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與健康

健康飲食

Friday, 25 February 2022 12:01

已故知名科學家居禮夫人曾說:「Nothing in life is to be feared. It is only to be...

健康資訊庫

不穿高跟鞋仍腳拇指外翻? 6原因都會讓你寸步難行

25歲陳女在就讀大學的時候,發現自己兩腳大拇指外觀很醜,又歪又痛。看到網路上一堆拇指外翻矯正用品,陳女買了一些來嘗試,但效果不明顯,穿鞋子痛、走路也痛,甚至睡覺還會抽痛,苦不堪言;最後決定就醫接受骨科醫師手術治療,終於不再寸步難行。

不過,很多人都認為拇指外翻是愛穿高跟鞋女性的專利,但明明鮮少穿高跟鞋,平常外出都穿平底鞋居多,為什麼還會有拇指外翻?

拇指外翻與6大原因有關 大腳趾內側疼痛最常見

衛福部南投醫院骨科李承翰醫師說明,拇趾外翻趾指的是足部大腳趾往外側偏移,拇指外翻的成因很多,除了長期穿著高跟鞋或鞋頭太緊,也可能跟遺傳、扁平足足弓塌陷相關、風濕性關節炎、或大拇指過長合併韌帶鬆弛等多重因素有關。

李承翰醫師進一步指出,拇趾外翻常見的症狀為大腳趾內側疼痛、長繭、酸麻或指甲發炎,第一個蹠趾關節的活動度可能下降,常合併拇指滑液囊炎,較嚴重的患者會造成第二腳趾節關節脫臼與擠壓疼痛。

改變穿鞋習慣若無改善 可考慮手術治療緩解

李承翰醫師建議,可以先改變穿鞋習慣來減輕負擔、舒緩症狀,若保守治療無法改善症狀,且影響生活的話,可以考慮手術治療。拇指外翻的手術方式有很多種,主要分軟組織手術與矯正切骨手術兩種;若為中度到中重度角度外翻的病人,Scarf矯正切骨術的好處是隨著切法角度的不同而有多變的矯正效果,可以達到延長、縮短、水平上移或水平下移大腳趾的效果。

切骨矯正手術 矯正效果好、避免復發

一般使用scarf切骨矯正手術可以達到極佳的矯正效果與避免復發。李承翰醫師解釋,由於手術切骨後是使用鈦合金埋頭螺釘做固定,可以達到較佳穩定度,加速恢復速度,並且不需要再次手術拔除鋼釘。

手術當天或隔日即可下床行走,隔日即可出院。術後需使用石膏副木固定兩週;兩週後須使用拇趾外翻矯正器或分隔墊搭配自己的鞋子使用2-4個月達最佳矯正效果,後續仍需配合良好的穿鞋習慣才能確實避免復發。

和孩子關係緊張? 研究:一起運動有助穩定情緒

你有和孩子一起運動的習慣嗎?運動不僅有益身體健康,親子一起運動還能提升彼此的心韌性,讓親子身心更健康。根據董氏基金會2020年調查指出,與父母一起運動的孩子其情緒穩定度較高;在董氏基金會2013年的調查也顯示,父母每週與孩子運動的次數越多,父母越不容易出現憂鬱情緒。

影響青少年和父母親一起運動因素 前3大主因都因為忙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說明,董氏基金會2020年5~6月以六都青少年為對象進行調查,從回收2,222份的有效問卷中發現,放學後或假日,近七成受訪者「沒有」和父母親一起做運動,四成八「每週1-2天」一起運動,至於影響青少年和父母親一起做運動的原因前三名為「父母親工作/家務忙,沒有時間」、「課業繁忙,沒有時間」、「自己/父母親沒有運動習慣」。

有和父母一起運動的青少年 情緒穩定度較高

進一步分析發現,受訪者近半年內放學或假日「有」和父母親一起運動者,最近一週「情緒狀態穩定」的比例(64.0%)明顯高於「沒有」和父母親運動者(52.2%)。甚至父母親有固定之運動習慣者比沒有者,快樂的比例也較高。

親子康健身心計畫 讓彼此關係更親近

中職先生彭政閔已身為兩個孩子的爸,今特別應董氏基金會邀請,公益代言「玩轉動,拋出好心情」親子康健身心計畫,他分享與父親因為共同的運動興趣使彼此的關係更緊密,他說:小時候父親因工作關係,較少時間和自己相處,後來開始一起打高爾夫球,增加了相處的時間,打棒球後更和爸爸有許多共同的話題,爸爸也成為自己職棒生涯中重要的支柱。因此,他以自身經驗呼籲,家長們可以和孩子一起多嘗試不同的運動,培養共同的運動興趣,有助於增進親子關係!

骨質疏鬆早期無感! 小心咳嗽、打噴嚏都可能造成骨質

85歲黃阿嬤早年就曾被告知罹患骨質疏鬆症,但因平時無症狀,並不以為意,直到日前下床時不慎滑倒,臀部著地造成髖部劇痛,老人家每天強忍疼痛足不出戶,在家人堅持送醫後,確診為「股骨頸骨折」,透過半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治療後順利行走,並配合「PAC急性後期整合照護計畫」,恢復生活品質。

早期骨質疏鬆症無症狀 骨質送醫才知嚴重性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蔡孟學表示,骨質疏鬆症為現今銀髮族之隱形殺手,有許多與黃阿嬤情況類似的長輩,在接受骨密度檢查時發現有骨質缺乏,且醫師耳提面命應積極保骨,但因早期骨質疏鬆症幾乎沒有症狀,故往往被患者忽略,更有許多年長患者是因骨折送醫後,才發現罹患嚴重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症 停經後女性較易好發

蔡孟學醫師介紹,骨質疏鬆症是一種慢性疾病,好發於年長者,尤其是停經後的女性,缺乏荷爾蒙的作用,使得骨質快速流失,因隨著年紀增長,會使骨頭質量變低、結構變差,輕微創傷可能僅是咳嗽、打噴嚏、扭傷、稍微改變姿勢,或從低處跌倒,就可能引發骨折。

髖部骨折最容出現嚴重併發症 死因多為長期臥床所致

蔡孟學醫師指出,骨質疏鬆造成的骨折,經常出現在髖部、脊椎和手腕處,其中髖部骨折最容易帶來嚴重併發症。根據統計,在老年髖骨骨折後的女性患者一年內死亡率約為16%,男性則高達22%,死因則為是因患者往往腿部疼痛長期臥床,使活動力降低,進而引發血栓形成、肺炎、褥瘡感染等併發症所致。

低骨密度勿信偏方 需加強鈣、維生素D攝取

蔡孟學醫師提醒,骨密度值介於-1.0至-2.5,是屬於「低骨密度」,需加強鈣質與維生素D的攝取,並根據個人體能狀況,進行適度負重運動;若曾發生骨鬆性骨折或合併其他高風險因子則建議用藥治療骨質疏鬆,若骨密度低於-2.5,也應該積極接受藥物治療,且切勿自行聽信偏方。

久坐暗藏4疾病危機! 預防老年症候群持續運動很重要

您知道家中的長輩到底一天「坐」多久嗎?走路的速度是否越來越慢?上下樓梯也越來越費力?老年人口年齡結構快速高齡化,預防老年症候群應積極避免疾病與失能、維持生理與心理功能及持續參與動態生活。

長者常因3因素無法外出 使身體功能都漸失

臺北市文山區健康服務中心魏炆莉主任指出,長者常因「年紀大」、「太虛弱」、「身體部分失能」等原因無法外出及適當運動。老化是進行式,老年症候群常見現象有衰弱、跌倒、認知機能下降等,身體活動量持續下降、靜態時間逐漸增加,對外界事物提不起勁,漸進社交退縮、鬱鬱寡歡、變得比較孤獨,因此身體功能逐漸失去自主。

久坐暗藏危機 運動有助延緩老化

久坐對身體會增加心臟病、中風、糖尿病及代謝症候群的風險;運動有助於預防或延緩老化所引起的平衡能力、協調能力與反應時間的衰退,進而降低跌倒發生率,有利於維持生活獨立性,成功老化從減少久坐、有氧運動、肌力訓練等健康生活型態做起,以維持日常生活功能。

健康促進活動 有助衰弱長者降衰退風險

魏炆莉主任表示,過去研究證實衰弱長者可以透過健康促進介入,延緩或復原衰弱狀態。以高齡友善及關懷長者為出發點,運用漢方有氧創意開走之創新漸進式運動模組搭配音樂及團康遊戲,增加參與長者的肌耐力、協調反應及心肺耐力,進而降低各種運動的風險;此外,建立良好的「運動好習慣」,累積每日身體活動量,降低跌倒機率的發生。

指甲變色就是灰指甲? 醫生教您怎麼辦

提到與指甲相關的疾病,許多人首先會想到灰指甲!對此,彰化基督教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邱足滿在食藥署藥物食品安全週說明,灰指甲的醫學名稱是甲癬,是指甲受到黴菌感染而導致變色、變形、質地改變,最常見的致病菌是皮黴菌,但顏色不一定是灰色,反而常見黃、黑、白色等等,但要注意的是,並非指甲出現變形、變色就是甲癬喔。

食藥署提醒,指甲的疾病並不容易診斷,很多狀況都易與甲癬混淆,如乾癬指甲、指甲失養症、運動摩擦造成變厚變色、外傷、指甲下方腫瘤、指甲逆生等等,一定要諮詢皮膚科專科醫師,才能得到正確的診斷和治療。

什麼人容易得到甲癬?

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好的人,會增加黴菌感染風險,而且因為血液循環不好、感覺神經變遲鈍,很容易因為甲癬的存在形成難以癒合的傷口,甚至發生蜂窩性組織炎。

⑵免疫抑制的患者:例如愛滋病患者、洗腎病患、器官移植的患者。

⑶肥胖

⑷抽菸

⑸年老

⑹和職業有關:需要長時間穿鞋,如不透氣防水鞋之類的工作,有許多中學生長時間穿著皮鞋、布鞋,也是高風險族群。

⑺不合腳的鞋子,導致趾甲反覆受到外力不良影響。

⑻遺傳的體質:具有某些特定基因的人容易得到黴菌感染,主因是體質比較無法清除黴菌感染。

⑼指甲美容不當

治療甲癬首先該怎麼做?

⑴診斷是否為甲癬是最重要的

⑵治療方式要考量嚴重度

⑶是否有其他疾病(特別是糖尿病)

⑷肝腎功能是否正常

⑸是否正在服用其他藥物、是否會藥物交互作用

⑹是否曾經發生過蜂窩性組織炎

萬一感染了灰指甲該如何根治呢?

⑴口服藥:藥物經由肝臟代謝,須檢測肝功能指數變化;有些藥物會和其他藥物產生交互作用,使用要小心,而有些藥物則不建議充血性心臟衰竭的患者使用。在肝功能檢查方面,必須在服藥前和服藥數週後各檢測一次。口服藥物的治療期:一天1次,手指甲感染需連續服用42天,腳趾甲則是84天。

⑵外用藥物:因為指甲板結構較難穿透,所以治療甲癬的藥劑有比較特別的指甲油劑,透過溶劑快速揮發的作用提升藥劑濃度、穿透指甲板殺黴菌,每週一次,腳趾甲需要持續9-12個月,怕吃藥或有禁忌症的人可選用此法。但每次擦新的藥劑前,必須先磨掉上週的藥膜。

⑶雷射:許多外國研究利用雷射的光熱效應殺黴菌、促進指甲生長速度,但療效不如上述兩類治療,若想自費嘗試請尋求合格的醫療機構治療。

⑷拔掉指甲:如果拔除指甲後,指甲生長環境仍充滿黴菌的話,結局仍是再復發,而且傷口照護是個問題。要注意的是,糖尿病、血液循環較差、凝血功能差的人不適用。

治療甲癬時也要治療足癬,口服藥可兩者兼具,有些患者身上可能有不同部位受到黴菌感染,如:臀部、胯下、身體、四肢,若採用口服藥物治療可一網打盡。此外,日常生活要盡量保持患部乾爽,才能避免有利於黴菌生長的環境,進而幫助治療成功率。

哪些因素會影響甲癬治癒率?

⑴甲癬嚴重程度

⑵以前是否有過甲癬感染

⑶家人是否也有類似感染症而沒有接受治療

⑷病人合併其他疾病的狀況,例如糖尿病血糖控制情形

⑸病人當下其他用藥的狀況

⑹病人是否服藥規則、正確擦藥

⑺病人是否提供皮膚、指甲(趾甲)乾爽、乾燥的環境

邱足滿醫師建議,民眾在公眾場合要穿著適合的鞋子,不要打赤腳,並保持腳的涼爽和乾燥,而指甲也要修剪成適當長度,不宜過長或太短,平時要穿充分吸汗的襪子,清洗時可用60℃以上的水溫洗45分鐘,鞋子則可用臭氧來殺菌。食藥署提醒萬一家人有足癬和甲癬,也應該同時治療,並考慮使用外用抗黴菌藥物預防再度感染。

資料來源:指甲變色就是灰指甲?醫生教您怎麼辦

腳踝常扭傷? 骨科醫師揭日常3關鍵

一名35歲陳小姐,兩年前踩階梯的時候踩空,整個腳「翻船」,經X光檢查顯示,骨頭並無斷裂,應該僅是扭到腳,但是經過了兩三個禮拜,陳小姐的腳還是像「麵龜」一樣,也出現了瘀青,先後打過類固醇、增生療法等都無效,經人介紹至台大竹東骨科求診,在X光及超音波判斷懷疑是前距腓韌帶撕裂傷,安排核磁共振檢查確診後,用踝關節鏡微創手術修補韌帶,經過一個多月的復健,終於回復正常的行走。

腳踝韌帶受傷不管 可能要換人工關節

台大竹東骨科黃鼎鈞醫師表示,健康腳踝承受的重量遠超過膝關節,但是當姿勢不正確的時候,力量就會傳導到關節周邊的韌帶上,就容易造成韌帶撕裂傷,其中最常受傷的就是前距腓韌帶(ATFL),當關節韌帶受傷,關節就容易不穩定,產生輕微的晃動,容易增加關節軟骨的磨損,造成關節提早退化,最終可能要換人工踝關節,所以腳踝扭傷不可輕忽。

韌帶修補不必大手術 踝關節鏡修補、重建皆微創

黃鼎鈞醫師指出,傳統的韌帶修補是採用開放式,也就是大傷口,現在已經可以使用踝關節鏡微創手術,利用兩三個不到半公分的傷口即可完成,韌帶部分撕裂,或是韌帶完全撕裂但還堪用的時候,可以考慮修補,如果韌帶完全撕裂且已不堪用,或是運動員受傷的時候,可以考慮重建韌帶,修補跟重建都是微創手術,可以減少健康組織的傷害及沾黏,還有避免傷口癒合不良,提升術後腳踝的功能跟病人滿意度。

預防腳踝扭傷 良好姿勢、鞋款、環境缺一不可

若要預防腳踝扭傷,平常運動就要注意自己的姿勢、自身的鞋款跟運動的環境。不同的運動都有不同的姿勢,運動鞋的部分,黃鼎鈞醫師建議,現在流行底越厚或底越寬大的鞋,這些鞋款容易因為著地時沒踩平或踢到東西而扭傷。

另外,若是在不熟悉、戶外不平的環境,更需要注意前方的路況,且疲累就千萬別逞強,因為肌肉疲勞後就很容易扭傷韌帶,在打籃球等衝擊性較高的運動的時候,也要注意不要奮不顧身,很容易跳起來落地踩到別人的腳,造成扭傷。

椎間盤突出憂開刀? 內視鏡手術傷口小疼痛低

你也常有腰痛、下背痛等困擾嗎?甚至連帶到下肢都麻痛無力,恐是椎間盤突出惹禍!衛福部南投醫院神經外科葉國球主任表示,臨床上,許多病患常因擔心手術治療,寧可忍痛不治療,但以目前醫療技術,已能藉由腰椎內視鏡手術治療,相較於傳統手術,不僅傷口小,疼痛度也大幅降低,是病患一大選擇。

80歲翁腰椎間盤突出 內視鏡手術解病痛

南投一名80歲吳姓男子,除了常背痛,左腳也時常酸痛,就醫檢查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但因考量年紀大因此不願動刀,經醫師安排採以神經根週邊注射藥物治療,但療效有限,仍常常痛到無法行走,直到進一步接受醫師諮詢與討論後,同意使用微創內視鏡手術,術後第二天順利出院,症狀也逐漸舒緩。

內視鏡手術傷口小 降低術後併發症

葉國球主任解釋,腰椎內視鏡手術最常用於腰椎的椎間盤突出,是新近發展的開刀技術,僅需開約1公分小傷口,藉由內視鏡進入腰椎,透過鏡頭直接將病灶切除,因傷口小對於鄰近組織傷害低,也能降低手術併發症,通常若患者藥物治療後無效,就可經由醫師評估考慮是否可接受手術治療。

手術前經評估 才能真正對症下藥

除了腰椎,包括胸椎、頸椎的病灶或是小面關節囊腫伴有神經根症狀、外側椎管和椎間孔狹窄等,都可透過內視鏡手術達到治療目的。葉國球主任強調,但像是馬尾症候群,因脊椎管嚴重壓迫,病人雙下肢已呈現無力,採以傳統神經減壓手術較佳,因此接受手術前,都應與醫師詳細討論,對症下藥,才能真正解決問題。

照顧失智症者生活起居馬虎不得 3面向這樣做

國際阿茲海默症協會於1994年發起國際失智症日,在每年9月21日連結全世界失智症協會及失智症患者、家屬共同響應為記憶而走等宣導活動,呼籲社會大眾重視失智症之預防、治療及照護工作。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老年精神醫學醫師黃冠倫表示,失智患者生活起居有大大小小困難,都需要照顧者的幫忙。首先,要了解失智患者目前仍保有的能力,時時注意生活功能變化,才能在照顧及其尊嚴與安全的前提下,給予適當的協助。

失智症生活照顧 給予適當協助避免憾事發生

黃冠倫醫師分享,飲食上,要注意均衡飲食,滿足其營養需求,並提供安靜且不受影響的地方,減少太多的刺激,一次只給一種餐具,一次碗中只給一項食物;當拒絕飲食時,不要急於批評或催促,可先嘗試轉移其注意力,休息一下再重新嘗試。若兩餐中間不斷要求進食,可以給予少量的零食,盡量不要影響到下一餐。

衣著方面,選擇舒適、兩面皆可穿、易穿脫的款式,讓衣服選擇簡單化,建議可以依照著衣順序,擺好衣物,適時給予簡單的指示,協助穿衣服。此外,也要考量當時的天氣,協助調整衣物長短厚薄;鞋子要注意是否合腳,以及不易滑的鞋底,避免跌倒。

失智是長病程 照顧者應善用社福資源並適時求助

黃冠倫醫師提及,與失智患者的相處上,要用簡單、清楚、且患者熟悉的字句來溝通,並盡量將物品或名字說出,減少使用抽象的代名詞。當失智長者有說不出來的字詞,可以予以協助,並且注意其身體語言,適當的回應;面對重複、不合適的要求,試著用轉移注意力或者拖延的方式來處理。

草屯療養院院長藍祚鴻強調,照顧者長時間承受很大的壓力,失智與失能長照需求增加,適當的分散照顧責任,並且善用各項社會福利資源,不要害怕求助。

Subcategories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