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中醫療法

一名86歲梁奶奶,去年8月開始感到右側下背痛,痛覺漸漸延伸至臀部和大腿後側,導致行走困難,甚至睡覺時僅能屈膝而睡、無法翻身,就醫確診為坐骨神經痛所致。家屬考量奶奶年事已高,決定求助中醫針灸治療;在治療6個月後,梁奶奶不但能拄拐杖行走,亦可一覺到天明,生活品質大幅提升。

坐骨神經痛常見3大因 第四、五腰椎最易出現

收治梁奶奶的亞洲大學附屬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吳俊昌表示,坐骨神經是人體最粗的神經,由數條腰椎與薦椎發出的神經根相互融合而成,並經過臀部、大腿後側一路向下。造成坐骨神經痛的常見原因包括椎間盤突出、脊椎管狹窄或脊椎滑脫,好發於第四與第五腰椎,及第五腰椎和薦椎之間。

患者經核磁共振檢查,發現其第三腰椎至第一骶椎之間有多節椎間盤突出,第四腰椎至第五腰椎處一級脊椎滑脫,且壓迫神經,確診為坐骨神經痛。

中醫針灸+電針治療 疼痛指數更趨緩

因家屬不敢貿然讓奶奶接受手術治療,故轉而尋求中醫協助。吳俊昌醫師分享,中醫治療主要以針灸為主,運用解剖層次針法,將治療區塊分為腰區和臀區,前者先將針扎入右側第三腰椎和第四腰椎,及第四腰椎和第五腰椎橫突間神經根處;後者則將針扎於右側骨神經通過梨狀肌之處,兩處的針感都有向下傳到大腿後側,好像電流流過的感覺,再搭配其他中醫傳統穴位並配合電針治療。

50歲以下易好發椎間盤突出 宜訓練腰部核心肌群

吳俊昌醫師進一步補充,椎間盤突出常見於50歲以下的民眾,因椎間盤受擠壓突出,壓迫神經根造成疼痛;而脊椎管狹窄或脊椎滑脫的患者平均年齡為50歲以上,因脊椎骨老化、彎曲、變形等退化性變化,長出骨刺壓迫神經所致。

吳俊昌醫師建議,民眾可趁年輕時,多訓練腰部的核心肌群,長者平時可打太極拳,並避免從事對椎間盤壓力過大的動作,如彎腰過久、坐矮椅子等,以及多保護膝蓋,若發生急性疼痛時,應盡量臥床休息,並穿上束腹或背架以保護腰部。

「大暑」節氣即將到來,氣溫屢創高溫,在炎炎夏日中,最容易發生中暑或是熱感冒。中醫師提醒,容易中暑或是熱感冒的民眾,夏天可以多飲用「生脈飲」來益氣生津,斂陰止汗,此方是中醫提神解暑的妙方。

醫院中醫科醫師吳宛容指出,暑邪有三個特點,

1. 暑性炎熱,故暑邪傷人可出現身熱、煩渴、汗多、小便短赤、脈洪數等火熱炎盛症狀。

2. 暑性升散,易傷津耗氣,常見多汗、心煩、口渴、疲累、小便少等氣津兩傷的證候。

3. 暑多挾濕,故於暑熱見證同時,可見四肢困倦、食欲不振、胸悶、泛噁、大便溏膩、舌苔厚等症。

夏季容易溼感冒 清暑祛溼多休息

中暑是指因高溫引起的人體體溫調節功能失調,體內熱量過度積蓄,從而引發神經器官受損。熱感冒則是夏季感冒,往往是從高溫悶熱的室外進入到冷氣房內或者暴食冷飲引起;就中醫的觀點認為,熱感冒因病機是否夾濕分為暑熱感冒和暑濕感冒兩類。

吳宛容中醫師表示,夏天濕氣重,較容易造成暑濕感冒。暑濕感冒的症狀有輕微發熱、頭重倦怠、胸悶欲嘔、大便黏膩、咳嗽痰黏,鼻流濁涕等,若屬這類型的感冒,通常病程較長,大多需數日治療才能痊癒。常用清暑祛濕,健脾益胃方法治療。用藥方面可以選擇中藥方劑如新加香薷飲、藿香正氣散或清暑益氣湯等。治療上可以食藥結合;建議暑濕感冒的患者平時多吃一些祛暑利濕的食物,如銀耳蓮子湯、綠豆薏仁湯等,且飲食宜清淡,多休息。

中醫提神解暑秘方 飲用生脈飲

吳宛容醫師指出,生脈飲的成份很單純,就只有三味藥,人參、麥冬、五味子。人參可補元氣,麥冬滋陰潤燥,五味子收斂止汗且酸味可生津,三者搭配,為你保持元氣、生津止渴。

※中醫師教你煮生脈飲

藥材:西洋參3-5片、麥冬3錢,五味子1.5錢

水量:以熱水500~800c.c.沖泡後即可飲用。

(吳宛容 -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醫師)

 

健保署整理分析近年農曆春節假期結束後一周常見的門診疾病,糖尿病名列榜中。因為過年期間氣氛歡樂,部分糖尿病患者失去警覺心,大吃大喝,新增病例也不少。   糖尿病依個人體質加以施治 中醫師陳建雄指出,糖尿病會使全身血液內糖分高,影響身體各器官正常運作;一般人如果經常熬夜、飲食不節,愛吃甜食、炸雞或燒烤等高熱量高糖分食物,加上生活作息不規律、缺乏運動等,可能會引發糖尿病。中醫治療時,經過辨證論治,往往要依個人體質、從多方面施治。 陳建雄中醫師進一步說明,患者長期處於血糖過高的狀態,很有可能會出現「高血糖高滲透壓狀態 (簡稱HHS)」,是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急性併發症,嚴重可導致肌肉痙攣、意識障礙、休克昏迷、更甚恐會奪命。 二型糖尿病併發症屬陽明胃熱 以中醫觀點來看,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主症是「食慾亢進、極度口渴、極欲飲水、飲不解渴」,屬中醫「陽明胃熱」的範疇。中醫治療除了兼顧體質虛實之外,治療應以大劑清熱瀉火藥為主,輔以滋陰生津益氣之品,務必急降血糖,免於急性併發症的出現;常用藥物如三黃瀉心湯、小陷胸湯、白虎湯、白虎加人參湯、括蔞牡蠣散等化裁使用。 中藥材降血糖經科學方法證實 中醫常用降血糖的中藥材,經科學方法實驗證實包括黃連、知母、石膏、天花粉、葛根、生地、山藥、黃耆、麥門冬、黨蔘、北沙蔘、柴胡等等,有四十多味中藥材能改善血糖;只要遵醫囑按時服藥,應可改善病況。陳建雄中醫師呼籲糖尿病患者,平常應維持規律生活、運動和控制飲食,不碰菸酒,定時檢測血糖;為避免此急性併發症,切勿聽信偏方自行服用來歷不明之藥物,或聽信坊間流言(如服藥後會導致洗腎等),放任血糖升高而不顧,可能會因此而害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