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健康資訊庫

2歲童開放性動脈導管 4大症狀最容易被察覺

一名2歲多周小妹妹,出生後就被發現有開放性動脈導管,經兩年持續追蹤,雖無立即危險,但仍有導致持續肺動脈高血壓及心臟衰竭的風險,因此在醫師建議下採以兒童心導管術介入治療,經新北市立土城醫院先天性心臟病心導管介入醫療團隊執行,約一小時內順利完成動脈導管封堵治療,術後患者恢復良好。

兒童先天性心臟病初期症狀不明顯 出現這些症狀快就醫

兒童先天性心臟病初期症狀不明顯,因此若孩童出現心跳快、呼吸喘費力、餵食困難易疲倦、易盜汗等症狀時,甚至兒科醫師聽診發現有心雜音時,就應盡快接受進一步確診。土城醫院兒童心臟內科莊奇錫醫師指出,治療上,目前採以兒童心導管術介入治療為主要方法之一,包括房中膈缺損、心室中膈缺損、開放性動脈導管、肺動脈狹窄等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也都能藉由此治療方式達到治療目的。

胎兒呼吸急促且活動力差 恐是開放性動脈導管惹禍

開放性動脈導管是兒童常見的先天性心臟病,發生率約1/2000,佔所有兒童先天性心臟病的5至10%。林口長庚醫院兒童心臟內科鍾宏濤主任暨土城醫院主治醫師表示,動脈導管是一條胎兒期介於降主動脈和肺動脈間的血管,若出生2至4週後仍未關閉,也就是開放性動脈導管,胎兒會出現呼吸急促、餵食困難、活動力不佳等症狀,嚴重甚至持續肺動脈高血壓及心臟衰竭。

兒童心導管術介入治療 傷口小術後恢復快

兒童心導管術介入治療則是藉由心導管機,在X光透視下,利用導管來治療異常的心臟結構,比起傳統外科開心手術,不僅傷口小,也不需插管及全身麻醉,相對併發症少,術後恢復快。土城醫院兒童內科部陳力振主任強調,若孩童有心臟疾患,除了積極接受診斷、門診追蹤,也可藉由心導管術介入治療,還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

竹內結子疑產後憂鬱輕生 心理師:各種關心指導棋成壓力

日本女星竹內結子日前疑似因產後憂鬱症輕生過世,讓粉絲不解「孩子不是才剛出生嗎?」、「不是拍照還好好的嗎?」、「怎麼會捨得孩子呢?」殊不知這些不正確的認知正是壓力來源。台灣醫療健康諮商心理學會副理事長候南隆說,產後憂鬱症的影響關鍵是壓力,尤其來自親朋好友的關心、建議,都會變成壓力來源,若家屬沒有及時分攤壓力,媽媽就會漸漸陷在情緒中,嚴重就成為憂鬱症。

面臨人生劇變 無法紓壓、無人理解成憂鬱症

產後憂鬱症的比例並不低,約10-15%。產後憂鬱症跟憂鬱症一樣,只是發生的時機在生產之後才有此稱呼,而且廣泛地說,從懷孕起就會有憂鬱表現,如情緒低落、想哭、失眠、脾氣暴躁等,侯南隆心理諮商師說,都是因為人生中有巨大的改變,無法掌握未來,如果因應壓力的能力不足,無法紓解壓力,加上親友無法理解,其他支持系統不足,都容易演變成憂鬱症。

罪惡感、沒胃口、無力感 可能是產後憂鬱症

根據不同國外研究,產後容易出現3-7天短暫的情緒低落,至少三成的產婦會有;產後憂鬱症則需要經過醫師診斷,除了前述症狀之外,若出現罪惡感、沒胃口,原本有興趣的事情都提不起勁,覺得人生沒有希望,充滿無力感,就有可能是產後憂鬱症,此時看到寶寶只會更加沮喪、情緒差,甚至有可能出現自殘的念頭。當然賀爾蒙起伏是其中一個因素,但此時神隊友、豬隊友就成為關鍵!

親友關心成壓力 動口不如動手支援

親人、朋友、前輩在生產這個人生重要時刻,給予美其名的關心,事實上是規範,都會是壓力,家屬應該提供實質的援手,除了口頭關心之外,也要分攤照顧責任,讓媽媽適時休息,即使只是當個好聽眾,都能讓媽媽得到支持感,不會繼續往情緒漩渦中下沉。侯南隆心理諮商師提到,很多時候親友並非故意,但是對於不同的生活習慣、隔代文化差異、無相關知識,都會造成不夠友善的態度。

最常出現的現象,便是「帶小孩是媽媽的責任」,這種為母則強的枷鎖,往往讓媽媽透不過氣,如果寶寶晚上哭鬧,起床哄睡的多半不是隔天得上班的爸爸;或是「我們以前還不是這樣,哪有這麼脆弱!」,照護新生兒仍未上手,又面臨情緒重擊,找不到出口就會非常挫敗。當然也有無法放手的媽媽,自我要求太高,認為家人無法符合她照顧的標準,此時可以找專業人士交流討論,對於過於執著的媽媽也可以找心理諮商師介入開導。

產後憂鬱不被重視 雙重心理負擔後期更危險

現今社會與以往不同,教養模式也不同,職業婦女們常蠟燭兩頭燒,職場與家庭的雙重心理負擔,都可能造成憂鬱,侯南隆心理諮商師提醒,這並非看開一點就能處理的問題,且國人容易忽略產後情緒問題,認為是賀爾蒙起伏造成、年輕人抗壓性差,反而到後期更加危險。萬一更嚴重成為產後精神疾病,還可能會出現幻覺、妄想,如認為寶寶不是自己的,進而傷害自己或他人,此時就需要住院治療。

適時尋求外界協助 幫情緒找出口避免憾事

當媽媽們情緒不穩時,請找親友吐訴,張老師也是很好的選擇,侯南隆心理諮商師說,若情緒不穩到影響生活時,也可以至社區中的心理諮商所、各縣市的心理健康中心諮詢,確診後才需要到身心科就醫。國外研究顯示,面對人生巨變,有時候爸爸也會有產後憂鬱現象,她呼籲婦產科其實可以加入心理諮商服務,讓新手爸媽心靈有寄託,避免憾事發生。

健康醫療網提醒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你我都是自殺防治守門人。

安心專線:0800-788-995(0800-請幫幫-救救我)

張老師專線:1980

生命線專線:1995

流感季來了! 口罩可防「流感、肺炎」 但「罩」不住「皮蛇」

「流感、肺炎、皮蛇」流行季將來臨!醫師建議民眾於10-12月接種流感疫苗,不過號稱年底成人三疾病的「流感、肺炎、皮蛇」也即將報到,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感染科主任黃玉成主任說,全民戴口罩之下,他相信今年流感和肺炎秋冬季不一定會流行,但是「皮蛇」只要人的免疫降低就可能蠢動,真的很難防。

免疫能力易受影響 單純疱疹、帶狀疱疹難防

黃玉成主任說,俗稱的皮蛇,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帶狀疱疹,與一般唇皰疹不同,但兩種都是免疫降低就易發病。他說,現在大家害怕的新冠肺炎和流感都是戴口罩預防效果就很好的疾病,但很多生活上的小事情,例如氣候轉變、心情不好、睡不好、吃不好、工作壓力大等等,就可能形成壓力進而影響免疫力,讓皰疹病毒有機會發病,真的不容易防範!

帶狀疱疹症狀多變 難早期發現、用藥

帶狀疱疹目前雖然已有藥物可以治療,越早用藥、發作時間越短也越快痊癒,不過帶狀疱疹發作的部位不一,引起的症狀也不同,很難早期發現、早期用藥。

黃玉成主任說,帶狀疱疹的疼痛分三階段。第一階段是水泡發出來前,長在哪裡就會引起該部位疼痛。帶狀疱疹是沿著神經節發作,發病部位的第一名是胸神經節,第二名是臉部的三叉神經,第三名是腰部。許多得過胸神經節帶狀疱疹的病患起初以為是心肌梗塞、心臟病,多次掛急診檢查心臟,有時甚至會引起心肌發炎和心包膜炎。而長在三叉神經的帶狀疱疹是最危險的部位,它不只可能引起嚴重頭痛,如果患部靠近眼睛,有些人連視力都受影響。也有人併發腦炎、脊髓神經受損、中風,患部靠近耳朵可能引起聽力受損,有些人則是引起顏面神經麻痺。

疱疹後神經痛疼痛藥難解 70歲以上患者近兩成遺留神經痛

黃玉成主任說帶狀疱疹不只水泡未發出來就痛,水泡發出來還要痛很久。尤其帶狀疱疹的水泡不好照顧,很多人水泡破了還會引起繼發性的細菌感染、化膿等症狀,患部湯湯水水的,搔癢難耐。但是最可怕的是「疱疹後神經痛」,這種疼痛一般的止痛藥無法止痛。許多病人形容疱疹後神經痛是「風吹、衣服碰到就會引起劇痛」,也有人說皮膚像有螞蟻在爬、像被針刺到、像電到等等,尤其三叉神經痛常被形容成「痛不欲生」,幾年前曾經有病人痛到輕生。年輕族群罹病後發生神經痛的機率不到2%,60歲到69歲的發生率為6.9%,70歲以上神經痛的發生率高達18.5%。

成人三疾病的高危險族群 運動、飲食、打疫苗提升免疫力

國健署呼籲民眾應維持正常生活作息、規律運動與均衡飲食皆有助於增加免疫力。除此之外,施打季節性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以及帶狀疱疹疫苗,也是有效預防病毒侵害的方式。

黃玉成主任說明,以前會不會得到帶狀疱疹只能靠「運氣」,而接種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方式。一般建議50歲以上就可以打一劑,50歲到59歲施打的預防發病的效果高達約七成,60歲以上則是五成。不過接種過疫苗者即使發病了,水泡發疹數會大幅減少,疱疹後神經痛的預防效果高達近七成,特別是年齡愈大者的預防效果愈好。

建議長輩做好預防 避免傳染家中幼兒

黃玉成主任提醒,特別是有幫子女帶小孩的長者更建議一定要接種帶狀疱疹疫苗,因為帶狀疱疹是水痘病毒,會傳給未得過水痘、未打水痘疫苗的人。更有研究指出接觸家中帶狀疱疹(皮蛇)患者後,每6個人就有1人有可能感染水痘。他們曾有員工媽媽幫忙帶孫,發現孫子得水痘,媽媽還誤為是當護理人員的女兒傳染的,後來才發現是自己兩星期前得帶狀疱疹,因為小外孫還沒打水痘疫苗就被阿嬤傳染,白白受罪了。

婦科疾病提高不孕風險 專家呼籲生育規劃應趁早

現代人晚婚晚生,據內政部108年度人口統計資料顯示,新手媽媽中將近有1/4為35歲以上,但35歲後女性卵子品質開始走下坡,婦科疾病罹患機率較高,容易產生不孕困擾;而18-34歲的年輕女性整體來說身體素質較易受孕,但仍可能因婦科疾病造成不孕的風險。養孕專家張志仰醫師呼籲,夫妻結婚後應盡早進行生育規劃,訂定目標並進行全面檢查,以利及時發現潛在不孕風險,避免錯過黃金生育時機。

台灣不孕症盛行率高 每7對夫妻中約1對有不孕問題

目前台灣不孕症盛行率約10-15%,平均每7對夫妻中,約1對可能出現不孕症問題,不得不注意。

何謂不孕症?張志仰醫師說明,不孕不代表不能懷孕,而是不容易懷孕,醫學上對於不孕症的定義以女性35歲做為分水嶺,一對夫妻在無避孕的正常性生活情況下,35歲以下的女性經過一年仍然無法懷孕即可稱為不孕;而35歲以上的女性經過半年仍然無法懷孕,也稱為不孕。而高齡懷孕風險亦較高,若期望生子的夫妻不可不慎,切勿因工作忙碌而忽略生育計畫,建議多溝通、規劃。

無論年輕、年長女性 皆應注意婦科疾病可能伴隨不孕風險

一般來說,女性合適的懷孕年紀是18-32歲,之後隨著年紀增長,生育能力會走下坡,然而,張志仰醫師表示,雖然目前普遍晚婚,但對於18-34歲年輕女性而言,即使沒有立即的生子考量,仍要注意婦科疾病會增加未來不孕的風險,例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瘤(俗稱巧克力囊腫)、多發性卵巢囊腫等,都可能會造成女性不孕;至於35歲以上女性,除了卵子的品質變差外,子宮肌腺瘤風險也會增加,降低成功受孕的可能性。其中,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容易造成嚴重的經痛,提醒各位女性平時應留意自身狀況,才能及早發現病癥、及早治療。

婦科疾病提高不孕風險 應以生育考量制定治療策略

張志仰醫師提到,臨床上經常遇到夫妻諮詢,檢查後發現女方因有婦科疾病,而帶有潛在不孕風險,對此,醫師建議在針對不同疾病處理時,皆需以生育為優先考量,來制定治療策略。

圖片

▲目前生育規劃都已走向客製化、精準型醫療,可針對個別夫妻給予專屬建議,夫妻雙方也可透過產前檢查確認生理狀態,以把握最佳懷孕時機。

張志仰醫師分享,過往看診曾遇過一名38歲女性,35歲結婚,平常身體無異狀,過往也未曾懷孕過,婚後進行生育諮詢,檢查時卻發現雙側卵巢皆有6-7公分的子宮內膜異位瘤,長期壓迫骨盆腔器官,也造成雙側輸卵管阻塞,導致患者不容易受孕,在經過多方評估後,為了讓患者能夠生育,醫師建議不要開刀,而是選擇施行試管嬰兒,最後成功讓患者順利懷孕產子。

不孕治療是個辛苦的歷程,然而許多女性在年輕時,並不會特別留意自己身體問題以及未來可能導致的風險,張志仰醫師表示,「很多夫妻20幾歲結婚,等到想生育時卻已經30幾歲了。」過往忽略的婦科疾病,卻造成現在生育的困擾。

生育諮詢要趁早 精準醫療幫助每對夫妻把握黃金懷孕時機

有鑑於婦科疾病容易導致不孕風險增加,張志仰醫師強調「生育規劃」觀念,鼓勵夫妻盡早生育,至於晚婚夫妻,婚後也應盡早規畫未來生育目標、及早進行準備,雙方可透過產前檢查確認生理狀態,男性可分析自己的精子品質,女性則可檢查目前卵子存量,以及排卵狀態是否正常或出現早衰、低弱現象。

張志仰醫師進一步說明,目前生育規劃都已走向客製化、精準型醫療,可針對個別夫妻給予專屬建議。一般在進行生育規劃諮詢時,醫師首先會簡介懷孕的醫學知識,以及正常懷孕所需具備的條件,再來則會根據夫妻狀態安排檢查項目,舉例來說,若男性長期在高溫環境工作,會建議分析精蟲品質,而女性若出現經期不規則、或是肥胖體質,則必須特別評估生殖荷爾蒙狀況,以找出不孕癥結,給予適當治療策略。

太刺激!漱口水用到沒味覺? 醫曝「影響味蕾」關鍵成分

想要口腔清新,很多民眾會選擇使用漱口水,清潔牙縫及其他刷不到的死角。有人以為漱越久越好,遠超過建議的30秒,結果竟失去味覺。

酒精、這種藥物成分 恐釀味覺障礙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口腔醫學部主任李雅玲醫師指出,使用漱口水導致失去味覺,可能是因為漱口水含有酒精成分,對味蕾過度刺激而讓敏感度下降,導致味覺暫時性的障礙。

李雅玲醫師也提出另一種可能,一些漱口水中含有藥物成分「葡萄糖酸氯己定(CHX,Chlorhexidine)」,這種成分證實能抑制牙菌膜生長,防止牙周病。研究發現有0.1%至0.2%的人使用後,成分會與味蕾結合而導致味覺改變,一般幾天內就能恢復正常。

夠辣殺菌效果才強? 醫:無直接關係

也有民眾抱怨漱口水口感太刺激,有人甚至會稀釋使用,才能在口腔內漱口30秒。究竟不夠辣,或是稀釋過的漱口水會不會清潔度不足?

李醫師說明,大部分漱口水口味刺激是因為酒精成分,辣不辣與清潔強度沒有直接關係。而漱口水的成分,也都有一定的濃度比例要求,若自行稀釋,也可能會影響殺菌或抑菌效果。

醫師表示,含有藥效成分的漱口水建議僅在療程內使用,不適合長期天天使用。目前大多數牙醫都建議患者選用不含酒精成分的漱口水,不過只要能正確刷牙與使用牙線,不用漱口水也沒問題。

夫妻求子8年 靠中西醫整合治療喜獲龍鳳胎

一名34歲仇小姐,與丈夫結婚多年卻膝下無子,經檢查發現,丈夫精液中每1c.c的精蟲數量低於1500萬隻,確診為「寡精症」,可植入胚胎僅剩2個,加上仇小姐本身因子宮內膜過薄難以受孕導致,但為了完成生子的夢想,求診至北醫附醫,藉由中西醫整合治療,先為仇小姐子宮內膜加厚,並植入珍貴胚胎,成功於今年六月生下一對龍鳳胎寶寶。

子宮內膜太薄 恐提高不孕機率

不孕症除了會受到精子與卵子品質或數量影響,子宮內膜健康也是受孕的重要指標。北醫附醫生殖醫學科王呈瑋醫師指出,子宮內膜的厚度隨著排卵的週期而變化,當增厚到0.8至1.5公分,就是最適合受精卵著床的厚度,但若太厚,可能會有子宮內膜增生、子宮內膜癌等風險,太薄則會增加受精卵著床難度,提高不孕機率。

為墊厚病患子宮內膜 量身打造治療計畫

北醫附醫傳統醫學科婦科陳玉娟主任指出,此個案因子宮內膜過薄,因此先在外院採取服用雌激素等賀爾蒙治療長達六年的時間,卻依舊未見起色,為墊厚病人子宮內膜,根據病人體質打造專屬的荷爾蒙治療計畫,第三個月後,患者已陸續出現賀爾蒙治療反應,月經量也增加,子宮內膜也出現逐漸增厚跡象,接連三個月,子宮內膜厚度越來越穩定。

中西醫共治 可望降低不孕症問題

除了中醫調理,也藉由西醫每週超音波、觀察子宮內膜變化等檢查,確認患者子宮內膜厚度穩定後,植入胚胎,才成功懷孕。陳玉娟主任表示,懷孕期間也持續透過中西醫共同照護,終於讓母子均安,結束長達八年的求子過程,雖近年來不孕症患者人數增加,但藉由中西醫共治的模式,可望幫助更多人創造助孕新境界。

年輕靚女頻手麻 竟意外發現甲狀腺腫瘤

一名30多歲的詹小姐,5個月前經常出現手麻的症狀,自己懷疑是頸部壓迫到神經以致右手麻痺,因為影響到餐飲工作而就診,沒想到意外發現脖子長了一顆4.7公分的甲狀腺腫瘤,嚇得她趕緊進一步尋求治療。

經口甲狀腺手術不留疤 愛美女性新選擇

負責收治個案的嘉義長庚醫院一般外科陳君漢醫師表示,好在化驗後確認是良性的濾泡瘤,只要切除甲狀腺腫瘤後持續追蹤即可,但由於詹小姐年紀輕又愛美漂亮,不想在脖子留下長長的疤痕,經與陳醫師討論後決定以「經口甲狀腺手術」摘除腫瘤,對於有蟹足腫體質的她,也不用擔心脖子上的疤痕,術後復原良好,也能馬上回到工作岡位。

甲狀腺腫瘤 經口摘除降感染風險

陳君漢醫師進一步指出,甲狀腺疾病可分為功能上的疾病像是甲狀腺亢進、低下等,以及良性或惡性腫瘤。除了惡性腫瘤需要切除以外,若是良性腫瘤已經影響外觀、吞嚥甚至壓迫到聲帶等,也會建議患者手術摘除腫瘤。傳統對於甲狀腺手術的印象即是脖子上會有長長的一道疤痕,隨著時代的演進,目前已經有「經口甲狀腺手術」,從嘴巴前庭的位置進入,不僅將傷口藏在嘴巴裡,傷口距離甲狀腺很近,也能降低多餘的組織傷害。

神經監測搭配止血融合刀 避免併發症、降低出血量

不論是傳統甲狀腺手術或是微創手術,最擔心是出血、感染或是傷及副甲狀腺以及喉返神經等併發症,所幸,目前可於術中搭配使用「神經監測器」,即時精準定位及辨識神經位置,降低手術風險。陳君漢醫師補充說明,上述提到的經口甲狀腺手術也算是微創手術,傷口小無法使用太多器械摘除腫瘤,這時就建議使用可以同時切割與止血的「止血融合刀」,縮短手術時間、減少出血、術後復原也較快,對於醫療團隊與患者是一大利器。

甲狀腺治療方式多元 呼籲積極治療勿拖延

雖然經口甲狀腺手術是一項完全無疤痕的手術,但陳君漢醫師提醒並非每一位甲狀腺手術的患者都適用,若是腫瘤大於5公分,或是惡性腫瘤就比較不適合。此外,手術前可與主治醫師討論搭配能量裝置與神經監測器,提高手術安全性。醫師更呼籲,甲狀腺腫瘤預後佳,且目前也有許多治療方式可以選擇,若有甲狀腺相關問題不要拖延,應趕緊就醫診治,避免錯過黃金治療時期。

類風濕性關節炎積極治療 面對「關節炎之王」也不怕

類風濕性關節炎孕期復發 靠生物製劑健康產子

一名年輕媽媽生完第一胎後,關節出現腫痛,就醫檢查確診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因擔心用藥期間再度懷孕會影響胎兒健康,於是和醫師討論安全性後,選擇適合懷孕婦女使用的生物製劑,病情獲得穩定控制後卻自行停藥。豈料再度懷孕第四個月時,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情復發,緊急回診就醫,再度使用孕婦可使用的生物製劑治療後,順利生下二寶,目前媽媽跟寶寶都非常健康。

類風濕性關節炎破壞力強大 罹病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過敏免疫風濕中心黃光永主任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引起的慢性關節炎,主要發生在40歲~70歲的女性患者,是男性患者的三倍。此疾病是因自身產生的抗體攻擊自己的關節滑液膜等組織,造成關節腫脹,以手關節為主要病發部位。明顯的症狀為晨間僵硬現象,一開始關節會有緊緊的不適感,然後出現對稱性的關節腫脹,若無妥善治療會嚴重破壞關節,導致患者生活無法自理,例如: 用筷子吃飯、開水龍頭、開門或穿衣服扣鈕扣等動作會吃力或無法完成,嚴重會影響膝關節造成無法行走,因破壞力強大,因此又被稱為「關節炎之王」。

積極就醫選擇適合用藥 積極治療不中斷生育計畫

黃光永醫師説,目前診斷上除了靠臨床上的表現,還會進行抽血檢驗看是否有類風濕性因子、抗環瓜氨酸抗體、紅血球沉降速率、C-反應蛋白…等發炎因子,再佐以超音波的檢查,透過這些詳細的綜合評估,可準確診斷患者是否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

黃光永醫師說明,現今治療方式非常多元,藥物大部分也都有健保給付。目前第一線治療藥物為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再搭配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也就是俗稱的免疫抑制劑,如果治療效果不佳,則可申請進階的生物製劑來進行治療,其中有款生物製劑是經過臨床實驗證明,適用於孕婦或是準備懷孕的婦女,對於育齡患者來說是一大福音。

黃光永醫師提醒,若關節腫痛現象持續超過三個月,且無減緩改善時,應儘速就醫檢查;即使得到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也不必過於擔心難過,只要定期回診,積極治療,不要自行亂停藥,就可以避免病情惡化,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

Subcategories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