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健康資訊庫

愛啃骨頭小心牙斷! 一次看懂有哪些搶救牙齒方式

你也曾有牙齒斷裂的經驗嗎?臺大醫院新竹分院牙科部楊智仁醫師表示,斷裂的牙齒碎片通常是無法黏回原位,即使勉強黏合,也維持不久,因此可依照牙齒斷裂的程度給予合適的治療方式,幫助病患回歸日常生活。

45歲男愛咬骨頭 竟導致牙斷裂

一名45歲廖先生,某次啃咬骨頭時,突然牙齒一陣劇痛,且這一疼痛就是數天,甚至無法咬其他東西,就醫檢查發現是牙齒正中斷裂,經與牙醫師評估討論,因牙齒無法保留,因此採以拔除牙齒的方式,終於解決病患疼痛問題。楊智仁醫師解釋,通常若僅是牙齒輕微的缺角、斜裂或斷裂的部位,且侷限在牙冠的琺瑯質部位,未延伸到牙根,可藉由牙體復形的方式修復。

依牙齒斷裂程度 給予合適治療方式

楊智仁醫師說明,若斷裂的部位在牙冠,且深度已延展到牙本質和牙髓,甚至神經已經暴露出來,這時就得藉由根管治療後,再以假牙牙冠套起來保護,但若像此個案的牙齒斷裂位置已從牙冠延伸到牙根,就得先拔除處理,日後再以牙橋或人工植牙來復形;此外,有少部份斜裂到牙根的牙齒,裂的地方比較靠近牙根頂端接近牙冠的部位,牙根有足夠長度,且牙周狀況良好,則建議作牙冠增長術或局部牙齦切除,以利未來假牙牙冠的製作。

定期檢查牙齒 降低牙齒斷裂風險 

預防勝於治療,平時除了避免用牙齒去咬太硬的東西或食物,若有蛀牙或做過根管治療的牙齒,也應盡快復形,尤其抽過神經的牙齒較為脆弱,當咬合受力時,恐有斷裂風險。楊智仁醫師強調,民眾也應養成定期檢查牙齒的習慣,若發現深度蛀牙或因受傷而變色的牙齒,就能及早處理,降低牙齒斷裂的機會。

空氣污染不僅影響心肺! 最新研究證實:眼睛也遭殃

一名67歲蘇先生,有高血壓及冠心病病史,某日中午突然右眼看不見,次日就診時右眼視力僅為眼前30公分可見手指數,眼底檢查顯示為右眼中心視網膜動脈阻塞,經血管攝影併眼動脈血栓溶解劑注射及高壓氧治療後,視力回復至0.1,蘇先生目前積極控制血壓和冠心病,希望僅存的好眼不要罹病。

眼中風 表現為突發性無痛地嚴重視力喪失

臺北榮總眼科部眼肌神經科鄭惠禎醫師指出,中心視網膜動脈阻塞即俗稱的眼中風。病人通常表現為突發性、無痛地嚴重視力喪失,目前可能的治療方法包括降低眼壓、血管攝影併眼動脈血栓溶解術、高壓氧及雷射血栓溶解術等,並無確切有效的治療方法。

因此,如何預防極為重要。鄭惠禎醫師進一步補充,目前已知眼中風的危險因子包括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抽菸、腦中風、頸動脈狹窄、冠心病等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以及血液凝固異常等疾病。

空氣污染影響層面廣 靈魂之窗也深受其害

眼中風的防治除危險因子控制之外,在現代的環境下,是否尚有其他方法可以預防?臺北榮總眼科部眼肌神經科王安國主任表示,空氣污染毫無疑問地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全球約有九成人口是居住在空氣污染超標的地方,且空氣污染的影響除了直觀地影響呼吸道疾病外,在國外的研究也指出,空氣污染已知會增加肺癌、腦中風、心肌梗塞等疾病的罹病風險及死亡率。

在過去的眼科研究中顯示,當空氣污染越嚴重,眼睛不舒服、結膜炎、乾眼症的比例會增加,且會有較多人因為眼睛不舒服而至急診室就診,甚至還有研究發現,當空氣污染升高時,視網膜血管會有收縮狹窄的情形。

一週空氣污染增加1ppb 眼中風機率就可能上升1.1倍

而在臺北榮總眼科部和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及元智大學合作,結合了臺灣健保資料庫、中央氣象局603個氣象測站,及環境保護署78個空污測站資料大數據分析發現,當一週內的空氣污染突然增加十億分之一(1ppb)時,發生眼中風的機率就可能上升1.1倍,其中又以患有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或是年齡大於65歲的老人發生風險更高1.4至2.16倍,此重大研究結果已刊登於美國眼科醫學會所屬的頂尖期刊—眼科學(Ophthalmology)。

連假狂追劇眼睛好乾 人工淚液怎麼選?

肺炎疫情讓許多人宅在家,追劇、打電玩使用3C產品的時間大幅增加,造成眼睛負擔加重,疲勞、乾澀、灼熱疼痛,出現類似乾眼症症狀。現代人普遍用眼過度,乾眼症年齡已下滑,但症狀很像單純眼睛疲勞,多半不會因此就醫。吳其穎醫師在Youtube頻道「蒼藍鴿的醫學天地」中分享,乾眼症症狀因人而異,若未經專業醫師評估,自行選擇成藥亂點,不僅可能無法改善,長久下來還可能造成視力損害。

淚膜分泌不足或異常 可能造成乾眼症

眼睛淚液經由眨眼平均分布在角膜及結膜上形成淚膜,一共有三層,由內而外為黏液層、淚水層、油脂層,由眼睛中不同腺體所負責分泌,如果任何一層出現問題都可能造成乾眼症,如最外層的油脂層不構,就會造成淚水過度蒸發;中間水液層的淚液失能也會造成乾眼症。簡單來說,淚液分泌不足、過度蒸發或組成不平衡,這三種都可能造成乾眼症。

如果出現疲勞、乾澀、灼熱疼痛等症狀,且休息或減少用眼時間也無法改善時,請記得至眼科檢查是否有乾眼症。醫師會藉由淚液分泌試驗及淚液層瓦解時間等方式來診斷,接著會建議使用人工淚液,補充眼中的淚水及淚膜層來緩解不適。

人工淚液選擇重點 三層淚膜全保護

市面上人工淚液種類多,包含藥水、藥膏、凝膠等,吳其穎醫師提醒,挑選時要選擇三層淚膜都能保護到的人工淚液,效果更全面。近期有新的陽離子人工淚液,透過正負電的相互吸引,利用帶負電的淚膜黏液層吸附帶正電的人工淚液,延長淚液在淚膜的停留時間,同時作用於三層淚膜,不只保濕,還能修復脂質層,減少淚液蒸發。

隱形眼鏡族群 選擇不含防腐劑類型

另外也建議選擇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因為防腐劑可能會刺激眼睛,導致眼睛敏感反應,甚至傷害角膜上皮,反而越點越乾,建議選擇不含防腐劑的單支裝人工淚液。如有戴隱形眼鏡習慣者,因防腐劑可能會被隱形眼鏡吸附,累積到一定濃度之後造成眼睛傷害,也建議使用不含防腐劑的人工淚液,避免傷害眼睛。

最後吳其穎醫師也提醒,使用3C產品時,每30分鐘要休息5-10分鐘,同時提醒自己多眨眼睛,讓淚膜層補充淚液,很多時候久盯銀幕感到眼睛乾澀,往往都是忘記眨眼引起。如果眼睛持續不適,出現畏光、異物感、短暫視力模糊等表現,記得趕快找眼科醫師協助。

慢性鼻竇炎有那些治療選擇? 耳鼻喉科醫師這樣分析

鼻竇炎有哪些治療的選擇?一般來說,鼻竇炎的治療以藥物治療為主,鼻內局部治療為輔,而嚴重或慢性鼻竇炎才考慮以手術治療。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陳益瑋醫師呼籲,鼻竇炎是可以治好的疾病,除了藥物治療外,目前鼻竇內視鏡手術都非常先進,民眾千萬不要誤信燒鼻偏方,以免燒灼鼻腔的重要結構造成沾黏或嗅覺異常。

類固醇減緩發炎 抗生素遏止細菌感染

針對慢性鼻竇炎的藥物治療,常見有類固醇鼻噴劑和抗生素,陳益瑋醫師說明:

1、類固醇:在治療初期有時候會用短期口服類固醇減少發炎症狀,之後主要以類固醇鼻噴劑治療。不過,類固醇讓不少病患聯想到副作用,陳益瑋提到,目前鼻噴劑設計非常進步,大多作用在鼻腔局部,很少出現全身性副作用。

2、抗生素:抗生素用於嚴重的細菌感染。依衛生福利部建議,抗生素的使用時間,因病而異,一般建議至少持續使用10~14 天,嚴重或慢性鼻竇炎可能會用到1~3 個月不等,民眾服用抗生素時,千萬不要隨便停藥,當細菌未根除前就停藥容易產生抗藥性。

鼻腔沖洗保持清爽 有助治療階段的恢復

除了藥物之外,陳益瑋表示,運用鼻腔沖洗(俗稱洗鼻子)也可以把鼻竇濃黃鼻涕、結痂清洗掉,不僅能保持鼻腔內部清爽舒服,對於治療也非常有幫助,「其原理如同清洗臭水溝,假如只投以消毒藥不能改變水質髒污的事實。」不過醫師提醒,如果藥物治療達三個月以上都沒有效果,建議用手術治療較好。

鼻竇內視鏡外科手術  術後恢復速度快、不浮腫

至於手術,現在大多採用微創的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陳益瑋指出,依據國內外文獻統計,功能性鼻竇內視鏡手術對於慢性鼻竇炎有高達八成的治療效果,微創手術的好處在於傷口小、住院天數少、高成功率且術後臉部不浮腫,只要術後一至二周內不要做劇烈運動,避免傷口出血,對於日常生活不會有太大影響。

陳益瑋呼籲,鼻竇炎是可以治好的疾病,民眾不要誤信燒鼻子等偏方,以免燒灼鼻腔重要的結構,嚴重可能導致沾黏或嗅覺異常,假如鼻竇基本生理功能沒有恢復,燒完後仍會復發。因此,若因鼻竇炎造成任何不舒服,應盡早尋求專業耳鼻喉科醫師的治療。

心臟病與中風可預防 除了天冷,4危險因子別輕忽

近來因名人心血管疾病(CVD)突然驟逝的新聞層出不窮,日常生活中,你我身邊也偶有案例。衛生福利部108年死因統計,心臟病是國人第二號殺手,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如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造成5.3萬人死亡。

三高、心血管疾病 增加COVID-19致命風險

國際疫情持續嚴峻,更凸顯護心保健行動的重要。根據美、義、中等國研究亦指出,三高、心血管疾病會增加COVID-19(武漢肺炎)致命風險。其實,八成的心臟病與中風的過早死亡是可以預防的,但若缺乏規律運動、常喝手搖飲料、吃速食或油炸食物、抽菸或吸二手菸,小心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及心血管疾病遲早找上門。

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解釋,因缺乏規律運動、不健康飲食所引起的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過重或肥胖、吸菸及過量飲酒等問題,都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近年來受氣候變遷的影響,極熱極冷的氣候型態也是誘發因子之一。

預防重於治療 落實生活避免憾事發生

心血管疾病常發生突然,導致無法挽回的憾事,留給家人無盡傷痛。依據國民健康署研究107年「運用臺灣地區三高追蹤資料-探討三高相關疾病歷程及主要死因評估」分析發現,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個案後續發生心臟病的風險分別是1.78倍、1.47倍及1.43倍。

「預防重於治療」雖是老生常談,但其實是最好的保命之道,就是將「護心行動」落實於日常生活中,王英偉強調,保持健康飲食,適量多次飲水、規律運動、遠離菸酒、定期健檢、控制三高:定期量血壓及血糖,遵照醫師處方服藥並定期回診追蹤,切勿自行依症狀調整藥量或停藥,才是護心之道。

(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啃骨頭牙斷有救嗎? 緊急3招速搶救

45歲的廖先生平時喜歡啃咬骨頭,日前啃咬的過程中,牙齒突然一陣劇痛,並持續數天無法再咬其他東西。至牙科尋求協助,經檢查發現是牙齒咬裂了,而且是正中斷裂,牙醫表示,這顆牙無法保留了,在廖先生同意下拔除牙齒,解決疼痛問題。

常有患者要求黏合 維持不久會再分離 臺大醫院新竹分院牙科部楊智仁醫師表示,在門診常有牙齒撞斷或咬裂的患者,拿著斷裂的牙齒希望牙醫能幫把斷裂的碎片黏回去,但斷裂的牙齒碎片是無法黏回原位的,即使勉強黏合,通常維持不久又會再分離。那麼斷裂的牙齒要怎麼處理?依牙齒斷裂的程度來決定,可分下列三種情形:

1.牙齒輕微的缺角、斜裂或斷裂的部位,局限在牙冠的琺瑯質部位,未延伸到牙根。一般這種斷裂牙,可用牙體復形的方式,也就是補上一些填補物修復。

2.斷裂的部位仍在牙冠,但是深度已延展到牙本質和牙髓(牙神經),神經已經暴露出來,這類的牙齒就需要做根管治療,根管治療後再以假牙牙冠套起來,加以保護。

3.牙齒斷裂的位置已從牙冠延伸到牙根(斜裂式、正中裂),這類牙齒大部分都必須拔除,日後再以牙橋或人工植牙來復形。有少部分斜裂到牙根的牙齒,裂的地方靠近牙根頂端接近牙冠的部位,牙根有足夠長度,且牙周狀況良好,此時可考慮做牙冠增長術或局部牙齦切除,以利於日後假牙牙冠的製作。

妥善治療深度蛀牙 降低斷裂機會 那如何避免牙齒斷裂呢?楊智仁指出,太硬的東西或食物盡量避免用牙齒咬,例如:用牙齒去開瓶蓋或習慣性嚼堅果、啃骨頭等。再者,有蛀牙或做過根管治療的牙齒要儘快復形,臨床上發現很多患者做完根管治療後,沒有進一步用假牙牙冠套住保護。這類牙齒是牙齒斷裂的最主要原因。因為抽過神經的牙齒本身比較脆弱,很容易被咬斷,且做根管治療時,牙齒咬合面已被打洞清創,齒質結構更顯脆弱,經過咬合受力時,就有斷裂的風險。

楊智仁醫師提醒,民眾應定期檢查牙齒,及早發現並積極處置深度蛀牙或因受傷而變色的牙齒,因為前述這類牙齒通常牙髓已壞死。另外,在日常生活中,小心使用牙齒,避免咀嚼硬物等,都可大大降低牙齒斷裂的機會。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

(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期中段考來了!10分鐘居家超慢跑 教練教你提升讀書效率!

雙十連假將近,許多國高中(職)、大專院校生為了準備連假後的第1次段考,可能長期處於坐姿低頭的同一姿勢讀書,因此常會有肩頸痠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產生。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醒,考生除規律作息及充足睡眠外,提供一套在家超慢跑運動,讓莘莘學子們能夠以伸展運動加上10分鐘的居家超慢跑來舒緩身心,提升讀書效率!

輕鬆運動4+1 運動提神又紓壓

國健署指出,運動有助於大腦分泌腦內啡,對於提升學習效能,有顯著的效果。考前可以透過聽音樂、到附近公園走走來舒緩情緒,在家也可藉由放鬆運動加上超慢跑來活動筋骨,每次至少持續10分鐘,每天累積30分鐘,減緩久坐造成的肩頸僵硬與酸痛不適,且有助於舒展身心!

一、左右低頭:身體打直,低頭看向右下方地面,保持順暢呼吸維持約10-15秒,左側同樣動作。

二、左右轉頭:身體打直,頭向左後轉,感覺緊繃後停留,並保持順暢呼吸約10-15秒,右側同樣動作。

三、抬膀:身體打直,配合吸氣將兩側肩膀用力往上聳,維持出力約5秒,配合吐氣將肩膀放下,並把力量全部放掉,以達到身心呼吸順暢。

四、胸肌伸展:將左手前臂及手掌貼住牆面,手肘與胸同高呈現L型,身體向右旋轉,感覺左側胸肌緊繃後停留,並保持順暢呼吸10-15秒,右側同樣動作。

五、居家超慢跑:用很慢的速度原地做跑走的練習,先維持10分鐘開始,再循序漸進到每天30分鐘。居家超慢跑4訣竅:前腳掌先著地,後腳跟再落地;膝蓋保持微彎,增加膝蓋緩衝力;步伐小腳步輕,跑起來更加輕鬆;每秒約3步,依循自己的節奏。

喝咖啡、飲料提神 小心腸胃不適、血糖不穩影響專注力

國健署提醒,莘莘學子們保持體力與腦力,充足的睡眠與三餐均衡還是最關重要。飲食當中要避免高油、高鹽、高糖、高刺激、不易消化或平常未接觸的食物,建議以涼拌、蒸煮等方式為主,減輕腸胃負擔。

國健署指出,許多學生可能為了提神而飲用咖啡、含糖飲料,但因含糖飲料糖分會刺激胰島素快速分泌,造成血糖與情緒不穩,影響專注力;含咖啡因及冰冷飲品則具刺激性,易利尿及造成腸胃不適;呼籲在家運動請注意室內保持通風,出汗後要進行適度保暖及飲水,保持最佳戰力!

更年期藥物會致癌? 錯了!天然荷爾蒙相對較不會增加乳癌風險

「只要挑對黃體素,罹患乳癌的風險和沒有服用荷爾蒙的人一樣。」這是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廖韻涵對於更年期藥物的回應,廖韻涵強調,使用天然黃體素的更年期藥物相對安全,不僅沒有增加乳癌的疑慮,還能改善更年期熱潮紅等不適症狀,建議服用藥物前,諮詢專業醫師評估,擬定個人化的療程,陪你安心度過更年期。

乳癌原因多元 勿錯誤歸因於藥物

使用更年期藥物會不會變成乳癌?廖韻涵指出,民眾會有藥物罹癌的疑慮,是來自於過去2002年美國有一項大型研究發表指出,使用更年期藥物會造成乳癌上升的試驗報告所致。詳細追蹤之下,研究發現大於60歲女性使用的「合成黃體素」會促使乳癌的發生,因此普遍有罹癌迷思。

廖韻涵對此表示,為了能夠確保用藥安全,現今新一代的荷爾蒙治療,使用偏向人體的「天然野芋萃取的黃體素」,不僅具有保護子宮內膜的功效,用藥安全性相對更為提升,相對沒有增加乳癌的風險,與一般人的乳癌風險是一樣的。

醫師強調,罹患乳癌的風險不只是黃體素的問題,遺傳基因、環境荷爾蒙、缺乏運動、體重過重的人都是誘發乳癌的重要因素,因此不能將乳癌都歸因於藥物。

最佳治療時機 停經10年內、小於60歲以下效果佳

每個女性大約在45歲左右開始會經歷荷爾蒙的劇烈變化,廖韻涵表示,停經10年內、年齡小於60歲以下是治療的最佳時機,如果女性常伴隨熱潮紅(半夜忽冷忽熱)、情緒不穩定(易怒生氣)、失眠、陰道乾澀、性交困難、代謝症候群等困擾,在此期間可考慮使用天然荷爾蒙治療,治療療效最佳,如果60歲以上女性則需斟酌治療的療效。

醫師分享,曾經有位停經一年52歲女性,因睡眠品質不佳、半夜熱潮紅前往婦產科求診,以天然荷爾蒙複方藥物治療後,服用一週之後,熱潮紅的次數,竟然從一個晚上四、五次降到一晚一次,睡眠質量大幅提升,目前使用到第六個月,而且每天只需要服用一顆,方便不麻煩,治療效果非常好。

適用對象也有分 雌激素、黃體素用對才有效

值得注意的是,有無摘除子宮的女性在藥物使用也不一樣,廖韻涵指出,更年期製劑包括雌激素、黃體素兩個成份,雌激素可改善熱潮紅、保護心血管、減緩骨質流質速度、避免心血管疾病的功能,而黃體素有保護子宮內膜的作用。對沒有摘除子宮的女性,臨床使用雌激素+黃體素(天然)複方藥物治療,而摘除子宮的女性,只要單純使用雌激素,不需另外使用黃體素。

至於藥物禁忌對象,廖韻涵提到,荷爾蒙的補充治療並不適用所有女性,比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建議諮詢專業的婦產科醫師,另外,有些人服用藥物可能導致噁心、水腫、乳房脹痛、異常子宮出血等不良反應,必須與醫師討論再使用。特別是確診乳癌、子宮內膜癌、肝功能異常、靜脈栓塞、不明原因子宮出血患者更是更年期藥物的完全禁忌對象。

諮詢專業醫師治療 安心度過更年期

更年期是每位女性必經的生命歷程,在此階段更要友善地對待自己,雖然坊間藥物取得容易,廖韻涵提醒,荷爾蒙治療是個人化治療,不建議民眾自行購買,更年期女性應尋求專業醫療院所的評估,擬定個人最適合的處方,陪你安心度過更年期。

Subcategories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