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健康資訊庫

牙髓神經發炎=牙髓不保? 台大牙醫告訴你如何治療

22歲陳先生,因牙縫清潔不易導致深度齲齒,到醫院牙科求診,牙醫師採取活髓治療方式,處理牙髓神經發炎與暴露的問題,運用橡皮帳隔離防護為其移除蛀牙,成功保留牙髓神經活性並完成牙齒的修復。醫師提醒,一在面對口腔內齲齒的根本態度,應是提升口腔保健與清潔。「預防勝於治療」,唯有在齲齒發生前就避免,才是維持牙齒結構完整及長期預後的根本之道。

受限材料性質、細菌隔離 需移除感染齲齒及全部牙髓神經

臺大醫院新竹分院牙科部紀智文醫師說明,當牙齒因為齲齒或是外力斷裂,常導致細菌感染牙髓組織,容易造成患者牙齒自發性疼痛,但受限於材料性質及細菌隔離的問題,通常必須移除感染的齲齒及全部的牙髓神經,以降低口腔內細菌感染的風險,但同時也影響了口腔內牙齒的結構與強度,進而影響整體牙齒長期的預後。

牙科顯微鏡 提升對牙髓組織診斷精確度

近年來,因牙科材料快速演進,如三氧礦化物(mineral trioxide aggregate)或生物陶瓷(bioceramic material)等具備良好生物相容性的材料,可保護牙髓組織活性及引導其生成修復型牙本質。透過牙科顯微鏡的使用,提升牙醫師對牙髓組織的診斷與齲齒範圍掌握的精確度,同時運用牙科隔離系統有效降低活髓治療過程中被二次感染的風險,讓活髓治療的成功機率大幅提升。

非深度齲齒都可接受活髓治療 術前評估很重要

紀智文醫師進一步表示,國際間的研究顯示,活髓治療成功機率有顯著的成效,但在臨床案例的術前評估及治療過程的專業判斷與技術考量,仍是一大關卡,並非所有的深度齲齒都可以接受相關活髓治療及必然成功,而是需要在術前有牙髓活性的診斷,評估齲齒延伸範圍及良好隔離效果的使用,術中需精準掌握牙髓發炎與齲齒侵犯的位置,方能達到精準的活髓治療。

60歲男肚子悶痛 竟是9年前腸癌轉移導致

癌症若能早期發現,臨床上大部分患者都能獲得有效控制,尤其大腸癌很容易轉移至肝癌,但若未確診就不能排除是肝癌的可能性。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血液腫瘤科陳筠方主任指出,癌症若轉移至肝癌,與肝臟本身的癌化治療方法不同,一旦確認肝腫瘤的癌細胞是來自大腸,醫師則會針對大腸癌擬定個別治療計畫。

肝臟穿刺切片檢查免開刀 確診為大腸癌轉移

臨床上,一名60歲男子,近來因肚子悶痛就醫檢查,經腹部超音波檢查發現,肝臟竟有好幾處黑影,進一步檢查確診為肝腫瘤,但因擔心開刀,經醫師評估與討論後,安排肝臟穿刺切片檢查,證實為大腸癌所轉移復發。陳筠方主任解釋,男子九年前曾罹患大腸癌第二期,當時手術後並未有不適症狀,因此未回診追蹤,直到近期出現腹痛,才發現肝臟冒出腫瘤,目前已積極接受標靶治療。

肝臟穿刺切片傷口小 隔天就能出院

檢查上,若無法藉由血液及影像檢查確診時,就會考慮安排肝臟穿刺切片進一步釐清病因。肝膽腸胃科賴馨吾醫師解釋,肝臟穿刺切片是採以組織穿刺針,利用超音波定位後,進入腹部取出一丁點肝臟組織來進行檢查,因傷口小,通常不會有特別不適感覺,且隔天就能出院。

確診癌患得積極治療 才能有助控制病情

肝臟穿刺切片能使患者不需開刀,就能讓醫師進一步了解病情診斷,並選擇合適的治療方式,是病患的一大選擇。陳筠方主任強調,癌患在確診後,仍得積極接受標準化療、標靶藥物等治療,才能幫助控制病情,尤其即使順利切除腫瘤,癌細胞也有可能會轉移至其他部位,因此後續仍得持續接受追蹤。

睡眠血壓高罹患心臟病風險增! OK繃監測器貼7天揪出無症狀隱疾

有的疾病,到了醫院症狀就好了、有的疾病,只有特定時間(如睡眠時)才會發生,另外也有疾病是自己一點感覺都沒有,但這些不容易檢查出來的疾病,有的會致命,有的會引發中風,有的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該如何抓出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呢?

睡眠血壓升高型 罹患心臟病風險最高

新光醫院心臟內科主任洪惠風解釋,正常人睡覺時,血壓會下降至少百分之十,讓心臟跟血管能獲得有效的休息,這種我們稱為「睡眠血壓下降型dipper」,不過有的人是晚上休息時的血壓不降,跟白天一樣,稱為「睡眠血壓未下降型non dipper」,而這些人日後得到心血管疾病的機會,就高了許多;此外,第三種狀況,是晚上睡覺時的血壓,不但沒有降,還比平常更高,「睡眠血壓升高型reverse dipper」,這些人的危險性就更高了。

睡眠呼吸中止 易引發多種隱匿性疾病

洪惠風主任表示,抓出睡眠呼吸中止症,睡眠血壓未下降型或是睡眠血壓升高型reverse dipper這種狀況時,醫師有的時候還會加上睡眠檢查,因為睡眠呼吸暫時中止症候群,也會增加夜間血壓飆高的可能性;值得一提的是,睡眠呼吸中止症這種疾病會引發許多異常,中風、心臟病、高血壓、腎臟病等,但常常都是隱匿的。

OK繃大小裝置 貼身7天揪出多種生理病灶

為此,醫院引進OK繃大小的「連續7天多功能生理監測器」,可找出許多隱藏疾病。這個貼在身上7天的裝置,可以記錄7天內發生的心律不整,可以找出睡眠時血壓沒有正常下降的患者,還可以抓到潛在的睡眠呼吸中止症。

新生兒皮膚黃別慌! 小兒科醫師解答黃疸常見問題

新生兒黃疸是台灣新生兒很常見的問題,若輕忽則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遺症,例如腦損傷、發展遲緩、智能障礙、痙攣甚至死亡,因此常會讓爸爸媽媽感到心慌。

膽紅素濃度過高 容易產生黃疸

為什麼有些寶寶眼睛和皮膚看起來黃黃的呢?柳營奇美醫院小兒科王信驊醫師表示,當血液中的膽紅素濃度過高時,就會造成眼睛黏膜和膚色變黃。新生兒紅血球較成人多,產生的膽紅素也較多,加上代謝的能力較不好,因此膽紅素易高於正常值,就容易發生黃疸。

多數為生理性黃疸 可分成哺乳性和母乳性

大部分寶寶的黃疸多屬於生理性黃疸,可分成哺乳性和母乳性黃疸。王信驊醫師說明,哺乳性黃疸約在出生後2至4天開始發生,與奶水攝取量不足及腸肝循環增加有關,而當奶水量足夠與餵食習慣建立後,會在出生後一週內緩解,不需要特別治療;母乳性黃疸則是因母乳的正常成份(如beta-glucuronidase)影響到膽紅素的代謝而導致,約有三分之一餵哺母乳的寶寶會有超過兩週的持續生理性黃疸,通常在出生後7天發生,6至14天達到高峰,並在1至3個月消退。

哺餵母乳對預防黃疸惡化很重要 是否中斷尚無定論 

如果有哺餵母乳,需要因為新生兒黃疸而停止嗎?王信驊醫師說,哺餵母乳的寶寶,出生後頭幾天的餵食與營養支持,對於預防黃疸的惡化是很重要的。而中斷母乳哺餵的治療方式,目前尚未有定論,有些研究建議當膽紅素數值介於14至20 mg/dL時,可中斷母乳哺餵以配方奶取代,若黃疸導因於母乳,則黃疸數值會以每天3 mg/dL快速下降,在中斷母乳哺餵24至48小時後,就可用配方奶與母乳搭配的方式進行餵食。

病理性黃疸 嚴重恐致神經傷害

另一種為病理性黃疸,需要做進一步檢查與積極治療,其可能原因為新生兒溶血性疾病、遺傳性溶血性疾病、感染等所引起,若未能及時注意,使得無法代謝的膽紅素藉由血液循環到頭部而進入中樞神經系統,造成神經傷害,就是所謂的膽紅素腦病變「核黃疸」。

黃疸會隨成長消除 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在治療上,會根據發生原因及程度來決定,方式包括照光療法,以及針對照光治療反應不佳或嚴重黃疸的寶寶,進行換血治療。王信驊醫師提醒,隨著孩子一天一天地長大,引起血中膽紅素含量增加的原因可能會逐漸消除,孩子的黃疸就會慢慢消退,但仍需要爸爸媽媽多留意,及早發現異常,及早接受治療。

神經內分泌腫瘤難發覺 若轉移存活率僅剩3年以下

神經內分泌腫瘤會散佈在全身各個器官,加上症狀並不明顯,導致臨床上超過一半患者就醫時,腫瘤呈現轉移現象,為讓民眾了解神經內分泌腫瘤的認識與警覺,三軍總醫院腫瘤科陳佳宏專科醫師、北市聯醫安寧療護科呂敏吉主任及三總蔡惠芳社工師共同合著《戰勝神經內分泌腫瘤:全方位的積極治療、緩和醫療及心理照護》一書,將多年臨床經驗以及治療過程集結成冊,可望也能建立民眾對癌症治療的全方位觀念。

小症狀別輕忽 恐是神經內分泌腫瘤徵兆

當身體出現低血糖、熱潮紅、反覆腹痛、咳嗽等症狀時,多半多會被認為是小問題,但其實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訊,埋下神經內分泌腫瘤的危險因子。陳佳宏醫師在書中提及,神經內分泌腫瘤並非罕見疾病,甚至盛行率比胃癌、胰臟癌都高,但若能早期診斷且治療,只要沒有遠端轉移,都有約10至20年的存活期,但若轉移,平均存活率卻降到3年以下。

醫療技術進步 神經內分泌腫瘤發生率攀升

面對現今醫療科技進步,透過分子與影像檢查,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發生率也逐漸攀升,包括肺部、腸胃道甚至皮膚等,都可能會發生神經內分泌腫瘤。陳佳宏醫師表示,因為自己母親罹患了神經內分泌腫瘤,讓自己開啟了研究與治療的契機,也所幸當時發現得早,藉由內視鏡手術切除後,穩定病情,後續僅需定期追蹤即可。

戰勝神經內分泌腫瘤 教民眾如何對抗癌症

神經內分泌腫瘤目前仍缺乏完整的資訊,對於許多民眾而言甚至有些誤解,因此陳佳宏醫師與呂敏吉主任、蔡惠芳社工師攜手合作,不僅因應不同分期的神經內分泌腫瘤提供相對應的治療方式,也藉此推廣緩和治療以及心理照顧的概念,由淺入深,匯聚多年臨床精華的治療守則分享給民眾,也可望能協助病友對抗癌症。

研究證實 老年人也能練得跟年輕人一樣健康

雖然近年來,醫界一直在提倡中高齡族群重訓的好處,但還是有許多人對於重量訓練感到害怕,除了認為會受傷之外,還有一大部分的人認為自己年紀太大,不需要追求年輕人的體魄。事實上,台灣已有許多50、60歲的叔伯阿姨投入健身的領域,越練越健康,美國也有研究證實,老年人也可以練得跟年輕人一樣健康!

訓練方式一致 年輕人與老年人一起受測

美國科羅拉多州大學找了18位受測者,10位18-35歲,8位50-70歲。在為期八週的訓練中,分為兩個階段:前四週低強度,每次運動45-60分鐘,一週運動3-4天;後四週較高強度,每次運動60-75分鐘,一週5天。受測前後受測者們都需要測試心肺功能、肌力、身體組成、柔軟度。

訓練依照ACE-IFT模型做功能性、阻力及心肺訓練,也就是美國運動協會(American Council of Excercise) 所提出的動作訓練模式,包含以下四個訓練階段:穩定度訓練及活動度訓練、動作訓練、負重訓練、運動表現訓練。

測驗結果出爐 雙方皆有顯著進步

其中,心肺訓練分為較低與較高強度兩種,一般會請受測者一邊說話一邊測試,ACE-CPT健身教練謝季宏說明,較低強度的心肺運動在進行時還能講話,但不能延續,需要在句子中間換氣;較高強度的則是喘到無法正常說話,一兩個字就得不斷換氣。兩個月後,雙方在各項測試上皆有顯著進步。

60歲無縛雞之力 訓練三個月可扛40公斤

謝季宏教練分享,健康的長輩和年輕人的身體沒有訓練上的差異,只要願意投入訓練,50-70歲的長輩,也能練得跟年輕人一樣健康又強壯。他自己所帶領的60歲劉大哥,訓練三個月,從5公斤啞鈴都抱不動,到現在可以背著40公斤槓鈴深蹲,劉大哥自己也說,精神跟體力都明顯變好。也如同現今許多國內比賽,長青組的選手們甚至表現都比現在坐在銀幕前的你還出色,謝季宏教練呼籲,無論男女老少,為了健康的體魄都快點來運動吧!

失智初期無惡化易誤判? 神經科醫師解答

失智症是一種認知退化的疾病,在眾多的失智症患者中,阿茲海默症和巴金森氏症的病患人數最多,帶給家庭與社會上的壓力也最大。為紓解照護者的壓力,臺中市政府衛生局與RBI瑞金抗齡照護研究教育基金會舉辦「過暮不忘照護紓壓講座」,臺中市政府衛生局心理健康科黃敏慧科長表示,很多事理解就不會恐懼,心理健康科網站有量表可以協助檢測,以瞭解認知功能及心理情緒的健康狀況,有需要可以撥打1925安心專線。

出現疑似失智症狀 應盡快就醫治療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神經科陳安芝醫師指出,當家人有經歷過的事情全忘掉、慢慢不能依照口頭或文字的指示進行反應、不會使用筆記或其他方法協助記憶、對事情的判斷力降低、不知道或否認自己有健忘等情形出現,就可能有失智的跡象,應到醫院診斷,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以延緩疾病持續惡化。

當被診斷是初期失智時,若過了1-2年狀況都持續,是否有可能是誤診?陳安芝醫師回覆,若是確診是典型的阿茲海默症,腦部功能就會一直惡化,但是長輩有時可能因身體出現一些狀況,出現暫時功能失調,醫師依當時臨床症狀,會診斷為失智症初期,但是,如果症狀1-2年沒有惡化,就可以排除是失智症,然而若是診斷為失智症中期,患者的症狀會持續惡化,比較不會誤判。

照護者壓力主要來自4地方 紓解壓力從轉念開始

失智症照護是漫長的歷程,台中科大美容科黃宜純教授的媽媽也是一位失智症患者,13年的照護經驗,她了解照護者的壓力可能來自於其他家人關心卻不用心的詢問、實際照護壓力、長期時間壓力、求好和求強的無形壓力,因此照顧者一定要學習用好心情面對,先把自己照護好,才能有餘力去照護家人。

對此,黃宜純教授建議,照護者遇到壓力時,可以問自己可不可以解決?可不可以面對?或用第三者的心情看待,從解讀、分解壓力源,找到解決方法,或是在自我對話的過程中,用不同的視角去面對,學習與壓力共處。

營養均衡有助延緩腦部功能退化 水量攝取及體重莫輕忽

飲食均衡為失智症照護最具挑戰性的一環,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陳盈汝營養師分享,營養均衡有助延緩腦部功能退化,但失智症者在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飲食問題,包括攝取的食物種類減少,導致維生素B缺乏、可能有吃過卻忘記、飲食喜好逐漸改變或拒食或過食等現象,所以照護者準備飲食除了要注重營養均衡和多樣性之外,務必監測被照護者的水量攝取及體重,根據歐洲靜脈暨腸道營養醫學會對老年人之飲水建議,女性為1.6公升/日,男性為2公升/日,有腎臟或心臟疾病者則需另外評估飲水量。

心肌梗塞到院前心跳停止 緊急2招從鬼門關被救回

52歲江姓警察,熱愛馬拉松,平時都有練跑的習慣,在一次備賽練習後,回到家突感胸悶,出現心肌梗塞的症狀,他當場倒地,失去呼吸心跳,女兒見狀立即CPR壓胸,並打119求救送醫,情況一度相當危急,所幸經萬芳醫院跨團隊聯手搶救,目前已健康出院,沒有留下腦傷。

突發心肌梗塞 CPR壓胸+EMT接手及時搶救

萬芳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李紹榕指出,病人當時情況相當危急,屬於OCHA(到院前心跳停止)狀況,幸好在病人倒地的第一時間,女兒立即進行CPR壓胸,加上EMT接手急救,才能由醫師接續治療。

李紹榕醫師表示,病人在送到萬芳醫院後,由急診接力搶救,再由他緊急為病人裝置葉克膜,待病況穩定後,安排心導管攝影,發現病人的冠狀動脈嚴重鈣化,其中左主幹已有75%狹窄;右邊冠狀動脈近段也是75%左右的狹窄,而造成此次病情凶險的兇手,就是左主幹狹窄,導致2條血管阻塞,嚴重影響2/3的心臟功能。

裝置葉克膜同步做手術 融合式冠狀動脈繞道微創手術救命

李紹榕醫師進一步解釋,雖然裝置葉克膜後,病人的冠狀動脈血管已重新流通,達TIMI3程度(TIMI為評估冠狀動脈血流通暢程度的計分系統,TIMI3屬完全暢通),但冠狀動脈鈣化的情況仍存在。

因此,心臟科團隊討論後決定用「融合式冠狀動脈治療方式」,待病人心臟傷害稍微恢復後,立即進行「融合式冠狀動脈繞道微創手術」,也就是取病人左手的動脈做為心臟的2條血管使用,另再由心臟內科團隊以心導管手術,完成病人左主幹到左迴旋支的支架置放。

夏天血管擴張心臟負擔大 流汗、缺血易造成心肌梗塞

李紹榕醫師提醒,夏天天氣炎熱,容易使得人體血管擴張造成心臟負擔變大,而流汗、缺水之下,血液將變得濃稠,也容易導致冠狀動脈堵塞,造成心肌梗塞,建議民眾定期進行健康檢查,也可用高階健檢用電腦斷層做冠狀動脈阻塞的篩檢,尤其是重度運動的愛好者,以免發生憾事!

Subcategories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