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健康資訊庫

晚婚女性仍有「子」望 中醫幫助43歲的她自然懷孕

晚婚女性想生育絕對不是沒「子」望!只要認真把體質調理好,即便是「自然懷孕」也是有可能的,藉由中醫調理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中醫診所院長林襄穎醫師為43歲的陳小姐進行中藥調理,大約半年時間便自然懷孕,日前順利生產可愛寶寶且傳來了溫馨照片,母嬰平安,喜氣洋洋。

她43歲自然懷孕 仰賴「補腎益氣、滋肝養血」中藥調理

林襄穎醫師表示,這位陳小姐的妹妹,幾年前也來找她調理並且順利懷孕生產,當時陳小姐本人還未婚,看到自己的妹妹生了可愛寶寶,心中十分欣羨。後來等到陳小姐40歲那年,真命天子終於出現,婚後雖然很幸福,但心裡始終惦記著希望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可愛孩子,只是礙於年齡太大,直到43歲的她仍舊遲遲無法懷孕。

圖片

陳小姐有一個老毛病,就是腰痠。中醫認為腎主管腰部,而肝與腎又有連帶關係,所以林醫師診斷她是「腎氣虛弱、肝血不足」體質,必須以「補腎益氣、滋肝養血」為治療法則,用藥包括:杜仲、狗脊、桑寄生、枸杞子、黃耆、柴胡、當歸、白芍、何首烏等等。在半年時間純粹中藥治療情況下,終於自然懷孕並產下可愛寶寶,足見中醫對於高齡不孕的治療確有良效。

圖片

女性們知道嗎? 40歲以上,懷孕順產率不到10%

然而林醫師要提醒女性,想懷孕最好還是趁早,因為根據統計,40歲以上女性做試管嬰兒懷孕順產率(是指最後能平安生下孩子)不到10%,就算懷孕了,還要冒著高風險也就是胎兒染色體異常機率高達1/25,唐氏症機率則是1/41,而且這還是根據做試管的統計數字,如果想要自然受孕,懷孕率還會再更差!

由此可見,案例陳小姐以43歲高齡,在純粹中藥治療情況下還能自然懷孕,有多麼不容易。林醫師補充,也是因著陳小姐對醫護人員有極大信心,加上先生與家人支持鼓勵,才能順利懷孕,成就這段醫病之間的佳話。

高齡、卵子庫存量太低、取不到卵 都可尋求中醫調理

有些女性朋友們真的是因為特殊情形,不得已到了高齡才想懷孕,例如晚婚、或第二春,甚至有的患者卵子庫存量太低、做試管卻取不到卵等,都可儘快尋求中醫調理。

醫師呼籲高齡患者要對自己有信心,就像陳小姐這樣,對醫護人員也有極大信心。雖然一般人喜歡說「眼見為憑」,但有時候恰好相反,「患者必須先具備強大信心並且相信自己必定會懷孕,到最後妳才會真的得到懷孕的美好成果。」

年老不想依靠長照 先從控制好慢性病開始!

一名里長患有糖尿病,同時也有高血壓、高血脂,在飲食調整,增加運動加上用藥之後,情況還算穩定,可惜聽信朋友建議之後採用另類療法,就沒有再回到診所追蹤,沒想到半年後再接到消息時,已是心肌梗塞過世。糖尿病名醫陳宏麟表示,在南投埔里深耕多年的糖尿病一站式照護診所,診治過成千上百位患者,但總是會有類似的憾事發生,統計資料也指出「大概有三分之一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合併有心血管疾病,而且超過一半以上的會因為心血管疾病過世。」

長照族群中 八成患有慢性病

台灣約有280萬的糖尿病患,不到十個人中就會有一個人有糖尿病,而高血糖、胰島素分泌異常合併高血壓、高血脂等,都會使他們容易產生併發症。陳宏麟醫師舉例,小血管併發症如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洗腎等,大血管疾病如心肌梗塞、腦中風等,還有機會加速失智,不僅讓患者受苦,也大幅增加家庭及社會的負擔。

根據統計,長照的族群中,除了意外、癌症等,有八成以上都有慢性病。陳宏麟醫師強調,如果能在早期就將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高尿酸等等慢性病病控制得宜,就可以減少或延緩因大小血管併發症發生,若步入失能階段則需要更多長照資源介入。

糖尿病早期積極治療 控制更穩定

制定個人化的糖尿病治療計畫很重要,根據每個人得到的時間長短、有無其他疾病、預期壽命、家庭支持系統等,都會影響糖尿病的治療方式,例如30歲的青年罹病,如果預期壽命至80歲,至少還要與糖尿病共處50年;若是75歲老人家才診斷出糖尿病,治療方式就會大不相同。

連續血糖監測 記錄全天波動更易掌握患者狀態

血糖控制是重要的一環,一般自我血糖監測會採指尖血,成本較低,不過僅能得到當下的數值,沒辦法準確紀錄一整天的波動,若糖化血色素不佳、規律配合治療血糖控制仍不好、半夜容易低血糖、或是新確診的前期患者、妊娠糖尿病的婦女,可以考慮連續血糖監測裝置,配戴一個約50元大小貼片的探頭,黏在肚皮上,可以隨時監測、紀錄血糖數值,並用手機APP即可觀測,除了幫助醫師了解血糖波動,也可以在低血糖、高血糖時提醒患者。

民眾普遍逃避吃藥或使用針劑治療,認為一旦打針就必須打一輩子,陳宏麟醫師表示,新診斷糖尿病時,除飲食生活調整加上適當使用胰島素及新一代口服藥,就有機會幾個月內控制穩定,後續有機會停用胰島素或減少口服藥,仍然可以控制穩定;重點還是與治療團隊好好合作,定期回診檢查討論。

前期忽略治療 後期健康、經濟支出更多

「民眾前期逃避治療,好像少花錢,結果變嚴重之後,後續的醫療負擔、不能工作,花的錢才多。」陳宏麟醫師說,有將近50%的洗腎患者與糖尿病控制不良相關,家人必須花心力照顧,都是社會的成本,「健保在預防保健這塊做得還不夠,糖尿病患者沒有控制造成心肌梗塞或腦中風,救回之後無法工作,沒有經濟產出,還衍伸許多其他醫療支出,這些都是原來可以被避免的負擔。」

他呼籲,應仿照日本建立糖尿病前瞻計畫,找出沒有接受治療的患者,減少併發症產生,降低後續醫療成本。前瞻計畫看的是未來10年、20年,社會已邁向高齡化,人活得越久卻越不健康,病痛反而增加,青壯年人口又相對少,社會負擔大,如果能夠在早期花小錢,積極聰明介入,後期就能夠省大錢!

【糖尿病也應有前瞻計畫 早期花小錢、後期省大錢】

直播日期:2020年11月05日(四)

直播時間:下午15:00至15:30

直播平台:健康醫療網 FB「健康Live直播」、健康愛樂活(健康醫療網Youtube)多平台聯合直播

主講者:陳宏麟診所院長 陳宏麟醫師

感冒後出現幻覺是「煞到」? 當心全因「酒癮」惹的禍

五十多歲的黃先生平常自認身體健康,沒想到被孫女傳染感冒後,竟然出現幻覺症狀,原本以為是「煞到」,但在求助宗教信仰後也找不到原因,家人擔心他是不是罹患了精神疾病,經過一連串的檢查與評估後,發現其實這是酒精成癮的脫癮症狀。

酒精脫癮疾病 易出現精神問題

花蓮慈院精神醫學部主任沈裕智表示,比較常見的精神疾病都會有一段潛伏期,通常精神疾病不會像這樣來的又急又快,大部分也不會是會看到東西的「視幻覺」,大多是以「聽幻覺」為主。

沈裕智主任補充,很多人都誤會以為酒精是興奮劑,但是其實酒精進入體內會抑制人體中樞神經的作用。簡單來說,酒精平常會把腦袋給壓下來,當你持續喝酒一段時間,腦袋習慣被壓的時候,突然沒有喝腦袋就會有一個反彈的狀況,就是酒精脫癮的症狀,就是整個腦袋處在非常興奮,所以,就會看到一些幻覺。

戒酒治療除心靈支持 還有3種藥物輔助方式 

現代戒酒的治療方式中,除了精神上的支持,也可以透過藥物的輔助。戒除酒癮的治療藥物有三種類型,其中一種藥物可以讓喝酒跟喝水一樣,平常我們喝酒會有舒服的感覺,但是這個藥會讓酒癮患者感覺喝酒跟喝水一樣無味;第二種藥物會讓酒癮患者變成不會喝酒,可能平常喝個兩三瓶沒問題,但是這個藥吃下去就變得好像不會喝酒,聞到酒就滿臉痛苦、想吐;第三種藥物可以平衡酒精影響中樞神經的狀況。

找事情填補心理空虛 戒除酒癮還能邊做好事

沈裕智主任提醒,其實有效戒酒要靠動機,藥物只是一個輔助,酒癮患者心理有一些空虛,需要用酒來填補空虛的時候,可以用一些宗教信仰來填補酒癮患者心理的空虛,或是可以把酒錢轉用去做一些對家庭、社會有意義的事情,再加上家人好友的支持,這也是種有效戒除酒癮的方式。

穿不合腳的鞋子當心「凍甲」! 不需拔甲,這治療方式復發機率低

39歲女指甲邊緣腫脹 原來是凍甲惹禍

一名39歲陳小姐,在六、七年前就發現走路腳趾會疼痛,但起初以為是走太多路導致,沒想到兩個月前發現指甲邊緣突然腫脹發紅,但儘管看過醫師,服用止痛藥仍未改善,因此赴醫院檢查,確診為嵌甲症,也就是俗稱的「凍甲」;經指甲矯正後,馬上解除疼痛,且也逐漸恢復日常生活。

嵌甲症嚴重恐致無法行走 矯正器治療有效舒緩

嵌甲症不僅會造成持續性疼痛,嚴重者甚至無法走路,影響日常生活。花蓮慈濟醫院皮膚科醫師陳威宇解釋,治療上通常會先處理感染及緩解疼痛,傳統治療會採以手術方式拔除指甲,但術後仍超過五成有復發機率,目前可藉由矯正器治療;研究顯示,接受六個月矯正的患者,一年內大約只有一成的復發率,但仍建議持續追蹤治療。

鞋子不合腳 小心嵌甲找上門

陳威宇醫師說明,這名個案因指甲都已經變形刺進肉裡,因此即使服用消炎止痛藥還是沒有辦法根治,以指甲變形的案例而言,臨床上最常見發生於腳的大拇趾,若為單一指甲,通常為像經常性碰撞、鞋子不合腳等外力因素導致,若同時出現在多個指甲,則可能因營養素缺乏、藥物副作用等系統性疾病引起;另外,黴菌感染及乾癬也可能是引起病症原因。

花蓮慈濟醫引進新式矯正 提供患者治療新選擇

治療嵌甲上,仍以找到病因為主,可望幫助病患減少復發機率。陳威宇醫師強調,為服務更多為東部地區民眾,院內也引進新式的矯正方式,避免手術後的恢復期與傷口感染的風險,提供患者一個非手術的新選擇。

幼兒腹瀉與類流感就診人次上升 洗手洗起來!

疾病管制署表示,近期國內0至6歲幼兒急性腹瀉與類流感就診人次,均較中秋連續假期前上升;目前已進入腸胃炎與類流感好發季節,提醒民眾務必落實個人手部與呼吸道衛生,並留意自身及家中嬰幼兒健康情形,以降低感染或傳播疫病的風險。

幼兒腹瀉與類流感就診人次上升 小心這些病毒

依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上週(10月18日至10月24日)國內0至6歲急性腹瀉就診共1,178人次,較中秋連假前799人次上升47%;上週類流感就診共2,477人次,亦較中秋連假前1,882人次上升32%,但類流感就診低於去年同期(2019年第43週3,313人次)。另依據實驗室傳染病自動通報系統呼吸道病毒監測情形,近期0至6歲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檢出陽性件數呈明顯上升,第43週檢出數佔疾管署監測呼吸道病原體76%。 疾管署表示,國內較常見的病毒性腸胃炎致病原為輪狀病毒、諾羅病毒及腺病毒,輪狀病毒及諾羅病毒主要流行季節為11月到隔年3月間,腺病毒則全年都可能發生。輪狀病毒、腺病毒好發於5歲以下幼童,其中輪狀病毒更是引起嬰兒和5歲以下幼童腹瀉最常見的原因;而諾羅病毒則是任何年齡層皆可能受到感染。 呼吸道融合病毒為常見感冒病毒之一,全年皆可能發生,春天與秋天為好發季節,可經由飛沫或直接、間接接觸病人鼻咽黏液而感染,易造成嬰幼兒高致病率,也容易在人口密集機構造成群聚疫情;感染症狀包括流鼻水、食慾差、咳嗽、打噴嚏及發燒等。

確實洗手、衛生禮節 注意嬰幼兒症狀

疾管署指出,無論是腸胃炎或類流感等呼吸道疾病,都可透過落實正確勤洗手、咳嗽禮節等個人衛生習慣來預防,因此提醒民眾注意個人手部衛生,備餐前、進食前、如廁後及照顧病人後,皆應以肥皂正確洗手;出入人潮擁擠或空氣不流通的公共場所時,請佩戴口罩並保持社交距離。若發現自己或嬰幼兒出現嘔吐、腹瀉、咳嗽、打噴嚏、流鼻水等症狀時,可至鄰近院所就醫,並儘量在家休息,避免出入公共場所或接觸其他健康的幼兒,以降低疫情傳播的機會。

準爸媽常見4大問題 孕產懶人包教你怎麼做

在準備懷孕到生產的階段,準爸媽們常有各種五花八門的疑問,因此衛生福利部針對準爸媽們最關心的孕產議題做網路調查,提供最實用及正確的孕產資訊,守護母嬰健康。

網路調查4大主題 孕產問題報你知

根據衛生福利部與嬰兒與母親雜誌合作,109年8月8日至109年8月15日針對全台各地的準爸媽們以網路方式蒐集在孕前準備、懷孕照護、產後照護及孕產婦心理健康4大主題之問卷調查,並依據調查結果,國民健康署製作10大熱門孕產議題懶人包,針對於各階段TOP 1議題,提供專業建議如下:

1、孕前(期)檢查完全蒐羅,需要自費做檢查嗎?

國民健康署補助每位準媽媽10次產前檢查,請務必定期產檢,確保母嬰健康。但因目前院所提供的自費產檢項目非常多,並非每項檢查都要做,可根據個人的需求,與醫師做討論,再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檢查項目。

2、孕期如何養胎不養胖?

懷孕期間應該均衡攝取六大類食物,避免熱量偏高的外食,多攝取深色蔬菜、全穀雜糧,並以天然食物來源為主。另外,要定期量體重,依懷孕前的體重做適當調整,以增加 10-14 公斤最適合,除此之外也須注意體重增加的速度,但在懷孕期間並不適合進行減重。

3、如何讓母乳源源不絕的實用技巧?

因此國民健康署提供8個小口訣,讓準媽媽們輕鬆解決母乳哺育的煩惱:(1)生產醫院能協助,(2)早期哺乳要落實,(3)正確含吸莫遲疑,(4)寶寶想吃就要餵,(5)餵奶時間不限定,(6)夜間哺餵泌乳旺,(7)心情放鬆輕鬆餵,(8)手到擒來是母乳。

4、如何更快適應新手父母的角色?

為讓「新手爸媽」快速成為「上手爸媽」,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提供孕產婦關懷網站查詢孕期照護資訊,及社家署也有育兒親職網協助新手爸媽提升親職教育知能,如有任何孕前、孕期及產後的問題,也可撥打孕產婦關懷諮詢專線0800-870-870,將由專業人員解答及主動致電回復。

雨下不停,香港腳、灰指甲易上身! 用藥前4細節要做到

臺灣的氣候潮溼,濕度高再加上高溫,都有利於黴菌滋長,許多長時間穿鞋的上班族和學生,大多有香港腳和灰指甲等困擾,有人會自行到社區藥局購買外用藥膏來擦,但不好意思向藥師詢問用藥資訊,又未依藥品仿單(說明書)正確使用,可能因此影響療效。

根治香港腳、灰指甲 用藥4細節莫輕忽

食藥署指出,想根治香港腳或灰指甲,一定要注意下列4點用藥事項: 一、用藥前後妥善清潔 使用香港腳藥膏前,應先以溫水及棉片小心清洗患部,並妥善乾燥;使用灰指甲油劑前,則可先使用銼刀將指甲表面盡可能銼平,再用酒精棉片擦拭清潔,去除感染黴菌的角質層,可促進藥物滲透。另外,用藥後,應清洗手部,以免交叉感染。 二、依藥品仿單正確塗抹 香港腳藥膏應塗抹薄薄一層,在感染處及其周圍部位,且應停留15分鐘,讓皮膚吸收;但有些長效藥膏,則必須同時使用於雙腳,且使用後24小時內切勿碰水,因此,用藥前應詳細參閱藥品仿單(說明書),正確使用藥品,才能獲得最佳治療效果。 三、治療期間切勿自行停藥 一般而言,使用外用藥品治療香港腳需要至少一週,灰指甲則需要至少要6個月,治療期間要規則用藥且勿提早停藥。但如果依照使用方法用藥1週後仍未見任何改善,則應諮詢醫師作進一步處置。 四、保持腳部乾燥及個人衛生 腳部應盡量保持乾燥,例如洗澡後必須把腳完全擦乾,特別是腳趾縫間;穿鞋時間較長的上班族、學生,可以多帶一雙襪子到公司、學校替換;雨天淋濕的鞋襪,就要完全吹乾後再使用。此外,應該避免和他人共穿同一雙鞋襪(如浴室拖鞋),以避免交叉感染。

中風後肢體出現這些現象可能是痙攣了! 肉毒桿菌注射助復健

45歲陳先生,有高血壓病史,然而沒有好好控制,半年前引發腦中風。因左側身體較無力,同時肢體僵硬問題而影響工作,家庭生計陷入困頓,轉介至奇美醫學中心,經醫師建議可透過肉毒桿菌素注射治療與持續復健,終於可以順利控制自己的肢體。

中風35天後會出現痙攣 5常見樣子影響生活

奇美醫學中心復健部主治醫師程信翰表示,肢體無力及僵硬在醫學上又被稱為痙攣,最快在中風3至5天後便會出現,症狀輕微者會覺得肢體緊繃疼痛、難以自由控制肌肉活動;嚴重者可能出現攣縮的問題且難以進行日常清潔。最典型的樣子是上肢手指、手肘向內蜷縮、無法輕易伸展,顯著影響病人手部功能;下肢膝蓋、腳踝不易彎曲而呈現硬梆梆的伸直狀,影響日常行走與上下樓梯功能。

中風後痙攣治療易有副作用 肉毒桿菌素注射成新選擇

程信翰主治醫師指出,中風後痙攣有許多種治療方法,因為每個人狀況的不同,會有不同的考量與目標。傳統上,有外科手術、口服肌肉鬆弛藥物及熱敷電療等方法,可以使緊繃的肌肉放鬆;不過,手術的麻醉風險、肌肉鬆弛藥物的全身性副作用,如嗜睡、無力等症狀,不是每位病人都能接受。

因此,肉毒桿菌素的肌肉注射提供了痙攣治療的另一項選擇。肉毒桿菌素注射擺脫了口服藥物需每天持續使用、頭腦昏沉等麻煩與不適,一次施打的療效可延續3到6個月,且可重複施打,是相對便利的治療選擇。

保持定期回診 避免肌肉長期攣縮導致關節變形

程信翰主治醫師提醒,中風後的復原過程十分艱辛,肢體痙攣的問題不僅會影響復健的進度也會加重病人心理及家屬的負擔。因此,除了原本的復健治療外,若病人出現手腳異常緊繃的問題,應積極尋求醫療協助,否則肌肉長期攣縮會導致難以挽回的關節變形,在治療上會更加困難。

此外,每位病人的狀況都不同,重點是要保持定期回診、持續與主治醫師討論治療方式與目標,並遵從醫囑進行治療,一起克服困難。

Subcategories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