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健康資訊庫

換季容易引發酒槽皮膚炎 避免發作日常得這麼保養

酒糟性皮膚炎患者最怕就是處於悶熱潮濕天氣,因為一不小心可能又誘發症狀。食藥署表示,尤其防疫期間,長期戴口罩,加上換季天氣不穩定,更容易埋下誘發的危險因子,因此除了在生活上做好足夠的保養工作外,也應依照不同症狀給予合適的藥物或其他治療,才能真正有效控制。

玫瑰疹易與其他皮膚病混淆 需進一步檢查確診

食藥署指出,罹患酒糟性皮膚炎時,除了臉部可能會有膿皰、潮紅,也可能會有持續性血管擴張等各種型態的異狀,促使患者出現熱、癢、刺痛等不適,甚至影響外觀。食藥署指出,診斷上,玫瑰斑不僅容易與其他皮膚病混淆,有時也可能會誤以為是因濕疹、皮膚過敏等問題所引起,因此仍得進一步檢查才能確診。

患者應耐心且積極治療 才能有效控制症狀

食藥署解釋,造成玫瑰斑原因可分為包括體質、賀爾蒙皮膚血管的調控異常以及正常狀況下和皮膚共生的蠕形蟎蟲數量過度增加等四個內在因素,以及飲食、環境溫度、不當接觸以及情緒等四個外在因素所導致,也因此治療時,患者得多點耐心且積極治療,並做足完善的日常保養,才能有效控制症狀。

維持肌膚保溼度 降低誘發症狀機率

在日常保養上,除了做好防曬工作,也應挑選合適的防曬乳,塗抹時應避開容易悶熱且皮膚敏感的部位;此外,也應挑選溫和且不刺激的乳液,增加皮膚保濕度。食藥署強調,尤其玫瑰斑患者平常在肌膚護理與保養上應適當清潔即可,且盡量避免容易引起危險因子的不利因素,最重要要遵循皮膚專科醫師的指示,正確用藥,才能避免影響日常生活。

動作習慣、動機情緒與基因有關? 陽明神研所解密

習慣養成與行為成癮也和基因有關。陽明大學找到調控大腦基底核紋狀體神經元分化與遷移的關鍵基因,不僅解答掌管動作習慣與動機情緒的神經元是如何形成,也破解其建構神經迴路的基因分子機制。這項研究已刊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背側核區養成習慣行為 腹側核區影響動機情緒

國立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劉福清指出,位於大腦深部一群神經核組成的基底核,是掌管動作學習、獎勵、動機、情感以及自主運動的中樞,發揮這些神經功能的關鍵,仰賴於基底核中的紋狀體背側與腹側核區的神經迴路。

背側核區調控動作與認知功能,是養成習慣行為的關鍵區域;腹側核區則參與獎賞與成癮機制,是影響動機情緒的關鍵區域;但紋狀體核區如何建構,並劃分成這兩個區域的神經迴路仍然未知。

Nolz-1與Dlx1與Dlx2基因 調控神經元與分化

16年前,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劉福清在哺乳類類動物的大腦中發現一種名為Nolz-1的基因,可能參與控制紋狀體發育的遺傳程序,但當時並不瞭解其背後的機轉。16年後,研究團隊終於發現經過有絲分裂後,Nolz-1藉由抑制Dlx1與Dlx2基因,促進神經元細胞分化並決定細胞遷移方向,從而建構成背側或腹側紋狀體,證實了Nolz-1與Dlx1與Dlx2基因的交互作用,調控不同種類神經元命運與分化過程。

Nolz-1劃分次級神經迴路 掌控動作習慣與動機情緒

研究團隊在動物模型中觀察到,Nolz-1在胚胎神經發育階段,透過抑制Dlx1與Dlx2基因所表達的功能蛋白,讓神經元可以順利分化並遷移成紋狀體的兩個區域,形成背側紋狀體與腹側紋狀體。

這項研究解開大腦的基底核區域,如何劃分為不同的次級區域,從而建構出不同的次級神經迴路,讓大腦能執行精確與複雜的神經功能。

心肌梗塞不是只有胸痛 出現5疑似症狀快送醫

心肌梗塞不是只有胸口會痛!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黃瑞仁表示,如果有胸悶、上腹疼痛、合併呼困難、冒冷汗、昏厥,就要留意是否為急性心肌梗塞。提醒民眾如果疑似急性心肌梗塞,應緊急打119送醫,請不要自行開車、搭計程車,以免隨時併發致命性的心律不整。

心肌梗塞不只有胸痛 5症狀快送醫

黃瑞仁表示,心肌梗塞不是只有胸口會疼痛,如果有胸悶、上腹疼痛,同時合併呼困難、冒冷汗、昏厥五大常見症狀,要強烈懷疑是急性心肌梗塞。這些非典型的疼痛部位,有部份會表現在上腹疼痛,誤以為是胃部病變,有少部份出現不明原因的昏厥,但造成昏厥原因眾多,急性心肌梗塞只是原因之一 ,平常切勿輕忽疑似症狀。

疑似心肌梗塞 應緊急撥打119

黃瑞仁表示,如果有上述心肌梗塞的症狀,請立即撥打119,請專業緊急救護醫療人員將患者送醫,不過,不鼓勵民眾自行開車、搭乘計程車前往醫院,因為一旦發生心肌梗塞,可能隨時併發致命性的心律不整,一旦倒地,沒有急救很可能醒不過來,從此失去生命。

萬一救護車尚未抵達,患者不幸倒下、喪失意識時,身旁的親友務必立即操作CPR,只有即時CPR才有辦法挽救病人的生命和意識,一旦CPR就不能鬆手,必須施作等到119救護員接手為止,如此患者才能平安清醒被救治。

預防心肌梗塞 注意7項危險因子 

黃瑞仁表示,一般會產生冠狀動脈有七大危險因子,包括年紀大、急性心肌梗塞或腦中風病史家族遺傳病史,抽菸、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肥胖、少運動七大危險因子,若合併有三個或三個以上,就是急性心肌梗塞的高危險族群。

黃瑞仁指出,冠狀動脈疾病、三高疾病在日本稱為生活習慣病,雖然有一部份有基因遺傳,但是環境、飲食、缺少運動、肥胖都是重要原因,至於慢性心血管病的防治,必須從生活習慣先做起,才能避免生活習慣病、慢性病的產生。

運動耐受力差、呼吸困難別不當一回事! 當心「這病」悄上身

50歲的黃先生,五年前因呼吸困難曾至醫院求診,醫師告知電腦斷層發現有肺栓塞需要外科手術,但其因為症狀不嚴重拒絕開刀。幾年來,就一直為呼吸困難所擾,直到最近症狀加劇,才再次就醫;經成大醫院肺栓塞團隊評估後,發現他罹患的是少見的慢性肺栓塞性肺高壓,在安排了四次肺動脈氣球血管成形術治療後,黃先生的呼吸困難終於得到改善。

慢性栓塞性肺高壓 早期無症狀、診斷困難

成大醫院張獻元醫師指出,慢性栓塞性肺高壓的成因是肺動脈栓塞後,因無法消融之血塊長期阻塞及漸進性血管重塑,進一步導致肺動脈壓力相對應增加,而呼吸困難的症狀也會隨之惡化,最嚴重甚至會導致右心衰竭而死亡。

此類病人在早期大多沒有特定的症狀,常見的症狀僅只是運動耐受力差、呼吸困難而已,加上部分病人並沒有明顯的肺栓塞病史,因此在早期診斷上極為困難,甚至有不少病人是由於心臟超音波發現有肺高壓才進一步確診;據過往資料顯示,平均每位病人需要耗費14個月才能得到正確診斷。

肺動脈氣球成形術、傳統手術 2種治療都有效

目前除了藥物治療以及傳統外科手術的肺動脈內膜切除術之外,還有導管介入治療的肺動脈血管氣球成形術。傳統手術目前仍為一線治療,但手術風險確實是個必須考量的因素;而導管介入治療只需從股靜脈或內頸靜脈打針,而後導管深入至肺動脈處理,傷口較小、風險較低且術後恢復快,但缺點是需要分多次治療。

此外,部分資料指出,肺動脈氣球成形術與傳統手術在效果上相去不遠,大部分病人都能從這兩項治療中得到良好的療效。

不用開刀也能治療 身體出現異狀應快就醫

目前慢性肺血栓性肺高壓可使用肺部灌流/通氣掃描(V/Q scan)篩檢是否有灌流異常,也可使用心臟超音波檢查是否有肺高壓,如果兩者都有問題,再安排進一步電腦斷層肺動脈攝影及右心導管確診。

張獻元醫師強調,慢性肺栓塞性肺高壓不再只是個不開刀就無法治療的疾病,導管介入治療配合藥物治療一樣有很好的療效,如果懷疑有此疾病,應盡速到大醫院就診。

青春期的孩子難溝通? 教你4招拉近親子距離

17歲潘同學的父母經常為離婚爭執,令她擔心被拋棄,無心課業,成績下滑,父母卻未加以溝通,直接責罵,心結逐漸累積,她開始染髮、喝酒、沉迷網咖,自我懷疑、否定,甚至以自殘緩解情緒,最後潘同學因自殺未遂被送至醫院。

親子關係處理不當 恐讓孩子做出極端行為

據衛福部統計,青少年自殺死亡率連年攀升,至108年更高居青少年死因第二位,顯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台北慈濟醫院許雅惠臨床心理師說明,青春期是兒童發展到成人的重要過渡期,良好的親子關係至關重要,若疏於溝通或相處方式不當,恐致孩子激進反抗,加劇關係惡化,無法發展出良好的自我認同,恐造成角色混淆、心智年齡停留、未來無法脫離家庭步入社會。

此外,網路普及、社交方式改變,皆易導致青少年在虛擬和現實世界的角色交替中,產生混淆、迷失自我,如未能良好溝通,孩子極可能為了尋求關注與認同,做出極端行為。

孩子健全身心發展 這4招是關鍵

許雅惠臨床心理師建議,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可透過下列方式:

1.鼓勵表達:父母應以引導取代單向要求或命令,傾聽孩子心聲,除了能讓孩子感覺被尊重,也能訓練表達能力。

2.尊重孩子隱私:青春期孩子的自主性及個人意識增強,然而家長常以「關心」為名,侵犯隱私。尊重,給予私人空間與信任,他才會學著尊重別人。

3.容許健康冒險:青春期的孩子腦部蓬勃發展,出現自我意識,家長可引導其思考此事的意義及後果,並事先說好規則,給予選項,不對事件做好、壞論定,讓孩子學習為自己負責,以降低摩擦。

4.切勿直接批判:父母直接的否定、批判會降低孩子的自信及自尊,瞭解事件動機、細節再給予建議及選項,並讓孩子自己做選擇。

銀髮族養身不夠,還要懂「養心」! 臨床心理師教4必學之道

現代的人,大多很重視養身,但卻很少聽到有人在談養心,人們願意花大錢去買名貴的補藥、營養補充品,企圖能找回青春,然而事實上「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動補;動補不如心補」!

4大養心秘訣 讓退休後身心都健康

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臨床心理師聞振祺表示,所有的銀髮族都可以藉由「養心」,讓自己生活的更有趣味,那麼要如何來養心呢?提供以下幾點給大家參考:

1.年輕時就開始儲蓄將來年老時的生活本錢:

大家都知道養老要有「老本」,但是所謂「老本」不應侷限在狹義的經濟上。聞振祺臨床心理師說,應當從年輕時,就開始儲蓄將來年老時的各項「人際關係的本錢」(老朋友)、「身體的本錢」(保養好的身體)、「心靈的本錢」(良好嗜好或是信仰)。

2.活到老,學到老,動到老,積極且適當的使用軀體與腦力:

許多銀髮族經常一退休,就放棄了原先規律的每日生活步調,整天懶散缺乏鬥志,其後就開始大小身體毛病不斷,最後甚至出現失智的現象。所以,聞振祺臨床心理師建議,銀髮族應當安排實際可執行的每日行程,使自己不斷學習與成長,積極且適當的使用軀體與腦力,讓身心都出汗,才可防老化。

3.改變扭曲的負面思考:

在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存在著許多的負面想法,例如「以偏概全」,「非黑即白」或是「標籤化思考」。聞振祺臨床心理師指出,應當避免這些負面思考,對於萬事萬物,多從正向去看,要作自己情緒的主人,而不是被負面的想法牽著鼻子跑。

4.滿足目前所擁有的一切:

該放手的,就要放手,怨天尤人,整天生氣而無法釋懷,只是拿別人的過錯懲罰自己,自己看不慣卻氣得怒火衝冠,引起高血壓、腦中風、胃痛、胃出血、心臟病等,最後身心都受到影響。

養心就要避免生氣、計較 感恩、珍惜眼前的事物

聞振祺臨床心理師提醒,銀髮族要「養心」,就必須避免生氣與計較。該放手給後輩的,就不要自己操煩:以樂觀豁達的心理,一切「隨緣」、「能伸能屈」的態度,面對生活,接受上蒼所給予的一切,珍惜上蒼所賜予的每一件事物,才是身心健康的法則。

使用類固醇不會得皮膚病 應依據醫師、藥師指示用藥!

類固醇長年受到汙名化,網路傳說使用類固醇會得皮膚病,是真的嗎?食藥署強調,長期大量使用外用類固醇,確實可能會出現皮膚變薄、肌肉萎縮、瘀青,也容易有青春痘、色素沉澱等其他皮膚相關副作用,導致患者誤解為皮膚疾病,提醒民眾勿亂服用來路不明的藥品,且依照醫師、藥師指示,或藥品外盒及仿單的標示內容用藥。

美國仙丹 氣喘、過敏性疾病重要治療

食藥署指出,類固醇名為「副腎上腺皮質激素」(俗稱美國仙丹),是人體內即可自行合成的腎上腺荷爾蒙的一種,具有抗發炎、免疫系統調節及止痛的作用,對於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腎絲球腎炎、發炎性關節炎)、氣喘、過敏性疾病等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大量使用外用類固醇 可能也會皮膚副作用

食藥署表示,類固醇在體內可以促進或分解肌肉、脂肪、皮膚,但使用類固醇需依據病情適度控制類固醇用量,因為長期大量使用外用類固醇,確實可能會出現皮膚變薄、肌肉萎縮、瘀青,也容易有青春痘、色素沉澱等其他皮膚相關副作用,導致患者誤解為皮膚疾病;此外口服類固醇也會造成體重增加(如月亮臉、腹部堆積脂肪)、頸背部突起(俗稱水牛背)、血糖增高、消化道潰瘍及免疫力下降等副作用。

過度使用類固醇 依據醫師、藥師指示用藥

食藥署提到,使用類固醇最常見的問題是民眾常自行購買含類固醇的藥物服用,或是在不知情的狀況下誤用類固醇藥物,使得過度使用類固醇,導致身體受到危害。

食藥署提醒民眾勿亂服用來路不明的藥品,而且類固醇依藥品風險可分為處方藥及指示藥,若為處方藥,需經由醫生診斷及處方後才能使用;若為指示藥,則需依照醫師、藥師指示,或藥品外盒及仿單的標示內容使用,這樣才能確保用藥安全有效。

參考資料:

1聽說使用類固醇會得皮膚病,這是真的嗎?

心理壓力會造成生理疼痛! 疲勞、失眠、焦慮恐是纖維肌痛症

你知道嗎?反覆心理壓力除了造成焦慮、憂鬱等心理問題外,竟然也會造成生理上慢性全身疼痛!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陳志成研究員,與轉譯醫學學程博士生、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洪志憲主治醫師共組研究團隊,找出纖維肌痛症可能的致病機轉及關鍵抑制劑,未來可望於纖維肌痛症的臨床治療。研究論文已於今(109)年9月發表在國際風濕免疫科權威醫學期刊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

纖維肌痛症常找不到病因 嚴重恐導致失能 

纖維肌痛症(fibromyalgia)是一種很常見卻又神秘的疼痛病。在成年人中,約有2~6%的人罹患此病,其特徵是慢性廣泛性肌肉疼痛,並伴隨疲勞、失眠、焦慮和憂鬱,嚴重影響病人的生活品質,甚至導致失能。

由於纖維肌痛症和一般的肌肉發炎性疼痛疾病不同,抽血檢查通常呈現正常的結果,故病人常常於各科門診詳細檢查後卻沒有發現明確病因。目前纖維肌痛症的診斷缺乏臨床可用的生物標記,主要仰賴臨床症狀及排除其它疾病;現階段對於疾病的治療,處理上仍以緩解症狀為主。

心理壓力會造成生理疼痛 轉譯醫學探究病理機轉

陳志成研究員與洪志憲醫師共組跨領域轉譯研究團隊,經由建立動物的壓力模型,以噪音刺激作為心理壓力源,研究發現,小鼠在經由反覆及間歇性心理壓力刺激後,會發生長期的非發炎性疼痛表現,並伴隨疲勞及焦慮等行為變化,就如同臨床上纖維肌痛症的病情表現。

此外,研究也發現,反覆壓力曝露會引發生物體內產生過量的氧化壓力,而造成體內脂質的氧化性傷害,進而導致續發性的溶血卵磷脂16:0(LPC16:0)濃度上升;其中,過量的氧化脂質LPC16:0會活化肌肉組纖上常見的第三型酸感知離子通道(ASIC3),因而導致疼痛訊號的活化,而造成慢性疼痛過敏感表現。

找出纖維肌痛症致病因 以獲得更好的診斷、治療品質

除上述機轉外,該研究也發現,藉由抑制氧化脂質LPC16:0的生成,藥物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醯水解酵素抑制劑(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acetylhydrolase inhibitor;darapladib)在動物實驗上可有效減輕壓力所造成的疼痛反應;然而,藉由研究這種壓力所引發疼痛的機轉,可以幫助釐清纖維肌痛症可能的致病原因,以幫助發展更好的診斷和治療方式。

Subcategories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