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健康資訊庫

慢性鼻竇炎有那些常見的症狀? 別輕忽,這幾種症狀應該積極治療

慢性鼻竇炎有哪些常見的症狀?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科陳益瑋醫師指出,慢性鼻竇炎常見鼻涕濃黃、鼻塞、鼻涕倒流的症狀,嚴重可能會出現顏面疼痛或嗅覺功能障礙,若有相關疑似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和治療。

以鼻涕濃黃、鼻涕倒留居多 嚴重顏面腫痛、嗅覺功能變差 

慢性鼻竇炎的症狀不同於急性鼻竇炎,陳益瑋指出,慢性鼻竇炎分主要和次要症狀,主要症狀有鼻塞、鼻中血、濃黃鼻嚏、鼻涕倒流,特別是慢性的鼻涕濃黃,並以倒流居多,鼻涕太濃稠還會導致顏面疼痛、眼眶周圍脹痛、頭痛和嗅覺障礙;次要症狀為發燒、口臭、牙痛,或是倒流引起的慢性咳嗽,不同於急性、感冒或過敏,鼻水呈現透明稀狀,而且感冒過敏通常不會有顏面疼痛或腫脹感。

上述症狀持續12週以上 應盡早就醫檢查治療 

陳益瑋強調,如有上述症狀,鼻塞嚴重、濃黃鼻涕、鼻涕倒流、顏面疼痛、頭痛等,若這些症狀大於十二週以上,就要強烈懷疑有鼻竇炎的可能,應及早治療較好,因為鼻竇的位置接近眼睛和大腦顱底,一旦引起併發症,細菌和病毒的侵入很可能導致腦部或眼睛的併發症,比如腦膜炎、腦膿瘍、蜂窩性組織炎、眼窩周圍的膿瘍、失明、腦部後遺症等。雖然慢性鼻竇炎很少造成生命危險,醫師仍提醒糖尿病、免疫力弱的病人要留意比較容易引起嚴重的併發症。

鼻腔內部檢查+影像學 找出阻塞開口原因

至於診斷,陳益瑋提到,除了詳細詢問病史外,還輔以內視鏡、前鼻鏡、影像學、電腦斷層來檢查鼻腔、鼻竇開口及鼻咽部是否有濃黃的鼻涕倒流、鼻息肉、肉芽組織、鼻腔水腫造成鼻竇開口堵塞。

陳益瑋呼籲,現今醫療非常進步,鼻竇炎是可以治癒的,民眾如有相關症狀,應及早治療,不要輕忽,只要恢復鼻竇開口通暢,讓鼻竇內的黏膜及纖毛功能逐漸恢復正常,慢性鼻竇炎就會康復了。

天氣轉涼溫差大 做好3件事控制氣喘不發作

天氣溫差大,好好控制氣喘!根據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資料顯示, 5日起冷空氣報到,北部、東北部轉濕涼天氣,高溫從33度降到周二6日最冷23度,另氣象局表示,周二至周六(6日至10日)均受東北風影響,北部、東北部涼,其他地區早晚亦涼,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氣喘患者,注意氣溫下降多變,適時增減衣服保暖,以防因溫差過大,促發氣喘疾病之發生

慢性咳嗽有痰音 小心氣喘

氣喘是一種常見且可達嚴重程度的慢性病,最常見的臨床症狀是慢性咳嗽,咳嗽的同時可能合併痰音。由於氣喘患者的呼吸道長期處於發炎狀態,易受刺激物影響,且許多氣喘患者會因平時沒有症狀發生或暫時緩解,因而擅自停藥或減量用藥,導致氣喘反覆發作,嚴重時更可能會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根據國民健康署106年國民健康訪問調查(NHIS),12歲以下兒童氣喘的盛行率是5.6%,為避免氣喘發作,氣喘患者平時除避免碰觸誘發因子外(包括:塵蟎、灰塵、花粉、氣溫急遽變化、病毒感染及二手菸、三手菸、空氣汙染等因素),應當規律就診,以及遵從醫師指示按時用藥。

氣溫變化大 三件事預防氣喘發作

面對氣溫變化大的時節,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氣喘患者應有效控制疾病,並牢記配合三件事,才能避免因為氣溫驟降溫差大而引發氣喘發作。

第一:早晚氣溫變化大,適時的保暖不可少,隨身攜帶小外套、絲巾或圍巾,外出時戴口罩,避免接觸空氣中的汙染物質,以及吸入乾冷空氣,導致刺激呼吸道,引發氣喘。

第二:淸晨運動前要暖身,及避免從事劇烈運動,由於清晨吸入大量較冷較乾燥的空氣,就可能引發呼吸道的變化,此外也應避免在空氣污染嚴重的時段或路段,從事激烈運動。

第三:按時回診就醫,並遵醫囑正確及規律用藥,及配合專業醫師擬定適宜的治療計畫,調整治療,就能讓病情穩定控制。

水痘就是帶狀皰疹 傳染力更勝新冠肺炎

現在新冠肺炎的疫情讓人心惶惶,但你知道嗎?水痘的傳染力比新冠病毒還高很多!台大兒科醫師吳其穎在youtube頻道「蒼藍鴿的醫學天地」提到,每個人一生感染水痘的機率高達95%,且傳染途徑除了接觸、飛沫還有空氣傳染,如果和患者同處一空間且沒有免疫力,感染水痘的機率是85-90%。而且疫苗並非終身免疫,其保護力隨著時間拉長也跟著下降。

曾得過水痘 免疫力差就會再發成皮蛇

水痘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一旦得過,水痘會終身潛伏在背根神經節內,在人體免疫力不好時復發形成帶狀泡疹,俗稱皮蛇。如果沒有抗體又接觸到皮蛇患者,有15%機率會被病毒感染,形成水痘。一開始症狀類似感冒,如發燒、頭痛、喉嚨痛、全身虛弱等,2-5天後開始出疹,通常從頭部往軀幹以及四肢蔓延,皮疹分為丘疹、水泡、膿泡、結痂四階段,通常很癢,一不小心抓破容易造成細菌感染,也可能會永久留疤。

全台1/3都可能罹患 兒童風險最高

若小時候得過水痘,等於留下一輩子的隱憂,且水痘具高度傳染性,罹患孩童需視嚴重情況在家或醫院隔離,且家中沒得過水痘的成員都可能被傳染。根據疾管數統計2020年1月到5月,全台灣平均每個月大概有677位水痘就診人次,其中多半是5-9歲兒童。

吳其穎醫師指出,台灣約有1/3人口有罹患皮蛇的可能,除了急性期疼痛,最可怕的是神經痛在泡疹消失後可能持續,演變成慢性,持續數月甚至數年的帶狀皰疹後神經痛(PHN),有患者形容如火燒、電擊、針刺般的感覺。

水痘疫苗最有效防範 接種兩劑保護力高達98.3%

目前最有效的預防方法就是水痘疫苗,一歲時會先接種第一劑例行公費疫苗,4-6歲後可以依醫囑自費接種第二劑。第二劑疫苗可以在小學入學前跟公費MMR和四合一疫苗一起接種,若已超過13歲且未得過水痘,建議可以自費接種兩劑。吳其穎醫師說,因為第二劑屬自費施打,大家普遍重視不足。根據美國為期10年的觀察型研究指出,接種兩劑的保護力可以到98.3%,跟只接種一劑的比起來可以降低70%的感染風險。

水痘疫苗非終身免疫 建議打第二劑提高保護力

水痘疫苗的防護力雖然佳,但保護力會隨時間下降,不是打過疫苗就會終身免疫,吳其穎醫師提醒,接種一劑疫苗後,還是有3%兒童感染,如果沒有第二劑疫苗提供更多的保護力,到青少年時期或成年,還是有機會感染水痘。去年年底就有17起水痘群聚,其中有4起高中生案例,今年初師大宿舍也有14起群聚案例,不限於兒童,且一人得到,就有可能爆發群聚染。近期因疫情關係,可能降低家長帶孩童至醫療院所接種疫苗的意願,建議可以先行預約,或是至衛生所施打,減少在大型醫療院所的等待時間,減少相關風險。

眼藥水越點越沒效? 其實「它」才能舒緩乾眼

許多人一旦眼睛乾澀不適,常自行在藥局裡購買涼感滋潤眼藥水來舒緩症狀。但這些眼藥水其實含有藥物成分(如薄荷醇、血管收縮劑或維他命A、B或E),或添加防腐劑來保存,長期使用下不但易使眼睛敏感,防腐劑的毒性還可能對眼表造成傷害。敏盛綜合醫院眼科主治醫師謝明志醫師表示,血管收縮劑雖然可暫時減少眼球充血的情形,但血管若一直收縮就會疲乏,所以很多人點眼藥水越點越沒效果,加上維他命、薄荷劑等成分,其實都不適合長期點在眼睛上,而人工淚液試圖模擬人體天然淚水,且成分相對單純,安全且有效減緩乾眼的問題。

環境乾澀作息差 空服員、櫃姐為乾眼症高風險群

乾眼症為眼科診間最常見的病症之一,謝明志醫師表示,平均一個門診就有3到4位是乾眼症前來就診。現代人經常作息不正常,睡眠品質差,經常待在冷氣機下,或長時間配戴隱形眼鏡(特別是放大片)、服用慢性藥物等,都是造成眼睛乾澀的主因。像是生活日夜顛倒、重度依賴隱形眼鏡的行業,例如:空服人員、專櫃人員;處於整天吹冷氣的環境,例如:客運公車司機、計程車司機等,都是乾眼症的好發族群。乾眼症的成因複雜,必須對症下藥,而非只求短暫性的舒緩。

「就像手乾裂卻拼命洗手,難道手就會不乾嗎?」謝明志醫師對此比喻,強調乾眼症患者除了點人工淚液外,也必須治療或改變造成乾眼症的主因,才能達到真正治療的效果。

涼感眼藥水治標不治本 人工淚液安全減少眼睛負擔

謝明志醫師表示,市售眼藥水裡面主要成分為血管收縮劑及維他命,血管收縮劑雖然可以暫時減少眼球充血情形,但對於眼睛乾澀的問題,並不能有效治療並緩解症狀,而局部維他命的使用在臨床上也缺乏有效證據證明足以治療乾眼症。若於配戴隱形眼鏡的狀態下使用藥水,甚至會導致藥物殘留、鏡片損害。

他進一步補充,有些市售眼藥水號稱沒有添加防腐劑,但其實裡面仍有添加保存劑,或提高鹽酸的成分達到防腐的效果,點多了對眼睛或多或少都會造成傷害,所以每日使用絕不能超過四次;而人工淚液作用在盡量將水分吸附住或者鎖在眼表的保濕分子,大部分都是不會傷害眼睛的長鏈有機分子或是玻尿酸。再加上許多人越來越重視防腐劑對眼睛的傷害,改添加對眼表幾乎不太有傷害的防腐劑,若用量較多的民眾,可選擇單支包裝,不添加防腐劑的人工淚液去減少對眼睛的負擔。

眼睛照護很重要! OSDI自我檢測了解眼睛狀況

謝明志醫師表示,平常睡眠充足、多攝取花青素跟魚油,以及維生素A、C、D,是減少罹患乾眼症的不二法門。平時若為乾眼症的高風險族群,必須先找出根本疾病或造成乾眼的危險因子,搭配乾眼症治療,才能真正改善乾眼狀況;他表示,建議可搭配患者主觀感受和客觀儀器的檢查,因有些乾眼症患者自身未感到不舒服,但儀器一檢查發現乾眼症已經很嚴重,因此可搭配眼表疾病指數量表(OSDI)自我檢測,加上眼科醫師的客觀儀器檢查,可以更精準了解眼睛的狀況。

小心致命炸彈-腦動脈瘤 頭痛警訊勿輕忽,定期篩檢降風險

近期傳出許多猝死事件,令人不捨與震驚,其實青壯年人的猝死主因,除了心血管因素外,另一個就是與腦血管有關的「腦動脈瘤」!腦動脈瘤不是惡性腫瘤,但,一旦破裂造成出血性腦中風,死亡率高達三成,民眾應提高警覺,不可輕忽。

47歲企業家王先生,今年4月在例行的健康檢查中,經腦部磁振造影MRI檢查,在左側內頸動脈上段,發現約0.7cm動脈瘤,醫師立即建議做更進一步檢查。後經腦血管攝影檢查及手術,並放置線圈治療處理,解除可能的致命風險;目前已恢復良好,需定期追蹤即可。

圖片

破裂時機難預測 猝死率達三成

腦動脈瘤又被稱為「不定時炸彈」,因長期受到不平均的血流壓力,在血管壁鼓出小囊泡,形成血管瘤。囊泡越大,血管壁就越薄,也越容易破裂。西園醫院永越健康管理中心神經內科賴思佳副院長表示:「動脈瘤可能長在身體各處動脈,但最常見的是在腦部,一旦破裂形成出血性中風,約有1/3留下重度肢體障礙後遺症,1/3來不及到醫院搶救就死亡。」

且腦動脈瘤在破裂前,幾乎沒有任何症狀與跡象,很容易被輕忽,也是致死率高居不下的主因!賴思佳醫師表示:「95%幾乎無症狀,民眾多是在核磁共振、電腦斷層等高階健康檢查中發現,否則很難被提早診斷出來。」

三種篩檢工具 揪出病灶大利器

腦動脈瘤好發40歲以上,成人先天性血管異常、動脈硬化或三高族群(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是主要因子;在過去,少數病患會有眼瞼下垂、複視、頸部僵硬等症狀得以提早被診斷出來;但大部份病患多是已破裂出血,造成劇烈頭痛、噁心嘔吐、意識不清才緊急就醫處理。

隨著腦部影像檢查的普及運用,有越來越多動脈瘤可以藉由以下三種篩檢提早診斷,讓患者在還沒症狀前就被提前治療,解除危機。

1.電腦斷層血管攝影:非侵入性,檢查時間短,是診斷動脈瘤的利器,但會有一定程度的輻射暴露風險。

2.磁振造影檢查:準確且非侵入性、無輻射暴露風險,可檢測血管是否異常並評估腦組織結構,是篩檢腦動脈瘤的最佳診斷工具。缺點是檢查時間較長並需配合閉氣。

3.導管式腦血管攝影:診斷腦動脈瘤最標準也最靈敏的檢查,但為侵入性檢查,需住院才能受檢,適合已確診之患者,在做手術前詳細評估的工具。

圖片

▲九成以上腦動脈瘤無症狀,很難被提早診斷,民眾多是在高階健康檢查中發現。

手術成功率達九成 要及早治療處理

目前治療腦動脈瘤,可採傳統開顱手術或微創栓塞手術,搭配血管攝影的設備,手術中可合併即時檢查,都可達到90%以上的成功治療。但腦動脈血管瘤如果意外破裂,死亡風險非常高,一定要及早治療處理。

腦動脈瘤與菸酒、不正常作息、壓力與血壓有關,賴思佳醫師呼籲有家族病史者、動脈硬化症、三高族群,應定期檢查;有家族病史者,最好提早在25~30歲檢查,避免意外發生;常有頭痛症狀者,要及早就醫診斷。唯有早期檢查,才能及早揪出潛在危機,避免致命風險。

男性蟲蟲危機致不孕 多管齊下最有效

30歲的林小姐和32歲的王先生想要孩子,自己嘗試了些偏方但也沒有懷孕,林小姐覺得自己還年輕,也沒想到要就醫。幾年過去依然無法懷孕一直苦惱著,林小姐才求診檢查,但檢查結果非常健康,王先生才拖拖拉拉的前往醫院檢查,竟發現他的精蟲數過少,且活動力差。經茂盛醫院執行長李俊逸醫師先將太太的卵子冷凍,再利用賀爾蒙治療刺激精子產生,後順利進行人工生殖產下雙胞胎。

男性不孕年輕化 工作壓力影響精子品質

現代社會越來越晚婚,連帶影響生育的年齡往後,加上工作壓力大,許多人等到經濟穩定時想要生小孩,才發現困難重重。李俊逸醫師說,不孕門診平均求診年齡約為42歲,因年紀大造成女性生理機能、卵子品質下降的因素較常見,反而30歲左右患者常見的是男性不孕。男性不孕的原因包含先天的基因缺陷、無精症、後天的賀爾蒙失調、精索靜脈曲張、壓力、高溫、生活習慣不良等,因工作需要久坐,或長時間在高溫環境下工作者,都有可能影響精子品質而導致不孕。

四成有精索靜脈曲張 精蟲品質功能下降

李俊逸醫師提到,除了先天缺陷之外,久坐或是不運動者,容易讓體內氧化自由基上升,它具有不安定的電子會攻擊精子細胞膜、細胞核,導致精蟲數損害數量減少、活動力降低;不孕者中約四成有精索靜脈曲張,陰囊中的靜脈彎曲腫脹,會使睪丸溫度上升,逆流血液中的自由基影響精蟲品質與功能,更會造成DNA裂解,使精子形成的過程受阻。

治療、飲食、補充營養 多管齊下最有效

要改善必須多管齊下,除了常規治療之外,最重要的是改善生活習慣,避免熬夜、少抽菸喝酒、多運動,尤其工作環境無法改變時,飲食均衡更是必要,建議可執行地中海型飲食,許多研究已證實可幫助不孕男女的精子卵子生成。長期外食者容易缺乏微量元素跟維生素,L-精胺酸和L-左旋肉酸是精液主要成分,與精子活動力有關;缺鋅會讓精蟲數下降、精液量降低、睪固酮濃度;硒是重要抗氧化劑,幫助減少自由基,李俊逸醫師建議,可選擇綜合型具有專利的抗氧化補充劑,有助提高人工輔助生殖的受孕率和生育率。當然抗氧化物需要在一定條件的保存下才能維持其效果,選擇品質管理較佳的品牌(具防偽辨識)的抗氧化補充劑才能彰顯其臨床效益。

精子72天為一生長週期,只要開始接受治療,並調整飲食,三個月左右都可以有明顯改善,李俊逸醫師強調,男性不孕絕對不能單靠醫師治療,自己也得積極面對,現在人工生殖技術發達,即使精蟲數較少也能進行。有不孕情形的夫妻,建議盡早來檢查,確認身體狀況,才能安心邁向準爸媽的道路。

研究顯示高強度重訓 有助於提升高爾夫表現

高爾夫揮桿時的桿頭速率與球的飛行距離有高度正相關,而小白球飛行距離在統計上跟成績表現也有正相關,因此對喜愛高爾夫球運動者,想辦法提高揮桿時的桿頭速率是提升成績表現的好方法之一。肌力與體能教練曾子桓說,有研究顯示一週三次高強度、爆發力的阻力訓練,對於提升桿頭速度是有幫助的,也就是說,高強度重量訓練可以幫助高爾夫球成績進步。

傳統訓練V.S.高強度爆發力訓練 兩組比較

在一篇2018年的研究中,找了一群D2大學高爾夫球員,無傷病且有一年以上的健身房訓練經驗,分為兩組,一組為一般傳統阻力訓練,包含低強度、單邊、旋轉等動作,另一組為高強度槓鈴動作為主的阻力訓練,包含槓鈴雙邊、舉重延伸等動作,一週三次,比較兩種訓練對於揮桿時桿頭速率進步的關係。

高強度訓練八週 提升揮桿速度3.2%

分組後先進行一系列的前測,包括平均桿頭速率、桿頭速率峰值、1RM深蹲、1RM硬舉、1RM上博、反向跳高度,之後各組進行八週的訓練後休息72小時,進行後測。結果顯示高強度訓練組明顯提升了3.2%揮桿時的桿頭速率,且反向跳也增加了11.5%,反而一般傳統訓練組沒有增加揮桿速率與反向跳高度,其中1RM上搏甚至提升了26.3%。

增加反向跳高度 增進運動表現能力

此篇研究顯示,以槓鈴為主的高強度、高爆發阻力訓練,對於高爾夫選手提升揮桿時的桿頭速率提升較有幫助的;另外反向跳高度一直是各種運動表現能力的一個指標,在這篇研究中也得出反向跳高度的提升對於揮桿速率提升也是高度正相關。曾子桓教練指出,高強度槓鈴動作可以提升高爾夫表現,但也必須考量這項運動中的其他特性,例如平衡、穩定、運動心理等,因此不妨加入一些力量傳遞機制的動作在訓練中。

至於研究中對照組的桿頭速率反而下降,透過課表內容判斷,曾子桓教練表示應該是,長期以高度相似專項動作的阻力訓練下,生理神經機制已經習慣低於實際揮桿速率的模式下運作,導致實際揮桿時速率反而沒有提升。就生理機能來說,還是要提升基礎肌力,才能刺激表現。他分享,打高爾夫球的朋友可以試著進入健身房,尋求專業教練協助訓練,下次在球場的表現一定會更好!

婦鼠蹊部現腫塊憂罹癌 就醫檢查竟是「貓抓」造成

一名45歲林女士,數月前好心收養一隻小奶貓,因幼貓怕生排斥外人,以致於常常在照顧時被抓咬傷,不久前發現右側鼠蹊部出現一個疼痛腫塊,原以為惡性腫瘤,進而前往血液腫瘤科求診,經轉介至感染科後診斷為「貓抓病」,醫師給予抗生素及少量類固醇治療後迅速康復,也提醒秋冬是該病高峰期,愛貓人士要多當心。

「貓抓病」夏末秋冬流行 免疫低易感染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張為碩表示,「貓抓病」是「韓瑟勒巴通氏菌」感染所造成的疾病,主要流行季節為夏末及秋冬,該菌主要寄生在貓身上,可藉由貓蚤在貓群間傳播,本身對貓並不會造成危害,但當傳染到人身上,則有機會造成發燒、淋巴結腫大、疼痛等。

特別是對於免疫力低下的族群,如小孩、老人、服用類固醇的病人、癌症病患、器官移植病人及愛滋病患者等,甚至會造成全身性感染;罹患此病的患者有超過90%在病史詢問可以追查到曾有被貓舔舐、咬傷或抓傷的紀錄

抗生素治療2週內可痊癒 定期健檢避免寄生蟲上身

張為碩醫師指出,貓抓病主要以巨環類抗生素治療,輔以少量的消炎藥(NSAIDs或低劑量類固醇),通常會於1至2週內痊癒。此菌感染並不像病毒感染一樣可以獲得長期免疫力,因此,若要避免反覆罹患此疾病,飼主應定期帶貓至獸醫院接受健檢,以預防及檢查寵物身上是否有體外寄生蟲。

定期清潔寵物減少蚤類寄生 抓咬傷應赴醫治療

另外,張為碩醫師提醒,要定期清潔寵物以減少身上蚤類數量,維持乾淨飼養環境,透過限制外出,可降低寵物貓接觸病原,更重要的是,當與貓玩耍時被抓傷或咬傷,應立即赴醫檢查,避免後患無窮。

Subcategories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