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中醫療法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此病毒常存在于病人的口、鼻分泌物中,通過飛沫傳播,傳染性極強。流感常突然發病,出現頭痛、發熱,體溫可高達 39 ℃以上,頭痛劇烈,兩眼脹痛,結膜充血,鼻塞流涕,咽喉幹痛,全身酸痛,經過3-5天后,體溫很快下降而恢復正常,若體溫持續不降,則有併發腦炎的可能,也有的患者表現不典型,症狀很輕微,甚至不被發現,但老人及兒童症狀比較明顯,病情較重。


流感和普通感冒有些人常分別不清,應予注意,普通感冒起病較緩,發熱不超過 39 ℃,上呼吸道症狀如咳嗽,咽癢,胸悶等較明顯,而全身中毒症狀,如頭痛、全身酸痛畏寒、發熱等較輕,且傳播也慢,而流感則起病急,體溫常超過 39 ℃,全身中毒症狀較重,而上呼吸道症狀較輕,傳染快,往往會在短時期內使許多人患病。積極的家庭護理可使流感早日康復。


  • 注意隔離: 流感流行期間應進行呼吸道隔離,減少病毒傳播,一般應隔離至病人熱退後 48 小時。停止大型集會及集體文娛活動,杜絕與流感單位的人員接觸,防止流感傳入。
  • 居室通風: 室內保持安靜,空氣新鮮,經常開窗通風,有利於陽光照射。病人應臥床休息。
  • 空氣消毒: 空氣消毒:空氣消毒可殺滅感冒病毒,此法既可防,又可治,效果較好,常用的有食醋薰蒸法:將市售食醋與水按1:2比例配好後加熱薰蒸,每次薰蒸2小時,每日或隔日1次。也可用中藥艾葉、蒼術點燃以煙熏消毒。
  • 加強鍛煉: 平時應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注意隨天氣變化增減衣服。本病流行期間,少去公共場所遊玩,並口服預防藥物。
  • 常飲藥茶: 若能每日服用防疫清咽茶,可有效地預防流感、感冒、咽痛等,其藥物組成為板藍根 20 克,金銀花、苦桔根、麥門冬各 15 克,杭菊花 10 克,茶葉6克,甘草3克。將桔根、甘草研為粗末,納入麥冬、板藍根煎成的濃液後和勻,外附上茶葉、銀花及菊花花瓣打成塊,陰乾或將上藥共研粗末納入紗布袋中,袋口結紮,便於泡沏。若打壓成塊,可分做6塊,若研末,可分為6份,兒童酌減,每天泡服1塊。
  • 調理飲食: 飲食應以清淡而又易消化為宜,多飲開水及湯汁,發熱者宜進流質或半流質飲食,不要食油膩厚味,多食新鮮蔬菜及水果。
  • 更換衣被: 流感發熱汗出較多,易汗濕衣被等物,要注意及時更換及清洗,並擦幹汗液。但要注意避風,以免加重感冒諸症。
  • 對症治療: 如有發熱現象,應隨時觀察體溫變化,雖然發燒(體溫在 38 ℃左右),但精神好,吃、玩正常,可暫不處理,可多喝開水,多吃水果、蔬菜,必要時用冷毛巾濕敷額頭,一般都能退熱。若體溫超過 39 ℃,應及時給予退熱藥物。如出現高熱抽筋,可按壓人中、合穀等穴位,頭偏向一側,待蘇醒後立即送醫院救治。


Dated: 2004-04-13

湖北遠安縣中醫院 主任醫師- 胡獻國

***免責聲明:相關資訊只供讀者認知及參考。***

 

夏天露出手臂、小腿對一般人來說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對患有乾癬的患者卻是奢侈。一名被皮膚科診斷出有全身性乾癬的七十歲老翁,必須天天塗抹類固醇之外,還得接受一周三次的照光治療,乾癬問題讓老翁在炎炎夏日也不敢穿短袖出門,為疾病所苦,後來求診中醫,六個月後已有明顯改善,也不需使用類固醇,老翁欣慰表示,終於不用在夏天穿長袖衣物出門! 根據健保資料庫統計,在台灣,每年約有10萬人因乾癬問題就診,而乾癬好發年齡在20歲和50歲這兩個區間。收治病例的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醫師謝旭東表示,乾癬的皮膚症狀為紅色斑塊突出,伴有厚薄不等的銀白色鱗屑,乾癬不同於一般的皮膚病,除了搔癢難耐之外,更有搔抓後脫屑問題,影響外觀。有些病患搔抓後破皮,增加皮膚感染問題,除了夏天多數病人不敢穿短袖短褲外,若是上課或是上班搔癢發作嚴重影響效率,導致壓力增加,也會使乾癬變嚴重。 醫師指出,病患之病史超過10年,初期只有手腳等少部份皮膚有紅斑、脫屑、乾癢狀況,起初病患不以為意,直到至皮膚科醫師診斷為乾癬,才開始塗抹類固醇,但病情仍不見好轉。謝旭東醫師指出,因病人為痰濕體質,故選方用溫膽湯做加減治療,在病人耐心服藥三個月後,四肢外側的紅斑褪去,但治療期間仍有搔癢難入眠狀況,則使用薰洗方泡澡,患者使用後表示可以一覺到天亮,到了今年5月內側紅斑逐漸褪去,身體軀幹部位也趨近痊癒,且治療期間類固醇、照光治療逐漸減少,現在病患已可穿短袖出門了。 中醫認為,乾癬在中醫的病因除了痰濕之外,還有血熱、濕熱等,需要根據不同體質給予相對應的中藥治療,且乾癬病患會因皮膚狀況造成心情鬱悶,情緒上的壓力會加重乾癬病況,而中醫針對此問題可以使用疏肝理氣的藥物做治療,病人心情改善乾癬也會好轉。謝旭東醫師建議,乾癬患者要少吃蔥薑蒜燒烤類、堅果類、海鮮類的食物,醫師強調,皮膚問題是「見皮不見皮」,治療應由五臟六腑做起,才能拔除病灶。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慢性傷口指經過合宜治療後,超過預期時間仍然無法達到結構和外觀的癒合。預期時間因傷口嚴重程度來認定,一般認為是一個月。造成慢性傷口的成因主要可以歸納為2個:傷口感染(不當換藥方式甚至置之不理)及局部血液循環不良。解決這兩個最重要的問題,傷口通常能逐漸癒合。

中醫針對傷口感染、血循不良處方不同

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葉兼碩說明,糖尿病足潰瘍在定義上也屬慢性傷口,但由於長期高血糖狀態導致神經血管病變及免疫功能下降,增加傷口癒合難度,因此控制血糖穩定成為治療傷口的另一項重要任務。

中醫針對慢性傷口的治療包含外治與內治。傳統中醫認為,傷口發炎感染時表現出來的紅腫熱痛、發燒為火毒、濕熱。治療以清熱解毒為主,並可與抗生素治療相輔相成,常用四妙勇安湯、五味消毒飲等。

血液循環不良則可概分為2類型:虛及瘀,可能單見也可以並陳。治療上,氣血虛者常用托里消毒飲、人參養榮湯、陽和湯來補益氣血,促進傷口組織新生;血脈不通,「瘀」者再加活血化瘀藥來促進血液循環,常見用藥如三棱、莪朮、桃仁、紅花。

中醫外用膏藥 有助傷口癒合

葉兼碩醫師表示,外治方面,正確傷口換藥是不二法門,減少傷口感染。西醫外科已發展出多種傷口敷料,主要作用是控制傷口感染及保濕,但促進血管新生則選擇有限。對此中醫外用藥提供另一種選項,紫雲膏、生肌玉紅膏、金創膏等外用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目前已有國內外基礎研究文獻證實這類用於治療慢性傷口的外用藥,具有促進血管新生及傷口癒合效果。

除上述傳統中藥外,民間亦流傳各種「中醫藥偏方」,根據筆者經驗,少數為成分不明秘方。這些方藥或草藥在適當條件確實有不錯效果,但若誤用造成危害亦不小,輕者加重感染,重者危及生命。若欲使用,應找合格醫師協助評估,避免加重病情。(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