醫檢查,以釐清病因。 蔡清標表示,腦膜瘤僅次於神經膠質瘤,為第二種常被發現的原發性顱內腫瘤,流行率為每10萬人約50人,在台灣約有1萬名腦膜瘤患者,97%屬於良性腫瘤。值得留意的是,腦膜瘤長成的速度緩慢,通常有症狀被發現時,腫瘤已長大到一定程度,儘管腦瘤非惡性,但若腫瘤持續變大,會擠壓腦部造成腦壓過高、頭痛、手腳無力,甚至人格改變,若壓迫到腦幹,更可能因腦溢血造成腦死。 腦膜瘤好發於女性,於50到70歲者最常見,也曾檢查出另一位50多歲的腦瘤女性個案,腦部額葉有顆4公分的腦膜瘤,症狀是重複敘述事情頻率過高,家人以為是失智症,才到院檢查。蔡清標說,腦膜瘤雖歸類於腦瘤,但它並不長在腦組織內,而是在腦的表面,加上腦膜覆蓋整個腦的表面,因此,腦膜瘤可出現在顱內任何部位。 一般來說,2公分以下的腫瘤可用馬刀照射治療取代開刀,但若腫瘤大到一個程度,就需要以手術切除,而腫瘤壓迫到視神經或腦動脈,將增加手術難度。根據醫界證實,正確治療的良性腦瘤,15年內控制率可達95%以上,幾乎等於治癒。至於腦膜瘤成因,蔡清標說,先天性可能較高,少數多發性神經纖維瘤及多發性腦膜瘤病患,可能有家族遺傳。提醒民眾,良性瘤可定期透過磁振造影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Subcatego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