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健康資訊庫

吃飯、穿衣都無法獨自完成! 3大症狀是慢性肺阻塞警訊

肺阻塞對許多民眾來說是常見卻又陌生的疾病,據統計,國內40歲以上人口有6%罹患慢性肺阻塞,且有7成以上的吸菸者不清楚肺阻塞這個疾病。亞東醫院胸腔內科主任王秉槐呼籲,遠離菸害或空氣中的有害物質是預防肺阻塞的第一步,若是出現了慢性咳嗽,呼吸不順,請及早就醫,配合醫生指示用藥,並積極參與肺部復健,就能有效控制病情,降低疾病對健康的影響。

全球2.1億人罹慢性肺阻塞 嚴重恐無法自理生活

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數據,全球有2.1億人罹患慢性肺阻塞(COPD),死因排名第4位,而臺灣的十大死因排行中,肺阻塞位於第7名。若不好好控制,很多病友因多年來的嚴重肺阻塞,導致肺功能逐漸下降,危及生活品質,可能連日常看來輕而易舉的吃飯穿衣,都無法獨自完成。

慢性肺阻塞早期症狀與感冒相似 高危險群應注意

王秉槐醫師提到,肺阻塞主要與長期暴露於有害氣體相關,如長期吸菸、粉塵工作環境等吸入的汙染物,皆會引起氣管及肺泡之慢性發炎,提高罹病的風險;此另外,「咳、喘、悶」是慢性肺阻塞常見早期症狀,但由於慢性肺阻塞病程初期易被誤認為感冒、氣喘等其他呼吸道疾病,因此高危險群應特別留意。

結合各醫療科別力量 提供全方位醫療照顧

王秉槐醫師說明,目前肺阻塞的主要治療藥物為支氣管擴張劑,藉由藥物讓狹窄支氣管擴張,改善患者的症狀;另一方面非藥物性的治療則可透過肺部復健、胸腔物理治療等作為輔助性的治療照護。

日前,亞東醫院胸腔內科肺阻塞照護團隊獲頒醫策會疾病照護品質認證之殊榮,王秉槐醫師表示,這是團隊長期以來不辭辛勞地跨領域合作,結合各醫療科別力量的成果,為提供全方位的照顧。

別跟胃食道逆流混淆 喉嚨沙啞、常清痰症狀可能是「這病」

喉嚨常感到有異物感、喉嚨很卡、持續有痰,且常要清痰?甚至是聲音開始出現沙啞,是不是喉嚨有長腫瘤?又或者是胃食道逆流惹的禍?當心!這些症狀都是咽喉逆流症(LPR)造成的。

咽喉逆流症坐著就有逆流感受 胃食道逆流躺著症狀才明顯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上官瑋娟解釋,相較於胃食道逆流症狀,咽喉逆流症患者坐著就會有咽喉逆流感受,而胃食道逆流病患是躺著症狀才較明顯。上官瑋娟說,咽喉逆流症的病因,有些學者認為是上食道括約肌問題,且咽喉逆流約佔耳鼻喉科門診10%病患人數。而胃酸逆流通常是由於含酸性物質,除了鹽酸之外還含有酶(特別是胃蛋白酶)、食物殘渣、膽酸和細菌。逆流發作也可能涉及液態胃內容物,特別是在食道下部,咽喉逆流有學者提出主要是氣態之細小氣態膠體(aerosol),暫時性的下食道括約肌鬆弛也可能誘發此情形,一旦氣態膠體到達喉咽,就很容易接近鼻腔、鼻咽和下呼吸道。

治療咽喉逆流症 藥物無效才考慮手術

咽喉逆流症的診斷,大多數患者是根據臨床症狀、內視鏡檢查進行診斷,並輔以消化道酸鹼值監測(pH monitor)。門診上可用軟式或硬式喉鏡檢查喉咽部位,在喉鏡下,常會有喉咽部位的紅斑或水腫;而Belafsky等學者提出咽喉逆流症狀評量分數 (RSI)大於13以上及咽喉逆流內視鏡檢查評量分數(RFS)大於七分以上,亦可以輔助臨床醫師進行診斷。針對咽喉逆流症的治療,上官瑋娟指出,應先從飲食及生活習慣調整,如戒菸、減少酒精、碳酸飲料、咖啡,以及高脂肪食物攝取,而在睡覺時可讓床頭抬高,還有餐後三小時內避免躺下來。除此之外,透過藥物減少逆流的次數以及改善食道功能;一切都無效時,才考慮進行外科手術治療。

(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跑到一半右腹劇烈抽痛? 緩解運動側腹痛你可以這樣做

有過跑步或走路到一半突然肋骨下方劇烈抽痛的經驗嗎?好不容易想出門鍛鍊運動,跑個幾分鐘,竟然腹部右側劇烈疼痛,只能停止作罷。側腹疼痛是一種「橫隔膜痙攣」,通常發生在肝臟右側的肋間肌肉,通常與熱身不足、呼吸急促、飽飯劇烈運動、出汗太多有關,專家建議運動出現劇烈疼痛時應調整呼吸,拉長吸氣和呼氣時間有助於減緩疼痛。

造成側腹痛起因多 3項緩解疼痛秘訣

根據克里夫蘭醫學中心, 在一項針對965名運動員的研究中,側腹疼痛影響了75%的游泳者,69%的跑步者,62%的騎馬者,52%的有氧運動參與者,47%的籃球運動員和32%的騎自行車的人。造成側腹疼痛的原因眾多,包含流向肝臟和脾臟的血液增加有關,或是橫膈膜上下拉引起的,還有可能是血液中電解質的不平衡都有關係。為了避免鍛煉時出現側腹疼痛,根據克里夫蘭醫學中心和《Prevention》報導,專家建議注意以下幾點,減緩側腹疼痛的症狀。

1.調節呼吸

側腹痛時請放慢你速度,盡量拉長吸氣和呼氣時間,把空氣完全吸進後再吐出,放鬆橫膈膜有助於減緩疼痛。橫膈膜是一種强大的肌肉,它的功用是將腹腔內的器官與胸腔中的心臟和肺分開。當吸氣時,肺部充滿空氣,橫膈膜會下沉;呼氣時,橫膈膜會向上膨脹。如果淺呼吸,橫膈膜長時間處於緊繃的狀態,韌帶沒有機會得到放鬆。相反地,均勻地深呼吸,保證大量的空氣吸入肺部深處,橫膈膜就會下沉,就能放鬆橫膈膜減輕疼痛感。

2.開始活動前先熱身

運動前暖身有避免側腹疼痛,你可以把右臂高舉過頭頂,然後把身體向左側彎曲伸展,保持20~30秒,換邊操作熱身。如果運動過程中側邊有劇烈疼痛,按摩或壓在感到疼痛的地方,同時稍微向前彎曲。如果疼痛持續,停止運動,按摩並伸展該部位,直到抽筋消退。

3.跑步或活動前要慎選食物

在鍛煉前3小時避免吃太多的食物。如需要一點零食,在出門前1小時吃完,讓食物盡早消化離開胃,並適時喝水補充水分,從而有助於防止痙攣。

參考資料:

Why Do I Get a Pain in My Side When I Work Out?

Why do I get side aches when I run or walk?

兒童視力大魔王 醫:姿勢、時間、距離、光線

開學了,你家小孩近視了嗎?根據國健署調查,小學生近視比例約45.5%,且比例持續攀升,台灣學童近視問題日趨嚴重。眼科診所院長王孟祺醫師表示,造成近視的原因中,除了父母遺傳因素外,最大原因還是因為3C產品的盛行,以及台灣較重視學業,學童長時間且近距離閱讀書本也有影響,導致國小2、3年級近視的案例層出不窮。

超過30分鐘近距離用眼 易導致近視

長時間是指用眼超過30分鐘,近距離則為手可觸及的範圍內,如閱讀書本、使用手機平板,王孟祺醫師說明,影響兒童視力的四大關鍵:姿勢、時間、距離、光線,若兒童長時間看書,因疲憊趴下或以手撐頭,距離都算太近,就有因念書皆以左手撐頭,左眼太近導致近視的案例;而每用眼30分鐘就應該休息10分鐘,且燈光應該充足不刺眼,才能避免影響視力。

現今有許多教育APP、動畫,內容豐富,他提醒家長欲使用時,也應注意一要點,「就是銀幕越大越好,盡量避免使用手機,可用平板電腦,或是鏡像投射至電視使用,拉長距離同時也能監控內容。」

依賴單眼視物恐弱視 黃金矯正期6-12歲

兒童發育期應特別注意是否有弱視的情形,因黃金矯正時間為6至12歲,此階段若未及時介入治療,就會造成不可逆的眼睛傷害。王孟祺醫師提醒,家長應注意兒童是否有瞇眼視物、看不清楚,或特別使用單眼,兩眼度數不同、差異高,就應配戴鏡片或遮住單眼治療,將視力好的一眼遮住,強迫練習弱眼。若兒童視力檢查後不到0.5,已經看不清楚黑板上的字,就應該要驗配正確度數的眼鏡,或以角膜塑型片調整。

兒童配戴眼鏡 控制度數增加

兒童近視治療最大目的是控制度數增加,不要變成高度近視,因為容易產生併發症,除了配戴眼鏡之外,醫師也會使用散瞳劑輔助治療。王孟祺醫師提醒,年紀越小近視,度數增加的越快,兒童應每天累積120分鐘時間在戶外活動,包含課間休息、上下學通勤時間,最好假日也能多多到戶外活動。同時睡眠一定要充足,兒童正是腦部、眼部、身高發育時段,飲食也應該要均衡,避免高油脂速食,盡量多吃蔬菜水果,從中攝取維生素A、葉黃素等護眼營養素。對於有些家長認為戴眼鏡反而會使度數快速增加,他疾呼沒矯正才會快速增加,不盡快配戴眼鏡還可能會因看不清影響人際關係,家長慎行。

「學童視力檢查 近視控制大小事」

直播日期:2020年9月15日(二)

直播時間:午間12:30至13:30

活動地點:健康醫療網 FB「健康Live直播」、健康愛樂活(健康醫療網Youtube)多平台聯合直播

主講者:珍世明眼科診所院長王孟祺醫師

乳牙該脫落卻未脫落? 當心恐是恆牙先天缺牙惹禍

先天缺牙除了會造成美觀問題,也會因隙縫緣故容易有食物殘留,埋下蛀牙或牙周病的危險因子,甚至會影響到咀嚼功能及說話。奇美醫學中心牙醫部齒顎矯正科主治醫師劉宜華指出,先天缺牙是常見的人類顱顏面畸形,雖較少發生於乳牙齒列,但乳牙缺失的病人有30至50%的機率在未來亦缺少恆牙,需長期接受追蹤治療。

9歲童乳牙滯留 治療成功拉出生牙

臨床上,一名9歲男童,因上顎四顆門齒僅上顎左側門齒遲遲未換牙,家長因此帶至牙醫部諮詢,經檢查發現,男童左側上顎正中門齒阻生且在其萌發路徑上存在有一顆多生牙,因此採以裝置上顎局部矯正裝置。劉宜華醫師表示,經拔除未脫落的乳門齒及多生牙,且同時以門診手術暴露埋伏阻生的左上正中門齒,並以矯正方式拉出,一年多治療後,男童左上正中門齒成功拉出。

下顎第二小臼齒易缺失 以女性高於男性

劉宜華醫師進一步解釋, 人一生有乳牙與恆牙兩副齒列,每個人的生長速度和齒齡不同,一旦過了適當換牙時間,乳牙仍未脫落跡象,則應懷疑是否有恆牙先天缺失或阻生齒的可能,至於最常發生缺失的恆牙則多發生於下顎第二小臼齒,其次為上顎側門齒,又以女性發生機率比男性高。

後天環境因素 也可能埋先天缺牙風險

除了基因調控,外傷、感染、毒素、孕婦服用沙利竇邁等後天環境因子,都可能埋下先天缺牙的風險。劉宜華醫師呼籲,若有先天缺牙問題者,必要時,應儘早尋求進一步檢查,才能避免久拖,影響日常生活,甚至埋下疾病風險。

造成失能第一名憂鬱症中醫也能治! 針灸活血化瘀減緩症狀

罹患憂鬱症,不僅會使人的社會功能退化,對於家庭及社會也會造成巨大衝擊!安南醫院憂鬱症中心陳亮宇醫師表示,根據WHO世界衛生組織報告顯示,憂鬱症已為2020年全世界三大極需重視疾病之一,且與癌症、愛滋病並駕齊驅,為人類失能(disability)第一名之疾病,尤其面對經濟蓬勃發展的時代,臨床上憂鬱症的盛行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中西醫合併治療 有效舒緩憂鬱症困擾

臨床上,一名40多歲女性,雖為科技公司高階主管,又與先生育有可愛的孩子,但看似人人稱羨的生活,實際上這一年多來卻一點也不快樂,不僅休假與家人出遊的動力消失,也發現工作加班時,注意力越來越不集中,甚至開始出現失眠問題,導致工作效率變差,因此常常陷入許多負面及自責念頭,所幸接受中西合療方式後,情緒及睡眠困擾已逐漸改善,也漸漸恢復日常生活。

針灸助疏通經脈 減少西醫藥物副作用

陳亮宇醫師解釋,在傳統中醫上,身跟心為一個整體的系統結構,兩者不僅相互依存也無法分割,因此若臟腑的氣血不平衡,或氣的運行失常都會影響情緒穩定,這時除了可藉由西醫治療外,也可合併中醫針灸的方式,幫助疏通經脈、活血化瘀,目前也有許多臨床實證研究顯示,合併針灸治療確實能有效緩減症狀,且減少西醫帶來的藥物副作用。

接受治療前仍先評估 才能有效對症下藥

此外,透過針灸治療協助,也能讓患者在逐漸改善症狀下,減少對於西藥使用上的依賴性。陳亮宇醫師提醒,每個人憂鬱症成因不同,接受任何治療前,仍須經由醫師進一步評估,若發現周遭親朋好友出現類似憂鬱症困擾時,應給予鼓勵與關心,必要時應接受治療,才能避免影響日常。

配戴口罩會感到焦慮嗎? 你可以擅用這5種方法克服

疫情期間不戴口罩令人感到生氣,但你知道有些人有戴口罩的焦慮症嗎?韋恩州立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Jennifer M.Gómez表示,看不見的傷口可能會引起焦慮,比如因驚恐、創傷、性侵、幽閉焦慮病症等患者容易在戴口罩時引起同樣的恐懼或傷痛而倍感焦慮,她鼓勵藉由在安全環境練習呼吸和認知療法,告訴自己我很安全,逐步克服配戴口罩的焦慮。

身體的傷會記住 焦慮是保護反應

對有些人來說戴口罩是一件挑戰的事情,身邊的人可以嘗試理解,幫助他們排除困難。根據克里夫蘭醫學中心,精神病醫生Brian Barnett指出,這些戴口罩的焦慮症會以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胸悶、出汗和頭暈等症狀表現在心理或身體上,這是身體以過度焦慮的方式在保護你,或許對於從未感受過的人來說也許難以理解他們的恐懼,好消息是,戴口罩焦慮是可以克服的,它可以通過改變思維方式、認知行為療法或是抗焦慮藥物治療來完成。根據克里夫蘭醫學中心和《富比士》報導,提供幾點方式能夠有效幫助你減輕壓力。

1.學會對呼吸進行控制

專家鼓勵人們嘗試一種稱為4-7-8的呼吸方法。首先吸氣4秒,屏住呼吸7秒,接著呼氣8秒,這有助減緩呼吸速度,並增強胸部和腹部的肌肉。

2.在家裡循序漸進練習

為了減緩戴口罩的不安,你需要在家中或安全環境練習,戴口罩時做深、長的呼吸練習,試著拉長時間,如身體有焦慮的生理反應時,先告訴自己說「我很安全,我的身體正在以保護我的方式做出反應」,假如不能練習這麽長的時間,可慢慢地循序漸進,增加強度練習,過了一段時間後,在公共場合戴上口罩就不再困難了。

3.試著找到適合你的口罩

不同款式的面料、合身性、厚薄重量也會攸關配戴的舒適性和臉部拉緊的牽扯。專家建議可以嘗試不同類型的口罩,了解什麼樣的款式比較引起焦慮,選擇一種舒適又適合你的款式,或是也可添加芳香的香氣提升配戴的舒適度,讓口罩戴的更長久。

4.克服焦慮的想法

即使戴口罩會讓你感到焦慮不安,特別是害怕戴口罩時,肺部的氣流會减少。你可以提醒自己說「不戴口罩時感染COVID-19的危害遠大於戴口罩時感到的不舒服。」Gómez補充說,「感到不自在,害怕或被觸發並不會令人感到羞恥。」藉此反覆練習,告訴自己說這很安全值得你反覆嘗試。

5.洽詢專業醫師協助

對於有些人來說戴較厚款的口罩會誘發焦慮。在此情況下,建議找尋舒適的輕薄布面口罩。如果這些方法仍不起作用,務必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認知行為療法或暴露療法可能有助於减少,甚至消除你的戴口罩的焦慮症。

參考資料:

How to Overcome Mask Anxiety

Feeling Anxious About Wearing A Mask? Here Are 5 Ways To Overcome It

防疫不停歇! 酒精揮發太快?這種液體抗菌2小時

酒精、次氯酸、二氧化氯清潔消毒 掀起防疫新生活

用消毒殺菌噴霧清潔桌面民眾才能安心用餐,新冠肺炎造就防疫新生活,除了使用酒精消毒殺菌,其他常見的消毒劑還包括次氯酸水及氣態二氧化氯。

新光醫院小兒科簡佑軒主治醫師解釋,酒精是利用滲透壓原理,破壞細菌及病菌蛋白質達到消毒效果,而且必須是75%酒精才能達到消毒效果,不過揮發性高,效用較短。對皮膚敏感者而言,長期使用更容易有過敏、濕疹或皮膚龜裂的情形。

簡佑軒醫師進一步解釋,次氯酸水是利用氧化還原的方式殺菌,但氯的味道較重,跟酒精一樣,使用的殺菌持續時間較短;氣態二氧化氯也是用氧化作用去殺菌,會有特別的保護膜,因此能達到更長效的抑菌效果。

有效抗菌 UC技術氣態二氧化氯成防疫新寵兒

酒精容易取用,但且無法消滅腸病毒及諾羅病毒;次氯酸水雖然有效但難保存容易失效。民眾可以考慮UC技術處理過的氣態二氧化氯,全面消毒的同時,保留環境友善等特點。

簡醫師表示,大部分腸病毒容易在孩子身上傳染,是因為小朋友口水容易到處沾染,若是沾到某些環境或玩具,其他小朋友接觸了,就會得到腸病毒。UC製成的氣態二氧化氯,適合應用在居家的環境,包括孩子常玩的玩具、沙發、客廳、臥室、餐桌椅等地方,所以選用一個能全面抑制腸病毒的產品非常重要。

此外,UC技術處理過的氣態二氧化氯近期還在國衛院的檢驗中,也展現了長效特性的亮眼成果。環境醫學抗菌專家馬瑞彣博士說, UC氣態二氧化氯水溶液經國家衛生研究院的人類冠狀病毒測試證實,達到99.99%以上的抑制效果且能長達2小時。換句話說,局部清潔過的表面,2小時內細菌及病毒活性低於0.01%,這項技術也延伸應用於洗衣精等清潔產品,提高生活中的防疫效果。

戴口罩、環境消毒、正確洗手最重要! 選購產品認明標章與認證

台大食品科技研究所特聘教授兼所長潘敏雄博士也表示,市面上有許多二氧化氯類的產品,建議民眾選擇時,應該認明專利,最好有國際認證,以及國際期刊發表過的產品,使用上更安心。

台灣新冠肺炎疫情趨緩,但國外疫情還在延燒,民眾落實防疫新生活,最重要還是勤洗手、戴口罩,才是最有效的防疫之道。

Subcategories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