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中醫療法

每到冬天,許多人皮膚就莫名乾癢起來,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昆明院區中醫內科醫師黃奎祐說,冬季溫度和溼度降低,皮脂腺及汗腺分泌減少,造成水分流失,皮膚失去彈性且變得脆弱;天冷體表血管收縮,使皮膚的血液循環變差,引起乾燥、脫皮、搔癢、發紅。乾燥性皮膚炎多發生於四肢部位,小腿脛骨前側的皮膚,或是手背及前臂,嚴重時全身都可能出現。搔抓會使紅疹範圍擴大,引起滲液、發炎,越搔越癢,導致皮膚乾裂並產生疼痛。

冬季胡亂進補、熬夜 壓力大為好發族群

黃奎祐表示,許多人在冬天最愛吃的羊肉爐,薑母鴨,麻辣火鍋等補品,這些食材偏燥熱,助長身體的火氣,火氣越大越容易耗傷身體的陰血津液等滋養濡潤物質,造成皮膚更加乾燥,無法滋養肌膚。45歲的陳小姐,長期飽受乾燥性皮膚炎困擾,每到冬天又加劇,全身乾癢疼痛,幾乎不能睡著,類固醇僅能稍微緩解症狀。進一步詢問,長期工作壓力大,熬夜工作,又喜歡洗熱水澡、泡溫泉、吃羊肉爐等,這些都是加重症狀的隱形兇手。

養血滋陰潤燥調理內在 解決皮膚困擾

中醫的角度「晝養陽,夜養陰」,長期熬夜不能養陰血容易造成血虛,加上喜歡吃辛辣炸烤等燥熱刺激食物,加重血虛的情況,使得皮膚更加乾癢;而熱水或溫泉也會洗去身上的保護性油脂,造成皮膚過度乾燥,只靠塗抹藥膏來消炎止癢是不足的,還要從內在調理體質才能「治本」。黃奎祐說,中醫調理方向以「養血滋陰潤燥」為主要方針,治療以熟地、白芍、生地、當歸、川芎、何首烏、麥門冬、防風、蟬蛻等藥材加減,經過2個月的調理,症狀逐漸改善,連帶頭暈、心悸及容易掉髮等症狀也明顯改善。

居家保健五撇步 減緩發作

黃奎祐建議,杜絕乾燥皮膚炎再發,健康的生活習慣很重要!平時飲食可多芝麻、木耳、山藥、秋葵等助於滋陰潤燥的食物,維生素C可以降低發炎,忌辛辣、燒烤、油炸等燥熱食物。洗澡水溫不宜太高,不用清潔力過強的肥皂或沐浴乳,。衣著以棉質為佳,避免毛料衣物,減少對皮膚的刺激。可適量補充塗抹保濕保養品,如:乳液、紫雲膏、苦茶油…等,以補充皮膚表層的油脂及含水量。保持健康心態抗病,適時緩解自身壓力,不只能夠減少皮膚炎的發作時間,更有機會讓疾病達致痊癒。

據三月十二日美國媒體報導:喬治亞醫學院上周在邁阿密舉行的美國心臟病協會年會上說,如果你的孩子超重,容易發生胰島素抗性。

研究者研究了二百八十九個十四歲到十八歲的中學生胰島素敏感性。用快速血液測試法測試這些中學生血中的胰島素和葡萄糖。也研究了他們的心血管健康程度,方法是讓這些中學生踩跑步機,當心率為每分鐘一百七十次時,測試他們消耗多少氧氣。研究者也收集了這些中學生的體內脂肪比,以及他們腹部脂肪多少的資料。

結果發現:低體脂,心血管健康程度高的青少年胰島素敏感性高。胰島素是一種激素,能促進血糖在細胞中轉化為能量。胰島素敏感性高,意味著胰島素對身體反應良好。胰島素敏感性差,也叫胰島素抗性,常常是糖尿病的前奏。種族和性別影響胰島素的敏感性,白人姑娘胰島素敏感性最高,黑人姑娘胰島素敏感性最差。低體脂、良好的心血管體質和高胰島素敏感性相聯繫。這意味著增進心血管健康,降低體脂,可降低兒童得糖尿病的危險據三月一日華盛頓路透社消息:美國衛生官員星期五已發出警告人們服用含麻黃素藥物時要小心。最近美國有一棒球職業運動員因服用麻黃素興奮劑而死亡。
麻黃素是一種興奮劑。可加強運動量的運動功能。對減肥也有一定效果。麻黃素是從中藥麻黃中提取出來的。是有腎上腺素類似的作用,可影響心和神經系統,是一種興奮劑,在體育界是禁止服用。在美國職業運動員中禁止服用,在奧林匹克大賽中也禁止服用。加拿大去年取消了麻黃素產品。丹麥僅允許處方中含有麻黃素。

對麻黃素產品的異議。美國FDA1997年就提出來了,認為此藥有副作用。在美國中草藥不良反應中麻黃素占到百分之六十四。但麻黃素僅占中草藥百分之一不到。在不良反應中,麻黃素引起九位病人中風,四位病人發心臟病。兩位病人死亡。但製造商說,麻黃素若按醫囑服用,是安全的。美國衛生官員要求在麻黃素產品中加警示說明標籤。
性。

有位70歲的江先生,不明原因背部皮膚搔癢已兩年,皮膚乾燥、脫屑且有抓痕,搔癢狀況於夜晚加重,影響睡眠,使用西醫外擦藥狀況反覆,故前往北市聯醫仁愛院區中醫科就診,醫師予以「換膚方」一天一包,搭配中藥柴胡疏肝散及平胃散做治療,於服藥一周後搔癢減輕,兩周後已能安然入眠。

皮膚病不致命 但癢起來真要命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謝旭東表示,根據105年健保統計,每10萬名患者,就有超過3萬名患者因為皮膚病就診,皮膚病雖不會立即致命,但卻會造成外觀上及日常生活中的困擾,因為搔癢會導致上課或是上班的不專心,以及晚上的睡眠品質變差。

相較於一般皮膚問題只用外擦藥治療,中醫認為皮膚的問題是從內而外造成;因此,內服藥是治病之本,所以針對皮膚病的即飲包「換膚方」因應而生,尤其對於過敏所導致的皮膚問題有特殊療效。

換膚方即飲包 可將皮膚汰舊換新

謝旭東指出,曾嘗試過不同方藥治療皮膚疾病,又考慮到病人回家沒有時間煮湯劑,經驗總結研發出效果最好的即飲包「換膚方」,將皮膚汰舊換新。此方源

自古代治療皮膚疾病的消風散所化裁而來,能在服藥後的一周產生效果,所需治療的療程則依據皮膚病嚴重的程度而定。

《即飲包:換膚方》

‧組成:荊芥、防風、知母、石膏、黃芩、生地、苦參根、蒼朮、甘草、藿香。

‧功效:修復肌膚,汰舊換新。

‧適應症:因各種皮膚疾病導致搔癢、斑疹、腫脹、脫屑、過敏等症狀。

‧服用法:一天一至三包,將即飲包加上常溫的水,於餐後冷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