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中醫療法

皮膚搔癢難耐 恐是異位性皮膚炎導致

一名14歲蔡小弟,從小就罹患異位性皮膚炎,時常搔癢難耐,皮膚甚至已成苔蘚化暗沉,近來因課業壓力大,不管使用外擦藥物或是服用類固醇,仍未改善症狀,甚至因抓破傷口導致感染,雖曾就醫施打抗生素治療,但出院後,蔡小弟卻因皮膚問題不想上學,後來赴醫院中醫科就診,採換膚方早晚服用,並搭配科學中藥黃連解毒湯治療,兩週後傷口抓傷部分減少,三個月後,蔡小弟也不需再服用類固醇,目前已恢復日常生活,並持續接受門診追蹤。

換膚方治皮膚炎 發揮抗過敏功效

在傳統中醫上,異位性皮膚炎與濕邪相關,屬於濕瘡、四彎風、血風瘡的範疇,尤其換季影響,恐使病患病情加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謝旭東指出,因師承上海派中醫外科朱士宗,所獨創換膚方,透過蒼朮、藿香等藥材,幫助患者的脾胃代謝掉身體的濕邪,另外換膚方中的黃芩、苦參等,也能有效發揮抗過敏、抗感染功效。

平時多保濕 生活避免過敏原 

謝旭東醫師進一步說明,出現異位性皮膚炎時,生活上一定要多加注意,包括應隨時注重保濕,像是每天喝足水分、選擇保濕效果佳的沐浴乳且最好每天早晚各擦一次乳液,保持皮膚溼度,另外,若容易因環境過敏原而誘發病症,除了家中環境應定期打掃,外出時應配戴口罩,飲食上,像是帶殼類海鮮、牛奶或雞蛋等,可能誘發過敏原的食物,也應避免攝取。

把握黃金治療期 有效治癒異位性皮膚炎

異位性皮膚炎在七歲前屬於發病高峰期,但同樣也是黃金治療期,若能把握早期治療,到青春期就有機會能夠痊癒;謝旭東醫師呼籲,因此若有任何疑似異位性皮膚炎症狀出現時,應盡快就醫檢查,早期發現,早期介入治療,避免因延誤就醫,反使症狀加劇,影響一輩子皮膚。

你是否老是覺得腹痛、脹氣、一緊張就想上廁所?現代人只要吃得下、排便還算ok就覺得正常,往往容易忽視腸胃問題。其實許多人的腸胃已經外強中乾,加上不良的習慣或遭遇環境上的刺激,各種不舒服症狀便開始展現,做遍各種檢查,才發現自己得了腸躁症。 肝鬱脾虛體質 易釀腸躁症上身 腸躁就是腸胃過度敏感又反應過度,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科醫師趙品諭表示,中醫角度認為這是肝鬱脾虛。中醫講的肝,有能力可以疏理身體的氣、血、津液,肝鬱的人往往就是呈現一種身心緊繃的狀態,也容易遭受影響出現各種失調的症狀,如失眠、月經不規則。

此外,趙品諭中醫師指出,中醫的脾,能運化水穀精微,以現代醫學角度就是腸胃的消化及吸收營養功能,脾虛的人往往就是呈現一種與消化道有關的不正常的情況。

紓解腸躁症狀 中醫「逍遙散」助改善

趙品諭中醫師說,套用近幾年流行的一種概念,腸胃是身體的第二個大腦,它會透過「腦腸軸線」與人的身心交互影響;換句話說,自閉症、慢性疲勞、腸躁症、憂鬱症、焦慮症等盛行率極高的身心疾病,都和腦腸軸線相關。

那什麼方法可以安撫它呢?腸胃有不適症狀時,應向醫師求診。趙品諭中醫師分享,中醫對於肝鬱脾虛,可用中醫藥方「逍遙散」幫忙,方中柴胡疏肝解鬱,當歸、白芍養血柔肝,加薄荷少許,可以加強疏肝解鬱效果,白朮、茯苓益氣健脾,再用乾薑和中益胃,最後加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使肝氣得疏,脾虛得補。 養成好習慣 與腸道和平共處

因每個人體質不同,中醫還可以從很多角度來調理腸躁問題,但趙品諭中醫師呼籲,最重要的還是要謹慎注意自己的飲食,以及適度地調適身心壓力,才能讓自己與腸道達成和諧共處。

過去已有相關研究發現,中風病患接受中醫治療,能夠減少罹患失智症的風險。國內最新研究證實,中風後失智症病患接受中醫,可以減少使用急診及住院醫療次數。

中風後失智 中醫研究治療方法

義守大學醫學院學士後中醫學系教授施純全,利用健保資料庫篩選2000至2008年間, 40歲以上中風後失智症病患、共有6萬7521名,其中挑選出6661名有使用中醫治療,以及6661名未使用中醫的中風後失智症病患,追蹤2組病患在一年內的急診及住院情形。

中風後失智病患 急診、住院風險降低

施純全教授表示,結果發現,接受中醫治療組的中風後失智症病患,急診就醫急診可減少13%、住院照護風險同樣可減少19%,尤其在加護病房住院風險,更大幅減少33%。

中藥+針灸治療 風險降低最多

施純全教授說明,中風後失智症病患,容易發生感染、肺炎,造成急診、住院;而最新研究也發現,中風後失智症病患同時接受針灸及中藥治療,一年內需要急診及住院照護的風險最低,也能有效降低醫療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