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健康資訊庫

胸悶、進食困難 針灸解救「食道弛緩不能症」

一名年約40歲的婦女,半年來飽受食道弛緩不能症的困擾,不僅無法順利吞嚥固體食物,僅能喝流質的食物,甚至出現胸、背疼痛的症狀,導致體重大幅減輕,雖曾到醫院求診治療,但是症狀依然如舊,醫師建議外科手術治療,但是患者因為擔心手術風險因而作罷。所幸尋求楊龍駿醫師治療,經過2~3次針灸治療後,吞嚥困難的現象已經明顯的改善,經過8次治療之後,已經可以恢復正常飲食。

病因與胃食道逆流相反 需要即早診斷

食道弛緩不能症發生原因不明,根據統計,在台灣發生率約為十萬分之一,患者會出現胸悶、反胃、嘔吐、食物逆流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吸入性肺炎。中西醫整合醫師楊龍駿解釋,主要因位於胃部與食道交接處的賁門括約肌因為神經病變或退化,持續緊縮,無法適當的放鬆張開,造成食物難以經過賁門進入胃內進行消化。此與賁門鬆弛造成胃食道逆流的病因是截然不同的。常發生於30至50歲,無性別差異。診斷上,主要透過食道X光攝影、內視鏡檢視賁門狀況,必要時使用下食道擴約肌的張力檢測。

藥物治療,效果不佳 外科治療,風險與失敗比率高

傳統的西醫治療,初期以藥物為主,也會採用肉毒桿菌注射,期望能夠放鬆緊縮的賁門,但是效果有限;使用汽球擴張術,需承擔食道破裂的風險。外科手術則是直接切開賁門肌肉,卻為了預防賁門過度鬆弛造成胃食道逆流的副作用,必須同時施行胃底折疊手術,不僅失敗率高,風險也很大。楊龍駿醫師強調,對於賁門括約肌功能失調的問題盡量避免使用侵入性的治療,萬一傷及神經,將會造成不可逆的後遺症。

圖片

▲楊龍駿醫師

針灸直接刺激賁門 治療二至三次見效果

楊龍駿醫師使用自己研究的頭皮針與耳針,針對功能失調的賁門刺激,能夠快速改善病患的症狀,恢復正常的吞嚥功能。楊醫師解釋,此種針法對於賁門括約肌具有雙向調節的功能,不僅對於賁門鬆弛造成的胃食道逆流有很好的療效,對於賁門緊縮導致的食道弛緩不能症更能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治療恢復之後,通常是不會再復發。

出現類似症狀應盡速就醫 尋求最適當的治療方式

當出現吞嚥不順、胸悶、反胃等症狀時,應該盡速就醫檢查,可避免一些後續嚴重的問題,例如體重減輕,或因嘔吐造成吸入性肺炎。楊龍駿醫師建議,因為食道弛緩不能症的發生原因不明,因此無法有效地預防,因此一旦出現症狀時,避免自行買藥服用。治療上,若擔心手術的風險與後遺症,針灸的治療應該是最好的選擇。

資料來源:https://reurl.cc/2goOX9

(文章授權提供/國家網路醫藥)

胸痛別硬忍! 主動脈剝離6大因子都是隱藏版殺手

55歲蔡先生為40年老菸槍,多年前發現罹患高血壓,但認為沒有症狀,便無服藥控制,直到日前突然感到胸悶、胸痛,以為吃止痛藥可緩解,卻遲不見效,直到劇痛難耐,前往當地醫院急診,確診為主動脈剝離,醫師建議立即轉院治療,術後恢復良好,其83歲父親慶幸:「謝謝醫師還我一個兒子!」

主動脈剝離 病發後48小時內會死亡

患者發生胸痛當下,先就近前往家裡附近醫院急診,經電腦斷層檢查確診為主動脈剝離。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劉殷佐表示,此症為致命性的心臟殺手,根據統計,患者發病後每小時即增加百分之一的死亡率,至少半數病人在病發後48小時內會死亡。

發生缺血性症狀 恐致腸、腦、腎、心臟全身性壞死

劉殷佐主任進一步指出,主動脈剝離是指主動脈內膜破裂後,血液從真腔(血液原本流動之處)進入假腔(因結構受傷而產生的裂縫處夾層),使得主動脈送到各器官的血流受到影響,就會產生缺血性症狀,往往導致腸缺血壞死、腦中風、急性腎衰竭、急性心衰竭,甚至死亡。

遠離6大危險因子 撕裂胸痛、上背痛要提高警覺

主動脈剝離的危險因子包括未良好控制高血壓、抽菸導致動脈粥狀硬化、遺傳性疾病、主動脈瓣膜缺陷、高強度重量訓練或使用古柯鹼等。劉殷佐主任也強調,一旦民眾突然感到撕裂性的胸痛和上背痛,痛感延伸至脖子或下背,就有可能為主動脈剝離。

預防主動脈剝離 日常3件事重很重要

此外,視主動脈剝離發生處不同,受影響的器官不同,若有喘不過氣、腹痛、腰痛、意識不清等症狀,也應懷疑為主動脈剝離所致。劉殷佐主任提醒,若患有高血壓的民眾,平時應控制血壓,有抽菸習慣也必須戒除,並維持適當體重,才能預防主動脈剝離悲劇發生。

為什麼你不應該忽視傷口? 傷口久治不癒當心3大潰瘍

如果你有疼痛的傷口持續數周或數月都無法癒合,是時候去該看醫生了!別小看傷口,慢性傷口可能導致危險的併發症,它們可能從小處開始反覆結痂,但並不會好轉。面對複雜的傷口潰瘍,整形外科醫生、傷口護理主任Christi Cavaliere說,全面的跨科真正使治療與眾不同。如有傷口的困擾,你可以從諮詢不同的科別的醫師進行治療,獲得所需的全面護理。

為什麼傷口沒有好轉? 別忽略慢性的小傷口

根據克里夫蘭醫學中心,慢性傷口是指三個月內不能癒合的傷口。它們從小處開始,如丘疹或抓痕,傷口會一次又一次地結痂,但不會好轉。如果你有一個傷口不能癒合,這是一個危險信號,應該儘早諮詢醫生,目前常見的慢性傷口有糖尿病性潰瘍、下肢靜脈性潰瘍、壓瘡傷口三大類。

1.糖尿病性潰瘍

糖尿病患者如果因神經病變、腳部失去知覺等,特別容易使小傷口被忽視,進而造成感染的風險。例如血流循環不佳可能會讓傷口難癒合,逐漸惡化,嚴重者可能需要截肢。

為了有效控制慢性傷口,糖尿病患者應攝入足够的蛋白質,補充適當水分,保持血糖的穩定。另外剪短指甲、不要穿上會讓腳受傷的鞋子也非常重要。Christi Cavaliere強調,你需要確保任何感染都得到解决,任何患有糖尿病的人,如果腳部出現傷口,應儘速就醫。

2.下肢靜脈性潰瘍

下肢靜脈潰瘍並非單純的皮膚破損,通常是因為靜脈回流異常導致的腿部傷口,有了這些傷口,血液就不能很好地流回到腿部,所以經常感到沉重,傷口周圍的皮膚也會變硬、變色、疼痛和發癢。在這樣的情況下,潰瘍特別容易復發,治療上可定期穿著彈性襪預防液體在腿部堆積,或者醫生幫助你找出腿部潰瘍的根本原因。

3.壓瘡傷口

壓瘡是一個常見的醫療問題,起因於皮膚受到長久壓迫、不當的照護技巧、長時間保持同一種姿勢,導致皮下組織血液循環受阻,造成組織缺氧壞死的現象,通常發生於尾骨、骶骨或腳後跟,特別是長期臥床、脂體活動不良或坐輪椅的人風險最高。

Christi Cavaliere說,「如果壓力沒有得到緩解會導致全面組織死亡,留下傷口甚至露出骨頭。」而治療壓瘡最好的方式就是消除壓力來源,轉動或移動身體可防止受傷,只是目前可能還需要特殊的床墊或額外的緩衝墊來保護骨骼,未經治療的潰瘍可能會發展成嚴重的感染,需要住院治療和靜脈注射抗生素。

跨科合作護理照護 傷口癒合機會高 

不同類形的傷口複雜度,往往需要跨科部的合作,才能提供完整的傷口照護。除了內科治療外,外科、骨科、血管科的介入,甚至營養評估及復健的協助等都有助於讓慢性傷口有更高癒合的機會。

小兒半夜罵罵號 家長:是不是鬼月看到鬼?

3歲的貝貝跟家人出門遊玩,睡下大概一小時,突然大哭喊叫,把爸媽嚇得從被窩裡彈起來,而且越安撫越嚴重,問他要不要喝奶、喝水、吃東西都不要,崩潰喊叫讓爸媽以為他是不是撞鬼了。對此,亞東醫院兒童發展中心職能治療師黃佳妤說,這就是俗稱的「喊民」,小朋友白天若是太累、太刺激,或剛好有環境變動,都容易夜驚,但如果發生頻繁,建議可以就診檢查。

睡眠中樞神經過度興奮 長大會趨緩

因為睡眠時中樞神經過度興奮,可能會引發夜驚,通常在睡眠週期中非快速動眼期發生,常見時間點是要轉換到下個睡眠週期。黃佳妤表示,有3-6%的兒童有夜驚狀況,不算是特殊異常現象,也並非出門卡到陰,如堡堡這類案例,有可能與家人出遊太過興奮,加上住飯店環境轉換,才會半夜起來大哭,而隨著孩子神經系統漸漸穩定,夜驚狀況就會減緩。

夜驚當下半夢半醒 家長僅需適當安撫陪伴

有時過度的壓力、過度勞累、沒睡飽都會容易夜驚,或是服用會影響中樞神經的藥物、睡在不熟悉的環境中也會發生,也可能因為攝取到含有咖啡因成分的飲食,如可樂、巧克力、奶茶等。夜驚當下多半夢半醒,家長只需在旁邊陪伴孩子,適當安撫即可,因孩子多半沒有辦法回應,若家長過度矯正孩子行為,孩子事後也不會記得,不用太過於緊張。

避免夜驚 作息固定避免勞累

黃佳妤提醒家長,盡量讓孩子保持日夜節律的睡眠作息、環境固定、避免讓孩子熬夜,睡前1小時也不要使用3C產品;白天協助孩子緩解焦慮,找到孩子喜歡的方式,如嘗試深呼吸、肌肉放鬆練習、將情緒說出來,或是畫畫、跳舞等表達性藝術活動,有時候哭一哭也是一種釋放。當然也要避免孩子過度勞累跟攝取咖啡因成分,若還是有夜驚的狀況發生,家長也不用太慌張,靜心安撫孩子就會平靜下來。

 

乾癬不會傳染但難根治! 反覆發作中醫調理助舒緩

在台灣,乾癬盛行率約為0.235%,屬於自體免疫失調的疾病,患者會出現發紅、搔癢,以及如牛皮般又厚又硬的皮膚,且表面覆蓋數層銀白色鱗屑,抓去鱗屑可見點狀出血,又被稱為牛皮癬、銀屑病。台南市立醫院中醫部楊茲甯醫師指出,乾癬不具傳染力,但因病程長,加上症狀反覆,在臨床上較難以根治,因此患者更應積極接受治療。

60歲婦飽受乾癬之苦 中醫調理順利改善

臨床上,一名60歲婦人,六、七年來飽受乾癬困擾,雖曾赴皮膚科就診,但因症狀反覆仍無法改善,加上病徵分布在手、腳等處皮膚的表面,影響外在美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直到求診至中醫,經醫師問診發現,原來婦人個性容易緊張焦慮,加上睡眠品質差,有便秘困擾,脈象顯示血熱而有瘀,因此採以黃柏、梔子、苦參等處方,調理一個月後,已順利舒緩症狀。

患者積極回診治療 順利甩開乾癬症狀

楊茲甯醫師解釋,患者不僅規律服藥,且定期回診,第一周回診後表示症狀從整天搔癢難耐,減至一天發作一次,且搔抓時銀屑量減,;第二周回診搔癢情形又舒緩不少,經一個月治療後,患者不僅改善搔癢症狀,睡眠品質及便秘也獲得改善。

治療配合醫囑 養成建康生活習慣

醫學研究認為乾癬與遺傳及免疫系統相關,但真正病因仍未有定論。楊茲甯醫師強調,患者除了積極配合治療,平時也應養成包括不熬夜、均衡飲食等健康的生活習慣,且搭配適量運動及規律排便,以提高體內廢物代謝,必要時也可尋求中醫藥調理,透過醫病雙方共同努力,可望讓病情獲得改善。

半百翁菸酒不拒! 血管支架手術救一命

55歲陳老闆最近常胸悶、頭暈、呼吸急促,趁著疫情趨緩安排健康檢查,果然愛抽菸、吃東西不忌口的他,不僅揪出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更在醫師的建議下,經轉診至心臟內科,透過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攝影檢查發現「左前降支冠狀動脈」嚴重阻塞,他二話不說接受心導管手術,並承諾一定會戒菸、戒酒、多運動,「我要當一尾活龍」!

應酬菸酒多 健檢亮紅燈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家醫科主治醫師巫翰明表示,陳老闆因工作關係常應酬跑攤,加上從小染上抽菸習慣,雖然年輕時並沒有覺得哪裡特別不舒服,但隨著年紀增長,身體開始出現小毛病,體重也飆破百公斤,日前陪家人就診,因看到醫院宣導參加成人健檢,決定確認一下自己是否仍「一尾活龍」,沒想到檢查結果卻是「滿江紅」。

巫翰明醫師指出,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慢性病在發病的早期,大部分沒有特別的症狀,只有一些如口乾、頭暈、全身不適等非特異性的感覺,要是沒有接受檢查,根本無從發現,若等到疾病晚期才發現,往往增加治療上的困難。

冠狀動脈阻塞 置放支架治療

患者因接受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攝影,意外發現「左前降支冠狀動脈」阻塞程度幾乎將近9成,若不是最近胸悶、呼吸喘等症狀加劇,恐怕也十分容易忽略,所幸轉診至心臟內科,安排冠狀動脈血管支架置放手術後,症狀大幅減輕,醫師也藉此警惕患者「千萬不可以再抽菸、喝酒了」!

巫翰明醫師提醒,符合條件的民眾定期參加成人及老人健康檢查,醫師會參考健檢結果、家族病史以及生活習慣,提供民眾完整的個人健康報告,此外,民眾平時也應注重身體保健,配合規律運動、適當飲食,才能長保健康。

出外逛街腳好痛 你的鞋子穿的合腳嗎?

出遊逛街回來覺得腳痛,這有可能是穿錯鞋了!足病醫生Joy Rowland博士指出,不論任何鞋款「合腳」非常重要!一雙鞋越適合你的腳,身體的其他部分就可以更省力,甚至減輕腳痛,防止未來的足部問題,因此明智地選擇適合的夏季鞋款,讓你走的輕鬆又不累。

明智選擇鞋子 增加行走舒適感

天氣悶熱,許多女性都會穿上涼爽的鞋子讓腳趾透透氣,像是夾腳拖、高跟鞋、楔形高跟鞋、網球鞋、平底鞋款等。根據克里夫蘭醫學中心,有些夏季的鞋子對腿、腳、脊椎的健康並不是最好的,甚至會讓腳部不舒服。儘管如此,足病醫生Joy Rowland則認為,鞋子並不是完全導致足部問題的唯一原因。她強調,很多足部問題是遺傳,甚至基因的影響力比穿鞋更大。雖然基因不能改變,可以明智地選擇鞋子,偶爾換雙鞋,絕對可以避免一些陷阱,增加行走的舒適感。

夏季挑鞋指南 保護足部健康

至於,該如何在夏季保持足部健康呢?依克里福蘭醫學中心,Joy Rowland博士提供建議以下夏季的穿鞋指南:

1.少穿夾腳拖:夾腳托適合短時間穿或偶爾穿,每天穿會加重腳部問題。若想穿夾腳拖可選擇厚底、足弓支撐的款式來減緩緩衝,以減少對腳的影響。

2.平底鞋增鞋墊:如果需要大量的步行,平底鞋不是長期穿出門的最佳選擇,想要穿平底鞋,盡量選擇一雙底部有足弓支撐和緩衝鞋墊的平底鞋。他解釋,因為當底鞋過於平坦時,足弓傾向於下降,這會導致腿部向內旋轉,一旦膝蓋開始轉移,臀部也會移動導致姿勢不正。

3.變換高跟鞋高度:每天穿著高跟鞋使人體重心向前移動,很可能會導致下背部疼痛。此外,膝蓋承受額外的壓力還會導致關節炎。他說,如果真的要穿更高跟鞋,盡量避免一直穿著同一高度的鞋,以免造成後腿和跟腱變得緊繃,也許試試楔形高跟鞋能夠提供更好的支撐。

4.運動鞋支撐力好:穿一雙好的運動鞋有助於支撐你的雙腳。不過,當心那些只注重設計而不注重鞋底的時髦運動鞋,小心質量低、透氣性差可能導致腳部出現異味或出汗等其他問題,尤其在夏季氣溫較高的情况下。

穿雙合腳的鞋子 減輕腳部疼痛

Joy Rowland表示,不論任何鞋款「合腳」是非常重要的!一雙鞋越適合你的腳,身體的其他部分就可以更省力,甚至減輕疼痛,甚至預防未來的足部問題,因此明智地選擇適合的夏季鞋款能讓你走的輕鬆又不累。

參考資料:

The Best Summer Shoes for Your Feet

肚子拉不停 竟是抗生素惹禍?

一名年約70歲的老先生因病住院,出院一、兩週後出現持續腹瀉,原以為只是腸胃不適,虛弱的他到醫院求診,醫師診斷為「偽膜性腸炎」,推斷原因為住院期間接受抗生素治療,引起腸道細菌生態失去平衡,進而造成「困難梭狀芽孢桿菌」(Clostridium difficile)等致病菌滋長,後來醫師使用傳統藥物,也就是效果很強的抗生素,疾病還是反覆發作,最後這位患者終究不幸往生。

偽膜性腸炎 診斷、治療都很不容易

童綜合醫院感染科主任高智泉指出,偽膜性腸炎多半發生於住院患者,以年長者居多,症狀主要為腹瀉,也可能造成發燒、嘔吐、腹痛,有的人一天排軟便兩、三次,讓人誤認為吃壞肚子,嚴重時可能引發休克、死亡,是種很棘手的疾病。

偽膜性腸炎治療困難之處在於,許多患者為年長者或患有多重疾病,身體本身較虛弱,若生病、治療時需使用抗生素,症狀便反覆出現。而這些致病菌可挺過抗生素攻擊,代表生命力強悍,因此對一般抗生素反應不佳,用藥選擇相對較少。此外,症狀與其他腸胃道疾病相似,醫師診斷也較為不易,也有患者自行服用止瀉劑,造成拖延治療,情況更雪上加霜。

圖片

慎選治療策略 避免疾病一再惡化

高智泉主任分析,傳統治療偽膜性腸炎,用藥選項包含抗生素Metronidazole與萬古黴素(Vancomycin),近年來,醫界發現,運用「糞菌移植」療法(也就是俗稱「吃大便」療法),可促進腸道生態平衡,對治療偽膜性腸炎大有幫助。不過高智泉主任觀察到,不少患者第一次使用抗生素Metronidazole或萬古黴素(Vancomycin)後,效果雖然不錯,但疾病反覆發生,藥效便越來越差。而「糞菌移植」療法則牽涉到糞菌來源的挑選,也就是要使用哪些人的糞菌做移植,以及成本高、患者心理障礙等難題。

今(2020)年四月,在「微免與感染期刊」(Journal of Microbiology, Immunology and Infection)臺灣治療「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指引中建議,治療「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感染時,可將抗生素Teicoplanin列入用藥選項之一,對於病情嚴重的患者,更是重要選項,而偽膜性腸炎正是「困難梭狀芽孢桿菌」所引起,高智泉主任感慨地說,上述70歲老先生若此時出現偽膜性腸炎,用藥便多一種選項,或許就可延長壽命。

遵照醫師囑咐用藥 避免抗藥性

高智泉主任也提醒醫療人員,當看到患者持續腹瀉,又曾在短時間內住院、服用抗生素,就要懷疑可能是偽膜性腸炎,應安排進一步檢查。至於民眾方面,則建議使用抗生素時,無論是藥物劑量、用藥天數或用藥頻率、次數等,都務必按醫囑用藥,不可擅自變更,以免細菌產生抗藥性,未來治療可能就更困難。

以上衛教資訊由台灣賽諾菲提供

Subcategories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