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健康資訊庫

連環屁代表消化好? 消化內科醫師這樣說

屁放得越多越健康嗎?那可不一定。有些情況會導致放屁頻率增加,透露腸道的狀態,若伴隨排便習慣、形狀改變,應提高警覺,進一步就醫檢查。放屁是人體的正常生理反應,不過網路流傳「連環屁恐怕是大腸癌前兆」,引發網友熱議,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消化內科主任蕭奕宗指出,民眾毋需過度緊張,連環屁與大腸癌之間並非劃上等號,很多原因會導致連環屁,其實每天排氣十來次都算正常。

5大原因 影響放屁頻率

蕭奕宗進一步分析,以下幾種情形可能影響增加放屁頻率:

-飲食:吃進太多容易產氣的食物,像是豆類、肉類、蛋、牛奶等,使得排氣增加。腸道細菌分解蛋白質後,會產生不好的氣味。

-吃太快:進食速度太快,或是邊吃邊講話,大量空氣一併跑進腸道,會造成排氣變多。

-腸道環境不佳:腸道是消化器官,也是人體重要的免疫器官,除了負責吸收營養,也要對抗入侵的細菌與病毒,所以全身免疫細胞IgA最多的地方就在腸道,有著精密的神經系統,又有「腹腦」之稱。理想狀態下,腸道好壞菌需保持恆定,一旦壞菌增多,可能導致頻繁排氣。

-排便習慣不良:上廁所時間不固定,使得腸菌增生、排便不順,也容易腹脹、排氣。

-腸道腫瘤:阻塞性腸道腫瘤會導致脹氣,容易出現連環屁。但不是所有腸道腫瘤都容易放屁,大腸包括升結腸、盲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幾個部分,腫瘤若位在右側的升結腸、盲腸,因此處腸道空間較大,腫瘤易到晚期才被發現,導致已轉移肝臟或腫瘤腸道出血,表現在外徵兆主要是貧血;另外可能出現連環屁的腫瘤,大多長在左側的乙狀結腸、降結腸或直腸,如果合併發生排便習慣改變、大便形狀變細小、容易脹氣等情形,應盡早就醫接受糞便潛血檢查。大腸癌若能早期發現、加以早期治療的話,初期的大腸癌5年存活率可達90%以上。

連環屁要注意 不排氣也有問題

蕭奕宗說,能吃能睡能拉最幸福,如果不排氣,至少要打嗝,吃進的東西一定要有「出口」,只進不出會變死水,長期可能引發阻塞性腸炎。此外,腹腔或骨盆腔開過刀的病人,術後可能腸道沾黏,發生腸阻塞,食物無法順利通過腸道,導致不排氣,所以「排氣」也成了醫護人員觀察病人術後能否進食的重要指標。 排氣順暢代表消化好,身心較為舒暢,無法正常排氣,不只影響食慾,心情也會跟著低落。蕭奕宗建議民眾最好養成固定排便時間,同時也要保持規律運動習慣,因為腸道蠕動除了受地心引力作用,也仰賴腹部肌肉力量,強化肌力可促進腸道蠕動。

該吃益生菌? 醫師給建議

是否需額外補充益生菌?蕭奕宗說,如果作息不正常、排便不順或是有慢性疾病,可以考慮吃益生菌。市售益生菌百百款,對自己有效的最適合,不必迷信品牌或是跟著別人吃,畢竟每個人腸道環境不同。腸道好壞關係著一個人的健康與否,放屁是自然現象,下回在公共場合聽到聲響,可別再投以異樣眼光了。

英國周四起實行二次封城 預計至少持續四週

英國確診人數已突破百萬病例,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已宣布於從本週四11月5日起在英格蘭地區實行二次封鎖措施,預計持續至12月2日,以保護國家醫療服務系統(NHS)不面臨癱瘓。此次封城不同於3月的封鎖措施,學校將保持開放,若感染人數持續高升,可能會延遲至明年。

英國首相宣布二度封鎖 至少持續四週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於31日宣布再次實行第二次全國封鎖措施,從週四起(11月5日)開始生效,預計持續一個月至12月2日。除學校、大學和超市等場所保持開放之外,酒吧、體育館、非必需品商店將關閉,但允許外賣服務,而所有國內外非必要旅行和假期也都將被迫禁止,室內聚會、禮拜場所祈禱也不被允許。

此次措施只限於英格蘭地區,蘇格蘭、威爾斯和北愛爾蘭等地區則有各區的防疫規定。

確診突破百萬人次 新增病例高居不下

據報導,英國確診人數突破百萬病例,超過4萬7千人死亡,每日平均新增2萬病例,單日死亡人數近4百人,是全歐洲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也是排名第九位突破百萬確診的國家。英國首席醫學教授(Chris Whitty)提到,現在有10家醫院的確診病例比春季高很多,如果不採取行動,國家醫療服務系統(NHS)的醫院使用率可能會在12月將面臨超額負擔。

英國疫情日疫嚴峻 今年耶誕不同以往

英國疫情日益嚴峻,有科學家警告,今年冬天最壞可能有超過8萬人死亡。英國首相強生表示,「今年耶誕節將有所不同,但他真誠地希望,透過現在採取強硬的措施,可以讓更多的家庭聚在一起。」

參閱資料:

Covid-19: PM announces four-week England lockdown

Coronavirus: Your questions about England's lockdown answered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

呼吸道融合病毒案件急增 2歲以下最易感染

天氣忽冷忽熱,抵抗力較弱的小孩在這時期最容易感冒,根據疾管署公告,近期0至6歲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cal Virus, RSV)檢出陽性件數呈明顯上升,今年第43週(11月)檢出數佔疾管署監測呼吸道病原體76%。林口長庚醫院新生兒科主任江明洲說,2歲以前感染的嬰幼兒,尤其是早產兒,重症住院的比例相當高。

九成患者為2歲以下幼兒 越小重症機率高

呼吸道融合病毒是造成嬰幼兒和老年人嚴重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原因,其中對2歲以下嬰幼兒的威脅最為明顯。流行高峰在11月-3月,在台灣,每年約有1,000個嬰幼兒因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而住院,高達九成為2歲以下的嬰幼兒。

主要經由飛沫傳染,也可能是接觸到眼淚、鼻涕、口水、痰等分泌物進而感染;潛伏期約4天,症狀類似感冒,如流鼻水、發燒、咳嗽等,但咳嗽症狀最為明顯,由於病毒感染呼吸道,造成支氣管水腫、發炎,可能出現呼吸急促、困難,嚴重甚至會呼吸衰竭。江明洲主任強調,2個月以前的嬰兒若感染,住院戴呼吸器,或小兒加護病房的比例很高,不可不慎。

1歲前重複感染 日後易誘發氣喘

江明洲主任表示,呼吸道融合病毒很常見,其實全年都可能感染,30週前的早產兒、有慢性肺病的35週前早產兒、心臟病童皆為重症高風險群,因此目前健保有給付疫苗施打,以每月補充施打方式,透過被動免疫機制,有效避免RSV的侵襲。但他也強調,最實際且有效的預防方式,還是用肥皂徹底洗手。江明洲主任特別提到,若在1歲前重複感染呼吸道融合病毒,日後很容易誘發氣喘。

最佳預防方法 戴口罩勤洗手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度民眾的個人防護措施很完整,因戴口罩、勤洗手的緣故,10月左右通報數比往年還低,但疾管署表示,11月時突然快速上升,很有可能因防疫措施鬆懈導致,提醒民眾不要掉以輕心。江明洲主任也指出,目前為止,因RSV造成的小兒重症住院數確實較少,顯示戴口罩與洗手功不可沒。也提醒感染的幼兒,若出現高燒不退、呼吸困難、急促時,必須立刻就醫。

心律不整不只關乎心臟 各器官血液循環也受影響

多半人會認為心律不整只會影響到心臟,其實其他器官也會跟著受影響,因此若發現有心律不整的現象時,請不要輕忽。快來看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心臟內科江碩儒主治醫師怎麼說。

(1) 腦部血液循環 根據臨床實驗的結果發現,不同類型的心律不整對腦部血液循環的影響也不盡相同。一般來說,腦部血液循環量減少25%以上時,會出現相對應的症狀。腦血管健康的正常人若發生短暫性腦缺血症狀可於短時間內忍受,但患有腦血管疾病,例如腦部動脈硬化或已有狹窄(即中風患者)則會因為腦血管流量降低而出現腦血管功能障礙的症狀,包括頭暈、無力、抽搐、暈厥、視力障礙、肢體麻木甚至癱瘓。另一方面,如果由於心房心室傳導阻滯或竇房節律點出問題了,會造成心搏過慢,常會導致腦部供血嚴重不足,出現無血壓、摸不到脈搏等症狀。 (2) 冠狀動脈血液循環 心臟本身的養分與氧氣來自於冠狀動脈供應的新鮮血液,對於維持心臟功能非常重要。不同類型的心律不整對於心臟的冠狀動脈循環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偶發性的早期收縮影響最小,心律過速的心室頻脈則會使冠狀動脈血流量降低60%左右,及心臟收縮輸出量減少80%以上。 (3) 腎臟血液循環 發生心律不整時,腎臟血流量會發生不同程度的減少。頻發性的早期收縮會使腎臟血流量降低10%左右;而嚴重的心律不整則會造成腎臟血流量減少60%。腎臟血流量減少會使患者出現尿蛋白、氮血症甚至腎衰竭。 (4) 腸系膜血液循環 當發生嚴重心律不整時,而造成心輸出量降低,腸系膜血管會發生收縮反應,屬於人體內自行調節的一種代償反應,目的是為了確保心臟、腦部、腎及肝臟等臟器的供血和灌注壓的平衡。房室性期外收縮對於腸系膜血液循環影響很小,而快速的發生上心室頻脈、心房顫動時,則會造成腸系膜血流量減少34%左右,引起腸系膜動脈痙攣、胃腸道缺血的症狀,患者會出現的臨床表現有腹脹、腹痛、腹瀉、胃腸道出血、潰瘍,嚴重的話甚至導致腸麻痹及腸壞死。 (5) 心房顫動 心房顫動的危險是不容忽視的,若不謹慎防範可能會有中風的可能性!隨著心房顫動的進展,心房組織的電位不穩定或肌肉組織的老化,心房顫動發作的頻率會由「陣發性」逐漸成為「持續性」,心跳則完全成為不規則節律。心房在失去有效收縮的情況下,心房中的血液會容易出現沉滯和小亂流的情形,體內凝血因子、心臟內膜及血管內皮細胞功能將會變差,易在心房內形成血栓,隨血液運送流至全身,進到器官血管的血栓,就有機會使那部位的血管造成阻塞,如血栓阻塞腦部的血管,就會造成腦中風的現象;而阻塞了腳部的動脈血管時,就會造成缺氧性腳動脈阻塞。 心律不整的原因和症狀很多,也容易造成嚴重的併發症,積極治療是刻不容緩。

變天濕冷立馬變人體氣象台 醫師教你舒緩骨頭痠痛

每到梅雨季或秋冬濕冷季節時,骨頭或是關節總是會感到痠痛不舒服嗎? 安南醫院骨科許惟傑醫師建議,天氣好時開開窗或使用除濕機,也可點有除濕效果的蠟燭,盡量保持室內乾燥,退化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等病患配合用藥,並維持良好作息,適當運動。

保持室內乾燥 舒緩關節不適

許惟傑表示,在門診時常有病人在詢問骨頭痠疼的問題,除可使用藥物來減緩不舒服外,潮濕的住家生活空間總是讓一些骨頭慢性毛病,於秋冬濕冷季節時慢慢浮現出來。隨著台灣老人化高齡人口逐漸增多,退化性關節炎、風濕性關節炎等病患也越來越多,除配合醫生指示用藥治療外,其實自身在家中也可多留意一些小細節,來減少不舒服骨頭及關節痠痛不舒服之發生頻率及程度。

許惟傑說,家中潮濕除容易讓有慢性關節炎病人感到不舒服外,潮濕也容易造成黴菌的滋長而造成呼吸道之過敏,也容易造成食物發霉,不小心誤食甚至還可能引發腸胃不適,因此家中常保持乾燥除可保護骨頭與關節外,對於其他身體部位之健康也是有很大的幫助。

開窗、除溼機、點蠟燭 運動正常生活

許惟傑提到,以自然方式來說,白天天氣好的時候可以打開家裡的窗戶讓空氣流通,讓外面乾爽空氣帶走家裡溼氣而達到自然除溼效果。除此之外,對於不方便開窗的朋友來說,除濕機是一個不錯之選擇,市面上除濕機款式眾多,有些除濕機除除濕外還增加空氣清淨效果,因此搭配自身所居住之房子坪數來選擇最適宜的除濕機,也是一種常保持家中乾燥的好方法。

除以上方式外,許惟傑說,近年來流行的香氛蠟燭也有部分之除濕效果,如搭配上述除濕方式還能增加家中香味以放鬆心情,此外也可經常至戶外曬太陽流汗來增加身體新陳代謝以減少體內濕氣和增加鈣質,如此亦可好好維持良好骨質。

許惟傑強調,除了減少家中濕度常保乾燥通風可減緩骨頭在秋冬濕冷季節所引發之不適之外,根本之道還是要維持良好生活作息才能一直保持良好骨密度與骨質,自身若有發現任何不適就要盡早就醫檢查以爭取黃金治療時間。

突然睡不好、吃不好且易怒? 當心是壓力已經讓你喘不過氣

在日常生活中,難免會感到壓力,根據心理學家解釋,壓力是指個人知覺到情境要求與個人資源之間的不一致狀態。療癢院臨床心理師吳至芳解釋,換句話說,當你感到事情無法勝任時,甚至出現睡不好、吃不好、注意力無法集中、容易生氣等情況,那就可能已經處於難以負荷的壓力當中。

從呼吸學習放鬆 遠離壓力找上門

每個人在先天性格上、調適能力及思考習慣不同,加上所處的環境給予的支持程度不同、要求不同,因此遇上同一件事情時,產生的壓力也會不同。吳至芳臨床心理師表示,紓解壓力有各種方式,像是大吃、買東西、聽音樂或是運動等,但其實發現時間不足時,不妨從最貼近生活的呼吸、飲食、放鬆開始。

從一次次放鬆練習 察覺自己身體狀況

吳至芳說,可試著藉由腹式呼吸拉長一般呼吸的頻率,讓自己身體步調緩和下來,若仍不夠,可以練習肌肉放鬆,或是自我暗示的放鬆練習,透過輕音樂中的指導語,學習察覺自己身體的狀況,讓自己逐漸掌握壓力,而不是被壓力所控制;若仍未改善,甚至影響到睡眠、飲食、工作等生活機能,建議應就醫,尋求專業協助。

隨時為自己做好準備 不怕被壓力打倒

心理諮商、認知療法等方式,都能幫助患者釐清壓力來源,減少壓力傷害,但最重要仍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平常做好準備,才不會在壓力來襲時輕易被擊倒。草屯療養院藍祚鴻院長強調,為提升民眾的心理健康識能與珍愛生命,配合心理健康月,院內也舉辦一系列的活動與推廣講座,要陪伴民眾做好壓力調適。(吳至芳-衛生福利部草屯療癢院臨床心理師)

 

早期攝護腺癌 治療可保性福免漏尿

72歲吳先生是退休的科技業老闆,因健檢發現攝護腺癌指數PSA偏高,且有排尿不順的症狀,而接受超音波切片檢查,診斷為第二期攝護腺癌,吳先生選擇接受無創海福刀標靶治療,術後體力毫無影響,迅速恢復正常生活,無漏尿現象,追蹤數年仍無復發。

攝護腺癌男性癌症第五位 有年輕化趨勢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泌尿科許富順主治醫師指出,近年來攝護腺癌已躍升為台灣男性癌症發生率第五位,年齡也有下降的趨勢,攝護腺癌早期並無明顯徵兆,僅有尿急、頻尿或小便不順和夜尿等與良性攝護腺肥大症相類似的症狀,患者往往延誤到骨骼轉移才有疼痛現象。

攝護腺癌治療 高惡性度者應考慮根除性手術

第一或第二期攝護腺癌的治療選擇有傳統根除性手術、機器輔助根除性(達文西)手術、冷凍微針治療、海福刀標靶治療和放射線治療等。依組織惡性度的不同,高惡性度者應考慮根除性手術,若是中低惡性度,則可考慮局部治療,減少不必要的組織傷害。

無創海福刀標靶治療 患者生活品質佳

許富順表示,達文西根除性手術的優點是可摘取淋巴腺,有6個小傷口,術中出血約200c.c.至500c.c.不等,術後一段時間會尿失禁,仍有病患會長期漏尿。冷凍微針治療和海福刀標靶治療都屬於低侵入性的治療,術後恢復快,較不會有尿失禁的後遺症,不過冷凍微針的組織破壞區域較大,術後陽萎的比例約七成。至於海福刀標靶療法,則是利用超音波探頭伸入肛門,以高能量超音波集中於病灶、摧毀腫瘤,身上無傷口,術中不會出血,當日或隔日即可返家,術後一週內會感覺解尿不順,待治療區域消腫後即恢復正常。 針對早期攝護腺癌治療的臨床研究顯示,國內海福刀長期無復發率為73%,國外為75%,與根除性手術並無差異,但海福刀術後併發症少,患者生活品質較佳。 許富順說,海福刀除了標準治療方式,亦可針對早期攝護腺癌患進行局部治療,例如單側罹癌,就治療該側的範圍,避開神經血管叢,即可保留性功能。不過,後續仍應配合定期追蹤。

乾眼症不能只補水 人工淚液幫你加「油」

近年來3C產品的廣泛使用,使得罹患乾眼症人數大幅增加,根據眼科醫學會公佈的2019護眼趨勢調查,台灣民眾平均每4人就有1人罹患乾眼症,眼科門診中,更有7~8成患者是為乾眼症就醫,且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

乾眼症若長期不治療,可能會造成角結膜病變,甚至影響視力。許多人誤以為乾眼症只是缺水,但其實,據三軍總醫院眼科部部主任梁章敏臨床觀察,有高達8成乾眼症患者是因為缺乏油脂造成。

乾眼症不是只缺水 8成患者為缺油型

梁章敏醫師說明,淚膜共分為三層,由內而外為黏液層、水液層及油脂層,其中油脂層由上下眼瞼的瞼板腺分泌,用於延緩淚液蒸發、潤滑眼球表面。若是因油脂不足夠,眼睛表面保護力下降,容易造成淚液蒸發速度過快,導致乾眼症。

根據臨床研究指出,僅1~2成乾眼症患者為缺水型,如自身免疫系統失調、修格蘭氏症候群(乾燥症)等原發性淚液分泌不足;而高達8成患者為缺油型或混合型,包含因年紀增加導致瞼板腺無法正常分泌油脂、長時間盯著3C產品減少眨眼次數或眨眼不完全、長期身處乾燥環境、過敏發炎等,因此選擇含有油脂成份的人工淚液相當重要。

三層淚膜都保護 新型人工淚液強化油水補充

梁章敏醫師表示,過往人工淚液成份以水為主,僅能暫時補充淚液,效果有限。所幸,最近有採用專利陽離子技術的新型人工淚液問市,透過正負離子相吸,延長人工淚液在淚膜的停留時間,舒緩患者不適症狀。且油水混合成分不只修補油脂層,更完整作用於三層淚膜,「雖含有油脂,但使用後不會造成視線模糊,也不會有刺痛感,感覺舒適清新。」

若乾眼症患者必須要長期且一天多次使用人工淚液時,建議選擇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梁章敏醫師解釋,因防腐劑容易傷害角膜上皮,且可能會塞住隱形眼鏡孔洞,影響透氧度,故建議若平均一天需使用四次以上者,應避免使用,而新型人工淚液亦不含防腐劑,眼表損傷患者或隱形眼鏡配戴者,也可以使用。

乾眼症成因多,患者切勿自行點選成藥

「乾眼症惡化速度快,出現症狀時多已是嚴重情況。」梁章敏醫師呼籲,若出現疲勞、乾澀、灼熱等症狀,應盡速至眼科診所或醫院諮詢。現今緩解乾眼症方法多元,醫師會透過瞼板腺功能、眨眼時間、淚液分泌等測試,進行專業診斷與評估,選擇合適治療方式。

Subcategories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