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健康資訊庫

被愛貓咬一口別覺得沒關係! 傷口出現這些狀況恐染蜂窩性組織炎

一名中年婦女,日前被寵物貓咬傷小腿肚,造成皮膚傷口,起初不以為意,但過幾日發現傷口周圍出現紅、腫、熱、痛等情形,並逐漸蔓延至整個小腿,且越來越嚴重。由家人陪同到感染科求診,經診斷為蜂窩性組織炎,遂給予抗生素治療,並安排電腦斷層檢查,發現有膿瘍產生,緊急照會外科協助開刀清創處理。

發紅、腫脹、發熱、疼痛等症狀 是典型蜂窩性組織炎表現

臺大醫院新竹分院感染科邊建榮醫師表示,一般常見的皮膚感染如「蜂窩性組織炎」,是細菌侵入真皮及皮下組織,較常侵犯的部位為下肢及臉部。最初的症狀通常先以感染部位發紅表現,再漸漸開始腫脹、發熱、疼痛,形成界線不明顯的皮膚病灶。

蜂窩性組織炎危險因子多 嚴重恐致死亡

邊建榮醫師指出,導致蜂窩性組織炎的危險因子包括:外傷傷口、手術術後、下肢循環不良、肥胖、香港腳或其他黴菌感染、免疫缺損病人、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肝硬化、癌症等;而動物咬傷可能感染多種混合的病源菌,包括:巴斯德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鏈球菌等。

此外,部分病人會伴隨發燒、畏寒等症狀;若細菌穿過皮膚表層,深入皮膚深層的軟組織及筋膜,並沿著筋膜及皮下脂肪層間隙向周圍快速擴展,就會進展成「壞死性筋膜炎」,有皮膚變紫、出現出血性水泡,短時間內有可能發展成敗血性休克,甚至死亡。

治療以抗生素為主 傷口化膿需手術清創

然而,蜂窩性組織炎的治療以抗生素為主,若病況變嚴重、紅腫擴大或疼痛增加,可安排影像檢查確認筋膜骨頭是否受到感染;若傷口出現化膿、壞死,則需由外科手術介入進行清創等治療。

邊建榮醫師呼籲,若不幸被動物咬傷,千萬別輕忽,傷口要小心照顧,並且徹底消毒,若出現傷口周圍紅、腫、熱、痛情形,建議立即前往醫院就醫治療。

睡不飽會引起心理健康問題? 身心科醫師解析原因

你的孩子是否常睡不好或睡不飽呢?小心可能引起心理健康問題!根據今年6月發表於《兒童心理學與精神病學期刊》的研究指出,青少年的睡眠與心理健康呈現顯著相關,尤其若為睡眠不佳的青少年,日後較容易引起心理健康的問題;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指出,開學已進入第三週,若孩子仍早上起不來導致上學遲到、上課沒精神,甚至對

原來感興趣的事物失去興趣,建議家長可尋求專業協助。

憂鬱症患者睡眠時間少 平日不到7小時

根據美國《國家睡眠基金會》建議,年齡在14 至17 歲之間的青少年睡眠時間大約需要8 至10 個小時,但由英國雷丁大學、倫敦大學金匠學院和澳洲弗林德斯大學學者合作,以4,790 名青少年為對象進行研究發現,青少年平日晚上約有八小時的睡眠、假日約九個半小時,若患有憂鬱症患者平日睡眠時間則不到七個半小時,假日則剛好九小時。

青少年睡眠狀況 可成為臨床憂鬱症指標

研究也發現,若有憂鬱、焦慮傾向的年輕人在青少年時期大部分都處於睡眠狀況不佳狀態。宇寧身心診所院長吳佑佑解釋,是否是因睡不好誘發症狀,或因症狀導致睡眠品質差,兩者因果關係仍無法證實,但睡眠狀況仍可以成為憂鬱或焦慮症診斷的指標之一,若父母發現孩子有睡眠問題,可以先了解是否有外在與內在因素所導致,再給予適當協助。

改善孩子睡眠品質 從建立良好睡眠習慣做起

透過研究也證實,青春期的睡眠不足,嚴重時就得加以治療,否則可能埋下未來心理健康狀況的危險因子。葉雅馨主任呼籲,家長除了幫孩子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也可檢視干擾孩子睡眠的可能問題,像降低家人間談話討論的音量、注意孩子睡前飲食與情緒狀態等,都有助於改善孩子睡眠品質。

兒童磨牙該治療嗎? 這幾種狀況才需要治療

兒童磨牙需要治療嗎?中醫師蕭喻方指出,磨牙在兒童階段是相對良性的,不需要太擔心。

如果是成人發現有顳顎關節痠痛、牙齒敏感,牙齒磨損等徵兆,伴隨其它焦慮行為,可能就要懷疑有磨牙的問題。蕭喻方建議,有磨牙困擾可以先試著移除壓力來源,並戒除咖啡因、煙酒刺激,打造良好的睡眠環境,若出現任何異常請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成人磨牙可治療改善 兒童磨牙不過度擔心

蕭喻方指出,成人磨牙原因大多跟壓力情緒有關,通常發生於長期有焦慮緊張問題的人身上、另外也有部分患者是因為先天顳顎關節骨頭不對稱、牙齒咬合不正等問題造成的。輕微關節不對稱可以通過復健運動、針灸、及藥方緩解症狀。若是咬合不正可經由牙醫評估,進行齒顎矯正治療,嚴重影響到關節關節活動度者則可能需要經由正顎手術治療。

至於兒童磨牙則不必過度擔心,磨牙在兒童階段是屬於相對良性的症狀,發生比例大約三成,從小朋友長牙開始,磨牙的比例雖然會隨著年齡增加,但青春期達到巔峰之後會慢慢下降。蕭喻方提到,兒童磨牙可能會因為白天的刺激引起,比如說玩得太興奮、學校發生特別的事或是壓力,以及睡前太多聲光刺激等。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半夜磨牙,可以輕巧地幫孩子翻個身並安撫,調整睡姿,注意睡眠環境是否有干擾,再來也要注意孩子是不是有其他身體不適而導致睡眠不安 。

咬合板助顳顎關節放鬆 保護牙齒減少磨損  

至於磨牙會衍伸的問題,包含牙齒法瑯質磨損,引起牙齒敏感及蛀牙的問題,也可能引起顳顎關節症候群,輕者可能引起兩頰肌肉緊繃、發炎痠痛、張口閉口顳顎關節活動不利發出聲響等,進一步可能會讓顳肌緊繃發炎引起太陽穴的頭痛、甚至耳痛、耳鳴,嚴重者引起肩頸酸痛、上背痛等,而這些不適可能又會影響睡眠品質,最終陷入磨牙的惡性循環裡。

如有上述症狀,使用咬合板有幫助嗎?蕭喻方指出,使用咬合板可以幫助患者在睡眠中顳顎關節保持放鬆的狀態,並可保護牙齒減少咬合磨損。但可能治標不治本,如果狀況嚴重還是要從根本減少造成磨牙的原因。

懷疑有磨牙症狀別怕 從調整生活習慣開始 

蕭喻方提到,臨床上比較少患者直接因為磨牙來求診,大多是因磨牙造成的後續症狀而來,包括睡眠品質不佳、肌肉痠痛、或是臉型不對稱等等,問診後才發現有磨牙的情況。如果民眾發現自己有顳顎關節痠痛、開合不利、牙齒敏感、或是牙科檢查有異常磨損等徵兆,可能要懷疑是否有磨牙的情況。

如果有磨牙困擾,蕭喻方建議,先試著調整生活習慣,不要過度勞累和熬夜,一定要先減少咖啡因、煙酒攝取,以免影響睡眠,還有移除壓力來源、打造良好的睡眠環境。若有任何異常請尋求專業醫師的調理。

 

無痛腸胃鏡檢查適用誰? 7狀況不建議施打麻醉

大腸癌已連續12年高居國人十大癌症之首!現代人三餐外食應酬多,擔心腸胃鬧脾氣,定期安排腸胃鏡檢查揪出病灶,內視鏡檢查是最直接的工具。然而,腸胃鏡檢查具有侵入性,讓不少人相當恐懼,根據國泰健檢2019年度資料顯示,每年有將近2萬民眾願意做無痛腸胃鏡檢查,利用NBI窄頻影像內視鏡系統,使用二氧化氮(CO2)充氣系統,進行腸胃道檢查,檢查過程由腸胃專科醫師操作、麻醉專科醫師全程監控,透過舒眠麻醉,在類似睡眠狀態下完成檢查。

無痛腸胃鏡檢查 麻醉科醫師全程照護

國泰健檢麻醉科醫師葉珮安表示,所謂無痛腸胃鏡檢查,就是在檢查過程中,由靜脈注射全身麻醉的藥物,通常屬於短效,使受檢者處於中重度鎮靜,同時不能影響到自主呼吸狀況,類似睡眠的狀態,受檢者在檢查過程中不會感到疼痛、焦慮、躁動不安等狀況,而引發高血壓、心臟病發等問題,腸胃科醫師也不會受到情緒反應、肢體反抗等干擾,可以專心進行詳細的檢查。

內視鏡檢查除了有腸胃科醫師執行檢查,麻醉專科醫師的角色也很重要,受檢者在舒眠麻醉下,麻醉科醫師必須確保受檢者呼吸道安全,執行麻醉並全程照護,全程監控、調整藥量、觀察心跳、血壓及血氧濃度,通常這種全身麻醉,是不需動用肌肉鬆弛劑,也不會使用到氣管內管及呼吸器這些輔助設備;檢查結束約5-10分鐘後,受檢者很快就能恢復意識,而且很少有麻醉後噁心嘔吐,暈眩頭痛,肌肉酸痛等後遺症。

無痛胃腸內視鏡檢查 5大情況特別適用

葉珮安提到,這種無痛的胃腸內視鏡檢查,特別適用在腹部動過手術、骨盆腔發炎病史、婦科子宮內膜異位沾黏、體型較胖或過瘦的受檢者,因腸道沾黏或較為彎曲等因素,進行大腸鏡檢查的疼痛程度及時間都會增加,甚至有可能因為過度疼痛而放棄檢查,這時候就可以考慮以麻醉無痛的方式進行。

在安排檢查之前,會確認受檢者的過去病史,包括有無高血壓,糖尿病,心肺疾病,冠狀動脈疾患,中風,藥物過敏,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腹部手術等相關病史,並安排十二導程心電圖,胸部X光,交由麻醉醫師進行術前評估。

舒眠麻醉術前評估需據實以報  7狀況不建議施打麻醉

在麻醉醫師親自執行,全程照護的狀況下施行無痛胃腸內視鏡,其實安全性相當高,但是仍有部分需醫師評估或不建議施打麻醉者:

1、嚴重的氣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

2、最近半年內曾發生胸痛、胸悶、不穩定心絞痛、心肌梗塞病史

3、睡眠呼吸中止症候群患者

4、過度肥胖, BMI大於35以上

5、末期腎衰竭,洗腎病患

6、嚴重的呼吸道感染,肺炎等症狀

7、懷孕期間,儘量避免接觸麻醉藥物

葉珮安提醒,如有遇到上述狀況,務必要詳實告知麻醉專科醫師,進行風險評估和專業分析,才能針對個人的特殊狀況,幫助選擇最安全恰當的檢查方式。最重要的是,如有家族病史、腸道瘜肉的體質、抽菸喝酒嚼食檳榔的習慣者,都應該定期進行胃腸內視鏡的詳細檢查,甚至有不明原因體重減輕,腹痛腹脹食量銳減,排便出血等情況,更要積極就醫,千萬不要因為害怕,而逃避檢查延誤診治。

(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常腹瀉別以為只是腸躁症! 出現5大症狀小心是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屬於慢性且反覆性腸道發炎疾病,多好發於約20歲年輕人50至60歲中年人,目前致病原因不明,但恐與遺傳、免疫系統失調、腸道共生菌失衡或飲食等因素有關,包括前日本首相安倍晉、美國第35任總統約翰甘迺迪等許多名人也飽受次病困擾,因此又有「總統病」之稱。

天天腹瀉以為腸躁症 竟是罹患「總統病」 

1名徐女士,近來每天平均腹瀉20次,起初以為是腸躁症所致,但就醫檢查時,自認不覺得有生活壓力,經大腸鏡檢查發後,發現左側直腸輕度發炎,病理報告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肝膽胃腸科主治醫師張家熙表示,因潰瘍性結腸炎為罕見重大疾病,不僅無法治癒,未來癌變機率高,因此患者確診當下一度無法釋懷,直到經詳細衛教並配合治療後,目前已學習著與疾病共處。

症狀與腸躁症相似 檢查得多樣檢驗以利確診

張家熙醫師說明,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會出現持續腹瀉、嚴重腹痛、解血便等症狀,且伴隨體重減輕、發燒等,甚至增加罹患大腸癌機率等併發症狀,因症狀類似腸躁症,又與情緒與壓力有關;檢查上得藉由綜合病史、臨床表現、抽血和糞便檢驗等檢查才能確診;治療上,若為輕度患者,則採抗發炎藥物治療,重度患者則建議使用針劑類固醇合併抗發炎藥物或免疫調節劑。

症狀改善不可擅自停藥 仍需長期追蹤

若症狀仍未改善,這時就得透過生物製劑治療,以協助修復腸黏膜,降低未來癌化的風險。張家熙醫師強調,患者即使症狀改善時也不可擅自停藥,仍得長期追蹤,重要是平時應從改善生活習慣做起,包過避免過於刺激、油膩或引起脹氣的食物,且多補充鐵質、葉酸,且攝取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幫助腸黏膜修復,才能降低併發症誘發機率。

懷雙胞胎14週前要超音波檢查! 當心寶寶共用胎盤引併發症

一名27歲呂小姐,原就有一個3歲女兒,去年懷了雙胞胎,在13週時卻發現胎兒異常,因此轉至醫院就診,經檢查後,醫師研判其中一個胎兒為無心怪胎,若不處理恐危及另一個健康胎兒;因此在17週時,在醫師的建議下採射頻燒灼進行胎內治療,順利終止無心怪胎的血流,呂小姐也於38週順利生下健康男寶寶。

同卵雙胞胎一胎生長遲緩 採射頻燒灼減胎保住健康寶寶

另名今年初懷第三胎的黃小姐,產檢時發現懷了同卵雙胞胎,但16週產檢發現其中一個胎兒有生長遲緩合併水腫,因此轉至醫院檢查,與醫師討論後決定於22週進行射頻燒灼減胎,另一胎則因28週突然破水,剖腹產下1280公克男嬰,所幸寶寶在保溫箱住了兩個半月後健康出院。

單絨毛膜雙胞胎別輕忽 較易有孕期併發症

雙胞胎分為同卵雙胞胎和異卵雙胞胎,其中若胎兒各自有自己的胎盤時,稱作雙絨毛膜雙胞胎,但若共用一個胎盤,又稱為單絨毛膜雙胞胎。台北長庚醫院婦產科系主任洪泰和醫師解釋,單絨毛膜雙胞胎發生率約千分之三,較容易出現像包括雙胞胎輸血症候群、選擇性胎兒生長遲緩和無心怪胎等孕期併發症,其中若為選擇性胎兒生長遲緩和無心怪胎,因考量與健康胎兒共用胎盤且有血管相通,因此得及早介入進行醫療處置,否則嚴重恐使胎死腹中。

射頻燒灼術手術時間短 有效提高胎兒存活率

目前國際上使用胎兒內視鏡雙極電燒和射頻燒灼術等兩種減胎方式,相較於傳統兒內視鏡雙極電燒,台北長庚醫院將目前被廣泛應用於小型肝腫瘤的射頻燒灼術,用於治療單絨毛膜雙胞胎,藉由超音波指引,以射頻燒灼組斷異常胎兒的血流供給,達到減胎目的,以提高其存活率與生長發育,是目前國際治療趨勢。

懷雙胞胎別大意 懷孕14週前進行超音波檢查

若孕婦發現懷了雙胞胎時,應在懷孕14週以前進行超音波檢查,確認胎盤數目。台北長庚產科蕭勝文主任指出,今年共收治5位懷有單絨毛膜雙胞胎的產婦,皆應用「射頻燒灼術」終止異常胎兒的血流,成功減胎,因此若確診為單一絨毛膜雙胞胎時,千萬別恐慌,應積極配合婦產科醫師檢查。

骨鬆是老年無形殺手 適當時機篩檢是關鍵

在台灣骨質疏鬆症的盛行率,國民健康署曾經調查發現50歲以上的男性約佔四分之一,女性則有三分之一。尤其隨著人口老化,骨質疏鬆症也越來越普遍;中華民國骨質疏鬆學會常務理事、成大家醫科主治醫師吳至行表示,骨鬆往往沒有症狀,呼籲停經後女性、老年人、特殊疾病以及有家族骨折病史等皆屬於高危險族群應及時檢查,而即將面臨停經女性、50歲以上男性也可適時檢查骨密度。

第一問:造成骨鬆原因?

吳至行醫師指出,年輕人也可能有骨鬆問題,但骨鬆仍屬於老化疾病,最主要就是骨密度不夠以及骨品質不好等兩者因素所導致。

當發現容易骨折時,代表骨骼強度不夠,骨骼強度主要是由骨密度與骨品質組成。有如房子遇到地震時,有些房子因偷工減料倒塌,就相當於骨密度不好,若因房子樑柱不足以支撐整體結構,也容易倒塌,則代表骨品質較差。尤其每個人過了20多歲的骨量最高點(尖峰骨量)後,平均每年骨量會開始下降0.5到1%,一旦下降到尖峰骨量的70%以下時,就代表有骨鬆骨折高危險。

第二問:骨鬆的主要症狀?

骨鬆如三高一樣,初期症狀不明顯,即使骨密度改變也不會有任何感覺;吳至行醫師解釋,骨鬆最常見症狀就是沒有症狀,除非身高突然變矮或出現駝背,甚至骨折等情況,較容易確診為骨鬆,雖然骨鬆較不易發現,但包括停經後女性、老年人、特殊疾病以及有家族骨折病史等皆屬於高危險族群,則得特別注意,必要時,應在適當時機及時接受篩檢。

第三問:何時才是骨鬆篩檢適當時機?

根據統計,當骨密度T值與年輕人尖峰骨量的差距到2.5個標準差以下,也就是T值低於-2.5,代表已經骨質疏鬆症;因此除了上述的高風險病友,任何想要避免骨鬆找上門的停經前女性、50歲以上男性,都可適時接受骨密度篩檢,了解自身狀況。吳至行醫師舉例,以一位50歲停經女性來說,若檢查出來為骨密度正常,可約15年後再做一次檢查,若骨密度不足,建議5-10年後做檢查,但若確診為骨鬆者,則應遵循臨床醫師指示安排進一步檢查及治療。

第四問:骨鬆有哪些檢測方式?

在骨鬆檢查上,大多採以骨密度檢查,但其實這只是其中一種作法;吳至行醫師解釋,主要因目前除了骨密度檢查,還未有一個更沒有傷害性且較容易的檢查方式,因此多數透過骨密度檢查了解是否有骨鬆問題。不過若想在家先知道自己是否有骨鬆骨折風險,依據台灣提供的流行病學統計數據與世界衛生組織(WHO)共同打造一套骨折風險評估計算公式(fracture risk assessment tool, 簡稱為FRAX),只要輸入年齡、家族史等12個危險因子,就能預測十年內全身骨折風險。

圖片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學會常務理事、成大家醫科主治醫師吳至行

第五問:FRAX骨折風險評估該如何分析?

吳至行醫師說明,經由骨折風險公式評估,若十年全身骨折機率超過20%,就代表有高骨鬆骨折危險,若髖骨骨折機率超過3%,就更須特別注意,主要因髖骨骨折,後續引發的併發症風險高,嚴重時恐致命,因此建議只要40歲以上的民眾就可多利用這套公式,先了解自己是否有骨鬆的風險,必要時,也應進一步諮詢專業醫師。

第六問:除了高危險族群得注意骨鬆問題,竟還有極高危險族群?

吳至行醫師強調,包括第一、近一年內曾發生骨折;第二、在接受骨折治療過程又不慎發生骨折;第三、已發生多次骨折等皆屬於極高骨折風險者等,均應積極與專業骨鬆醫師做討論評估,否則再骨折率以及第一年死亡率比起一般骨鬆者更高出許多。

不過醫師強調,病友們不需過於擔心,目前許多醫院都擁有很好的骨折聯合照護團隊(FLS),也可藉由藥物或手術治療,最重要是積極面對,不要讓自己的健康因疏忽而產生遺憾,儘早接受骨密度篩檢,及早預防骨鬆骨折。

「容易嗆到」是吞嚥障礙徵兆! 嚴重恐致吸入性肺炎影響性命

一名70歲阿嬤患有帕金森氏症,近半年來在吃東西的時候常常嗆到,由家人陪同就醫,經內視鏡檢查,發現喉咽肌力不足,造成吞嚥障礙;原本已排定由語言治療師進行治療,但仍來不及,在某日晚餐後,阿嬤因嗆傷造成吸入性肺炎緊急送至急診搶救。

易嗆到別不以為意 嚴重恐危及生命安全

萬芳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洪士涵表示,常見的吞嚥障礙,往往開始於「容易嗆到」這樣不起眼的小事,也因此許多年長者不以為意,錯失及早復健與練習的時機。

洪士涵主任進一步解釋,吞嚥障礙大致分成兩大類,一是吞下去的過程中,保護不足嗆到;另外則是所謂吞不乾淨,食物殘餘在咽喉造成的問題。這些障礙產生之後,輕者嗆到造成生活不便,進食速度變很慢;嚴重者,甚至會出現營養不良或是吸入性肺炎等危及生命的狀況。

治療吞嚥障礙 訓練咽喉肌力與改變食物性質

吞嚥障礙的治療,洪士涵主任指出,以語言治療師「訓練咽喉肌力」以及「改變食物性質」為主,由於吞嚥困難時吃東西容易嗆到,而造成飲食量不足,衍生營養不良問題,因此治療師會訓練病人的喉肌力,增加吞嚥的力量;越早訓練,吃的東西越多,營養也越足夠,也越有力氣順利吞下食物。

另外,也會改變食物軟硬度及濃稠度,讓病人方便飲食,減少嗆咳或吸入的機會。

進食易嗆到、喉嚨卡 提高警覺就醫盡早治療

根據國建署統計,台灣65歲以上長者約有12.8%有吞嚥困難,除了單純因年齡增加而引起的退化外,也有許多臨床狀況會導致吞嚥困難,例如中風後、帕金森氏症、失智症等,實在不可不慎!洪士涵主任也呼籲,年長者在進食時若出現嗆咳、喉嚨卡卡等症狀,都應盡早就醫治療,將有效幫助長輩們快樂進食,吃原本年輕時吃的東西。

Subcategories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