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健康資訊庫

失智並非正常老化! 關於失智症常識你了解多少?

台灣失智症協會委託趨勢民調,針對失智症識能、預防策略與友善態度等三大面向,進行2020全台失智症大調查;整體而言,全民對失智症的認識略有進步,但仍有超過半數的人誤認「失智症是正常老化」!

失智症認知有待加強 知道且做到者只佔少數

關於失智症,較少民眾知道性格轉變、判斷力變差是失智症徵兆,民眾也比較不知道地中海飲食為降低失智風險的方法,需要加強宣導;不過,民眾雖知道要多運動、保護聽力來預防失智症,卻較少人確實做到。

此外,失智者的家屬普遍對失智者較友善,賴德仁理事長呼籲,失智者的家屬們多分享自身經驗、成為失智友善種子,讓周遭的人更加認識失智症,並友善對待社區中的失智者。

失智友善社區 建構失智友善環境

賴德仁理事長表示,台灣失智症協會致力於推動「失智友善社區」,期望能增加民眾對於失智症的認識,建構失智友善環境,一同因應失智症所帶來的影響。此外,台灣失智症協會呼籲政府與相關單位,需加強宣導「性格轉變」與「判斷力變差」的案例,幫助民眾了解不同的失智症徵兆!

預防失智症 地中海飲食+運動可降低風險

在失智症預防面向,需要多加推廣地中海飲食,包含多攝取蔬果、豆類、未精製穀類及使用橄欖油等未飽和油脂烹調的重要性。湯麗玉秘書長呼籲,民眾須加強落實多運動、保護聽力,才可能有效降低失智風險!

異位性皮膚炎抓到破皮流血? 3種常見治療方式一次弄懂

15歲的少年小侯從小就深受異位性皮膚炎之苦,侯爸爸很擔心小侯經年累月使用類固醇藥膏是不是會出現皮膚萎縮、毛細血管擴張、類固醇性痤瘡和酒糟等副作用;因此,進一步帶其到皮膚科求治。醫師除了改用較溫和的類固醇藥膏之外,也規劃使用潤膚保濕劑、不含類固醇成分的藥膏、光照療法以及短期施打生物製劑來做治療,6個月後,小侯的異位性皮膚炎已獲得明顯改善。

異位性皮膚炎 多在兒童期發病

奇美醫學中心皮膚科主治醫師暨柳營奇美醫院皮膚科主任林旻憲表示,異位性皮膚炎或稱異位性濕疹是一種慢性皮膚發炎性疾病,通常在兒童期發病,它可以說是兒童期最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異位性皮膚炎在臨床上常反覆發作,病情時好時壞,程度因人而異,有些病人僅在四肢屈邊出現局部濕疹病灶,有些人則可以全身超過90%以上的皮膚受到波及。

類固醇藥膏為第一線療法 患者怕副作用

近年來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的最新策略放在兩個重點,一是改善皮膚障壁功能,二是調整異位性皮膚炎病人的免疫系統。林旻憲醫師說明,類固醇藥膏仍是中度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的第一線療法,尤其是使用在急性期的病人上,類固醇藥膏搭配潤膚劑使用更可以顯著降低復發風險;但長久以來國人畏懼且排斥類固醇,恐導致治療不足,反而可能會造成更多不良影響。

光照治療助止癢、抑菌 多曬太陽只會更惡化

針對光照治療,目前已經有明確的醫學研究證實可以有效減緩皮膚發炎、調節免疫、止癢與抑菌的作用,是公認的中至重度異位性皮膚炎治療方式之一。

林旻憲醫師解釋,所謂光照療法,是醫師透過醫療級光照設備來進行治療,而不是讓病人自行曝曬陽光或是做日光浴;異位性皮膚炎病人在豔陽下大量流汗之後,癢感反而會更為惡化。

生物製劑為新興治療 非人人都適用

根據2020年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出版的異位性皮膚炎診療共識,生物製劑是被歸類在第三線的全身性免疫治療劑的其中一種新興治療,使用對象是針對已經使用最佳化局部治療、免疫治療及光照治療,仍然無法充分控制病情的異位性皮膚炎病人。

不過,林旻憲強調,最新的治療不見得適合每一位異位性皮膚炎病人,傳統治療也經得起時間的考驗,最重要的是,病人時時刻刻保持開放的態度主動與醫師討論,充分配合醫囑與建議,才是異位性皮膚炎治療順利與否的關鍵。

身體莫名疼痛,找不到原因? 當心是壓力惹禍

阿明有一些莫名不舒服的症狀很久了,他持續有胸悶、心悸、喉嚨梗塞的感覺,擔心自己是得了什麼疾病,跑遍各專科門診檢查,卻發現一切都正常,求助無門。

慢性壓力 恐引起身心跟著不適

柳營奇美醫院林紀宇臨床心理師表示,人體的自律神經系統,遍布於身體各個器官,調控著心率、呼吸、汗腺和肌肉收縮程度等各種生理反應,影響著我們身心的狀態,有時這些反應很細微,難以讓我們當下覺察並立即調整,久而久之就會衍生成長期不舒服的症狀。

上述案例的症狀,屬於慢性壓力引起身心不舒服,可能源自於自律神經系統的不平衡,致使身體無法調整好內在情緒或生理上的緊繃,初期雖然不舒服,但還不到疾病診斷的程度,若長期置之不理,就有發展成身心疾患的可能。

生理回饋治療 協助身心適當管理壓力

除了使用藥物治療之外,還有許多紓解情緒與因情緒衍生而來的身體不適﹙如頭痛、腰酸背痛、心悸、手腳冰冷等﹚的治療方法,其中臨床精神科最常採用的就是生理回饋治療。林紀宇臨床心理師說明,所謂生理回饋治療,是透過生理回饋儀即時回饋的特性,可以立即看到自己的心率、呼吸頻率、肌肉緊繃度、汗腺分泌等生理狀態。

臨床心理師在生理回饋治療中,會協助病人先能夠體會到細微的壓力反應,幫助提升覺察力,接著再依每個人症狀的不同,協助建立肌肉放鬆、腹式呼吸、正念冥想等放鬆策略,並幫助病人在生活上有適當的壓力管理能力。

療效產生的關鍵 個人努力是根本

林紀宇臨床心理師提醒,通常生理回饋治療在進行兩至三個月後,即可學習到適當的自我調節與放鬆策略,但是療效產生的關鍵,除了在治療室內的學習,還務必要搭配回家持續不間斷的練習,才能夠修正原有身心與大腦的慣性產生「有感」的效果,讓生活品質得以提升,進而回到身心平衡的狀態。

白內障手術仍未好轉? 小心是黃斑部水腫惹禍

黃斑部水腫初期症狀不明顯,但可能會出現視力減退、視野缺損等現象。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眼科何建賢主任解釋,臨床上,誘發原因多為視網膜血管病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導致,除了可藉由視力及視網膜眼底等檢查,也可藉由眼球光學電腦斷層掃描儀,幫助提升診斷及治療的準確率。

白內障手術仍未好轉 眼部斷層掃描揪病因

一名71歲嬤因視力減退,接受左眼白內障手術,但兩星期後視力仍然只有0.2,赴眼科安排眼底檢查並無特別異常;何建賢主任指出,直到進一步安排眼球光學電腦斷層掃描儀(OCT)檢查,確診為黃斑部水腫,才導致視力不良,因此採以眼球內注射藥物治療後,患者視力漸漸恢復。

眼部斷層掃描不需輻射 減少人體傷害

何建賢主任說明,眼球光學電腦斷層掃描儀能提供視網膜黃斑部及青光眼視神經精密檢查,且沒有輻射,不僅對人體沒有傷害,也不須點散瞳劑,加快檢查速度,包括視神經盤周遭神經纖維厚度、黃斑部視網膜厚度、前房隅角角度等,都能藉由此檢查方式,協助醫師盡快確診。

預防勝於治療 養成生活習慣是關鍵

黃斑部水腫的治療會依據患者狀況,給予合適的治療方式,若能藉由眼球光學電腦斷層掃描儀加快檢查速度,就能及早發現視網膜病變及視神經變化,以利即早治療。何建賢主任強調,但預防勝於治療,平時除了定期接受視力、視網膜之檢查,也應節制使用3C產品,尤其慢性病患應穩定控制外,也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才能降低對眼睛的危害。

「寶寶呼吸道敵人」漸發威 小心呼吸道融合病毒上身

近來許多幼童出現發燒、流鼻水等症狀,家長以為是秋冬氣溫陡降,罹患一般感冒或A、B型流感,但亞大醫院兒科醫師卻發現,2歲以下兒童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的比例較去年同期提高2成,因該病對於早產兒、患有慢性肺病及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而言恐有致命危機,提醒家長切莫輕忽。

呼吸道融合病毒 2歲以下兒童案例上升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兒童醫學中心副院長林鴻志教授表示,當孩子因感冒症狀來院就醫,除了會驗A型流感和B型流感以外,也會協助檢驗是否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根據統計,近一個月來,2歲以下兒童感染此症的比例大幅上升,許多家長起初以為小朋友罹患流感或感冒,其實卻是呼吸道融合病毒致病。

林鴻志指出,呼吸道融合病毒是造成小於1歳幼兒與大於65歳老人之下呼吸道病毒感染的主要原因,將近2/3的幼童於1歳前,曾感染過此病毒;超過90%的幼兒,在2歳以前曾有2次以上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的經驗。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就全世界而言,呼吸道融合病毒每年造成約6千4百萬人感染,甚至約16萬人死亡。

呼吸道融合病毒 寶寶容易有急重症

林鴻志介紹,成人或年紀較大的健康孩童,當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時,症狀與一般感冒相似,包括咳嗽、喉嚨痛、流鼻水等,且隨著孩子年紀越大,感染機率越低,嚴重度也大幅降低;但對於6週至2歲的寶寶,症狀會較明顯,出現脫水、喘鳴、呼吸急促或發燒等症狀,且容易造成嚴重的急性細支氣管炎和肺炎,甚至窒息、昏睡、煩躁不安、食慾不振等不典型症狀。

林鴻志提到,檢驗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的方式是以棉棒取鼻咽的黏液,進行病毒培養後確診,治療上與一般感冒相同,輕症大多採支持性療法,以症狀治療為主,包括脫水時補充點滴、呼吸衰竭合併嚴重喘鳴使用支氣管擴張劑蒸氣治療,重症患者則需監控血氧濃度,若給予氧氣效果不佳,則需適時使用呼吸器治療。

小心呼吸道融合病毒上身 醫師這樣建議

林鴻志提醒,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是嬰幼兒常見的疾病之一,雖然感染後會自行痊癒,但仍有少數寶寶會產生嚴重併發症,容易產生嚴重症狀的高危險群包括小於六個月的嬰兒(特別是上托嬰中心或家中有其他兄弟姐妹)、小於35週的早產兒、合併有先天性心臟病、免疫不全(如:先天免疫不全、器官移植者等),和本身有其他慢性疾病或氣喘的孩童。

目前健保針對懷孕週數30週以下的早產兒、併有慢性肺疾病之早產兒(小於或等於35週)、一歲以下患有血液動力學上顯著異常之先天性心臟病童患有慢性肺病的早產兒、1歲以下患血液動力學有顯著異常的先天性心臟病童,在1歲以內應1個月施打一次免疫球蛋白單株抗體,最多施打6劑,可有效避免因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產生嚴重併發症。

林鴻志建議,民眾應適度曬太陽,有助人體內固醇類物質轉化成維他命D,可減少呼吸道融合病毒感染機率。

乾眼症不要拖 眼科醫師提警訊

「30歲的年紀,卻擁有50歲的眼睛!」用眼睛看螢幕已是新常態,有些人每日用眼時間超過10小時。台灣人罹患乾眼症的年齡層越來越廣,加上長期配戴變色放大片、近視雷射手術、過度使用假睫毛或濃厚眼妝、酒糟性肌膚等皮膚病變,使得青少年和老年人的乾眼問題加重,亞東醫院張淑雯副院長呼籲,乾眼症患者應積極治療,以免結膜鬆弛、角膜脫皮、潰瘍甚至穿孔。

乾眼症狀多元且複雜 患者不只缺水又缺油

許多人誤以為乾眼就是缺水,但往往忽略眼睛外層的脂質層,可預防淚膜蒸發,脂質層由瞼板腺分泌清澈的油脂,鎖住保護眼球表面形成的淚膜,使淚液不容易蒸發,保持眼睛的濕潤。瞼板腺功能障礙的患者,分泌的油脂是濃稠甚至凝固狀,易導致淚液蒸發快,進而使眼睛感到乾澀。張淑雯提到,長期用眼的上班族就診比例逐漸增加,近85%患者是瞼板線功能障礙所導致的乾眼症。

張淑雯表示,乾眼症患者若未積極治療,可能會造成結膜鬆弛、角膜脫皮、潰瘍甚至穿孔。因此及早就醫檢查很重要,可透過OSDI自我檢查量表初步評估,搭配干涉光視網膜斷層掃描儀(OCT)、眼表面干涉儀測量眼表的脂質層厚度與分佈、眨眼模式(不完整次數)等檢查,盡早發現就能盡早治療。

個人化治療救乾眼 使用人工淚液舒緩眼睛乾澀問題

乾眼治療多元,從舒緩症狀的熱敷、人工淚液到熱脈動治療、脈衝光、免疫調節製劑等,都是可以改善乾眼的治療方式。張淑雯副院長建議,民眾若眼睛有任何不適,切勿自行使用眼藥水,應該先至醫院檢查並釐清病因,針對病況給予個人化的治療。

她舉例,瞼板腺功能障礙患者可使用含油質性高、玻尿酸的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但是自體免疫疾病,像是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的患者就不適用油性的人工淚液。另外,亞東醫院更引進脈衝光儀器來治療乾眼症患者,脈衝光治療對於混合型的乾眼症患者適用,針對嚴重乾眼患者、治療瞼板腺皮下孳生的蟎蟲都有成效,但對缺水型的乾眼並不適用。

流眼淚是季節性過敏? 其實是乾眼警訊

張淑雯副院長呼籲,秋冬期間天氣乾燥,眼睛的角膜的溫度接受器較敏感,加上PM2.5和空氣汙染對眼睛的影響,進而導致淚液分泌。很多民眾誤以為是季節性過敏才流眼淚,但其實是乾眼症所造成。

咳嗽漏尿好尷尬 泌尿科醫師教你面對

一名6旬婦女歷經五胎生產,其中三胎自然產。隨著年紀增長,發現只要一咳嗽或打噴嚏就會不自主的漏尿在內褲上。為了不讓別人聞到身上的尿騷味,需要頻繁更換衛生棉墊。同時,越來越不敢參加原本喜愛的有氧舞蹈課程及出外旅遊,更不敢抱孫子,深怕羞於啟齒的困擾被他人發現。歷經炎熱的夏日,私密處濕溽實在有苦難言,才決定到臺大醫院新竹分院泌尿科求診,經診斷為「應力性」尿失禁,並決定接受尿道中段懸吊術。

尿失禁分三大類 應力性、急迫性或混合型

臺大醫院新竹分院泌尿科鄭詠庭醫師表示,尿失禁大致可分區分為: 應力性、急迫性或是混合型。由於年紀老化使得骨盆底肌肉鬆弛,一旦在腹壓升高的情形下,像是咳嗽、打噴嚏或提重物,就會漏尿,此情形即是應力性尿失禁,也是最常見的一種尿失禁形態。應力性尿失禁常見的危險因子包括:年紀、懷孕生產次數、肥胖及抽菸等。診斷的同時還需排除造成暫時性尿失禁的成因,像是泌尿道感染或便秘等。

尿失禁 生活型態、物理治療、手術可改善

透過生活型態的改變及行為物理的治療可能改善一部分的尿失禁,包括:減肥、戒菸、調整液體攝取量、改善便祕,或多做凱格爾運動 (俗稱縮肛運動,藉由強化骨盆腔底的肌肉群,改善禁尿功能)。對於希望保守治療或不適合手術者,雖然有藥物治療的選擇,如Duloxetine或Imipramine等,但仍有四成的人無法忍受其副作用而放棄,如:噁心、噁吐、全身無力、便祕等。

對於非複雜性且中重度應力性尿失禁的患者,鄭詠庭醫師建議可考慮手術來改善。尿道中段吊帶手術是應力性尿失禁治療的主流方式之一,透過陰道的切口,將人工吊帶像吊床般懸吊於尿道兩側。具有傷口小及恢復快的優勢。

圖片

鄭詠庭醫師呼籲,尿失禁可以藥物或手術治療,術前醫師的評估與討論是非常重要的,特別是屬於複雜性尿失禁的病人。目前婦女泌尿的手術與設備發展成熟,女性別再羞於啟齒,告別滴滴答答,重拾乾爽人生吧!

齒列不正只是不美觀? 牙醫曝還有「這些問題」

一位看起來9歲左右的男童,體重目測40公斤,到牙科診所表示齒列不整,想改善外觀。檢查發現上顎犬齒沒有長出來,埋伏在骨頭中、前牙深咬、下顎雙側後牙錯咬,咬合功能相當不好,詢問家長才發現男童已經是國中二年級,今年14歲。牙科醫師蔡至正表示,齒列不整除了影響美觀之外,也會影響其他生理現象,建議諮詢醫師。

遺傳、不良口腔習慣、外傷 影響牙齒排列

牙齒排列不正的原因包含遺傳,還有環境因素,如吸吮手指、以口呼吸、舌頭推門牙等不良口腔習慣,或是曾用藥物、外傷撞擊、嚴重齲齒過早拔除等外界因素。蔡至正醫師說明,齒列不整最常見的就是牙齒亂亂的不夠美觀,容易影響社交、自信心;但不理想的牙齒排列和對咬接觸,其實會影響咬合、咀嚼甚至發音,進一步影響其他生理現象,如咀嚼困難會導致進食方式、食物受限,進而影響營養吸收、發育;排列不正會造成清潔困難,成為牙周病高危險群。

齒列不正影響咀嚼 建議矯正治療

如果只是針對外觀造成的問題,不一定要做矯正治療;但若齒列不正造成咬合咀嚼功能異常,或影響其他生理發展,則建議接受矯正治療。蔡至正醫師說明,學界一開始將齒列不整視為缺陷,但21世紀後,開始視為生長變異。除了因為如遺傳紊亂所造成的顱顏面骨發育不全,或唇顎裂等原因所引起的咬合不正,絕大多數的咬合不正並非病理現象。

青少年、成人都可矯正 年齡不影響治療成果

矯正治療通常可分為10-12歲的青少年矯正,在即將或已換完乳牙,正值發育高峰時期;或18歲之後已過生長高峰的成人矯正;或更早,5-8歲小朋友的軟矽膠MRC早期矯正裝置。成人可以戴矯正器,也就是俗稱的牙套,雖然骨頭較硬治療時間通常會較久,但年紀並不影響治療結果。蔡至正醫師表示,現在還有許多舌側矯正、隱形矯正等方式可改善外觀,也不一定要用傳統矯正器。

除了明顯齒列不正造成的問題之外,一旦發現自己或親友有以口呼吸、緊咬、磨牙、無法緊閉雙唇、下巴開闔時路徑異常、顳顎關節有異音、閉口時容易咬到臉頰時,都可以至牙科診所詢問醫師,蔡至正醫師提醒,尤其小朋友吸吮手指、嬰兒式吞嚥(將舌頭往前頂在門牙處),或習慣用嘴巴呼吸等不良口腔習慣,也都可以諮詢矯正醫師。

資料來源:

1. 長庚醫院衛教專欄 2. AAO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Orthodontic)

3. Orthodontics: Current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5th edition)

Chaper 1: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in Orthodontics

Subcategories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