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健康

新冠後遺症多 健保署推整合門診,一次掛號費就搞定

今(2/23)新增2例本土病例及54例境外移入,本土病例中1名居隔陰轉陽,是為協會群聚確診者之同住家人。另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也指出,自前幾日傳出北投一男由境外移入改判為本土,經持續進行相關接觸者疫調後發現,其妻曾與房屋代銷員工(案19813)於相近時段在同餐廳用餐,然而當時因非同時段用餐而未被匡列。此事件發生後,地方政府緊急擴大匡列範圍,今日再揪出1名感染者,但確切感染源仍需待疫調進一步確認。

沙盤演練不比實戰 滾動式調整讓防疫更靈活

而遠雄自貿港群聚事件,自1/21始起動員相當多人力,快速匡列採檢後共累積確診人數175人、總匡列居家隔離人數1766人。而在各方各界的努力、自律及積極配合之下,整體傳播鏈目前看起來已算「斷尾」。前進指揮所指揮官王必勝也於今日結案報告中說明,該案爆發場所人數多、公司多且流程動線複雜,所幸確診狀況仍以單一公司移工為主,擴散狀況不嚴重。

當時考量民眾生活經濟問題,中低風險接觸者皆採取居隔3天後驗PCR,接著以家用快篩追蹤的方式來處理,後續包括幼兒園群聚、高雄港群聚也都參考此模式進行。而從此次經驗中,王必勝指揮官分享,不僅移工管理需更重視各層分流及執行落實,未來匡列也應儘量以「有效、適當」為原則,儘量避免停工,可供各地方衛生單位參考。

陳時中表示,未來如遇疫情升溫,如何在有效達到防疫效果的前提下,將停工的天數縮短並讓經濟損害降到最低,關鍵點在於廠房是否能做好如分艙分流、詳實紀錄接觸史等日常防疫作為,以加速疫調進行,並開啟後續一連串應變措施,確實達到「快速截斷傳播鏈」。

面對新冠後遺症 整合門診幫省時、減低經濟負擔

新冠肺炎確診者在急性感染之後常伴隨多種症狀,需跨科別醫護協助,因此健保署也與各司署共同擬定配套計劃。

健保署黃參議說,此計畫只要是在隔離後六個月內有需要至各科門診看診的確診者皆可參與。

確診者在胸腔科或感染科主責醫師評估之後,如有需求,可與皮膚科、心臟內科、精神科等科別共同會診,不像過去需於各科別個別掛號,提升就醫方便性的同時也減輕確診者就醫的經濟負擔。

▲圖片來源皆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

氣溫驟降慎防血管堵塞! 醫曝:17種症狀應立馬急診檢查

演藝圈近來憾事連連,根據媒體報導有藝人因頭痛不適,就醫檢查後發現是出血性腦中風,緊急做引流手術住院中!另外也有因突發性心肌梗塞不幸過世的導演。醫師提醒,近來天氣變化大,氣溫驟降都可能引起身體不適,即使是小小的不適症狀,也應該提高警覺,有可能是身體發出的警吿訊號,千萬不能認為它只是小病小痛而錯過就醫黃金時間!

頭痛胸悶勿輕忽 可能是血管堵塞的徵兆?!

台北中山醫院小兒科吳其穎醫師表示,高血壓、高血脂及高膽固醇等三高問題是國人常見的疾病,這類患者本身就是心血管與腦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在氣溫驟降及溫差大時,很容易出現血管堵塞引發重症。其實血管堵塞問題在發生前可能有一些容易被輕忽的症狀,例如頭痛、頭暈、胸悶、心悸、噁心及冒冷汗等,許多患者往往覺得休息一下應該就沒事了,因而延誤就醫黃金時間,最後往往引發重症,提高死亡機率。

頭暈頭痛臉歪嘴斜 這些症狀一刻不能等!

吳其穎醫師說,腦中風就是腦部血管發生阻塞或破裂,導致血管支配的腦部區域缺氧壞死,造成這個腦部區域所負責的肢體產生感覺與動作異常,例如半邊臉歪嘴斜、視力模糊、咬字不清或半身無力等等,這是非常重要的急症,必須盡快就醫檢查治療。而心肌梗塞則是因為心臟血管發生阻塞所以會有胸悶或胸口疼痛、嘔心、想吐及呼吸困難等症狀,也應該要提高警覺趕快就醫。

六大部位17種症狀 應觀察記錄避免喪命危機!

吳其穎醫師說明,突發性身體不適症狀大致可區分為臉部、頭部、喉嚨、胸部、腹部及重大創傷等六大項,表現的症狀特徵大約有17種,民眾若有出現不適,應該提高警覺立刻就醫。例如:臉部需觀察是否突然眼皮下垂、半邊臉歪臉麻、或嘴角歪斜說話不清楚,另外若出現視力模糊也要特別留意。頭部方面則需觀察是否有突發性劇烈頭痛/眩暈,甚至嘔吐、意識不清、昏迷叫不醒等症狀。喉嚨部位則要注意是否有異物梗喉如誤吞魚刺,或是呼吸困難的表現;胸部則應觀察是否有如大石頭壓著的胸悶感,也要留意是否有強烈刺痛感且伴隨呼吸困難或冒冷汗等情況。腹部則是要觀察是否有突發性或持續性的腹部劇烈疼痛,同時要觀察解便時是否有大量黑便與血便狀況。最後如果身體受到重大創傷後也需觀察是否有意識不清或大量出血的徵兆,這些都是可以透過日常觀察並加以記錄,了解自己有哪些是屬於「一刻等不得需立即急診」的症狀。

急診不是先到先看 應遵循專業醫護人員專業判斷

吳其穎醫師呼籲,民眾若突然出現身體不舒服需要到醫院急診,應該了解急診並不是「先到先看」以免引發醫病衝突!通常急診的專業醫護人員會依照患者病情嚴重程度與生命跡象、主訴、臨床表現等進行檢傷分類,判斷急救診治的先後順序,越嚴重者越優先。因此若只是輕微不適症狀建議先持續居家觀察,注意身體變化及好好休息,隔天再到門診就醫即可,避免花時間在急診室等待反而消耗體力影響病情。

宅運動正夯! 新概念健身魔鏡讓你家變身健身房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已逾兩年,民眾的生活型態也被迫面臨轉變。去(2021)年五月台灣進入疫情三級警戒,所有運動場所配合緊急停業及關閉,連帶催生了「宅運動」的發展。其中,知名健康科技品牌在前年推出健身魔鏡,讓健身器材不再只是硬梆梆的器械,而是附帶運動教學及姿勢檢查等功能的AI智慧器材。除此之外,該品牌總經理蔡慶裕也於今日宣佈,與台灣知名連鎖健身中心強強聯手,於健身魔鏡中設立其專屬頻道。預計第一波將曝光超過200支專業健身教學影片,且未來每週仍會持續更新課程,讓民眾更能不受時間、空間限制來進行運動,有效達到培養運動習慣的目的。

不想去健身房沒關係 疫情期間在家運動安全又健康

過去有些人不喜至健身房運動,原因多半是覺得麻煩,也可能是生性害羞不習慣與別人在同一空間運動,再加上現在處於疫情緊張期間,民眾更加對與他人共用健身器材產生疑慮,尤其運動時還需配戴口罩,又喘又累又濕又黏,這些因素在在讓民眾運動意願大打折扣。

為了讓運動風氣在疫情期間仍能保持不間斷,知名連鎖健身中心台灣區總裁柯約翰(John Caraccio)也開始考量居家運動的需求與可能性,不僅在去年實施三級警戒期間公開上傳居家運動教學影片,也將與知名健康科技品牌合作,打造完善的「宅運動」計畫。

五大訓練主題 知名連鎖健身中心自編「體塑流動」獨家

蔡慶裕總經理分享,在合作的期間可看出知名連鎖健身中心相當重視健身影片的品質,不僅花費整整半年的時間進行海選,從內部超過1千餘名教練中精挑20位來集結成強大師資團,還特別規劃包含「肌力、有氧、瑜珈、伸展、拳擊」五大訓練主題課程,且皆為適合居家執行的課程規劃。另外,頻道中也可看到知名連鎖健身中心獨家自編的「體塑流動」,即利用瑜珈及皮拉提斯的動作,來做赤足流動式的串聯,配合音樂節奏的練習以提高心肺功能、肌耐力、平衡與核心,達到全身連動性的進階運動。

即將擴充專業限定版課程內容,在延展個人訓練的廣度與深度同時,也讓知名健康科技品牌打造的「健身訂閱」規模再擴大,並以「針對性訓練」及「短課程」的規劃方向,加強聚焦「宅健康族群」的需求,讓健身變得更「隨手可得」,而這同時也是兩大品牌攜手合作的一大目標!

北市學齡前健康篩檢3/7開跑! 你家寶貝符合資格嗎?

為守護學齡前兒童的健康,臺北市政府衛生局111年「臺北市學齡前兒童整合性社區篩檢服務」將於3月7日開辦,凡是學籍或戶籍設於臺北市之3至6歲幼童,皆可於幼兒園或由家長帶幼童前往社區篩檢場次接受專業醫療人員之健康篩檢。

學齡前兒童篩檢 早發現早治療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黃世傑局長說明,篩檢對象及項目為:(1)滿3歲以上未滿4歲幼童:身體、口腔及聽力篩檢;(2)滿4歲以上至未上小學幼童:身體、口腔及視力篩檢,其中因應新冠肺炎疫情,將視疫情滾動式調整口腔篩檢服務,另對於未通過篩檢之幼童提供後續轉介及追蹤治療情形之服務。

人手一機成常態 視力不良症狀要警覺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兒童醫學部方麗容部主任提醒,近2年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許多家長減少帶小孩至戶外活動,人手一台手機已成生活常態,家長應隨時觀察孩子是否習慣歪頭、仰頭或低頭去看東西,或是越看眼睛越瞇、常常揉眼睛,這些都是疑似視力不良的症狀。

從小養成好習慣 不怕齟齒找上門

而頻繁使用3C螢幕產品,總是久坐配上最愛的零食及飲料,食用零食頻率太高,會提高齲齒風險,從小養成正確飲食習慣及潔牙技巧,落實口腔保健秘笈「二要二不,從齒健康」,二要分別為「睡前一定要刷牙,一天至少刷兩次」、「要有氟,包含使用含氟牙膏及定期牙齒塗氟」;二不分別為「不要傷害牙齒;少甜食,多漱口,不要含者奶瓶/母乳入睡」、「不要以口餵食,家長咀嚼過的食物勿再餵食寶寶」。

健康守門員 注意兒童健康小叮嚀

此外,為了解兒童健康狀況,早期發現異常並給予治療,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積極提供「學齡前兒童整合性社區篩檢服務」外,家長亦可善用衛生福利部提供7歲以下7次免費兒童健康檢查,主要包括生長評估、身體檢查、發展評估等;6歲以下兒童每半年免費牙齒塗氟1次,滿6歲以後第一大臼齒開始萌出,孩童9歲生日當日前(不含當日)、均享有免費第一大臼齒窩溝封填及封填後6個月、12個月評估檢查。

本土+5 境外+39 護理師基因序列出爐 感染源仍不明

今日本土新增5例,境外移入新增39例,39例當中包含落地採檢9例,居家檢疫採檢30例。至於本土5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情況很好,都是居家隔離陰轉陽的案例,都沒有額外新的案例,這3天來幾乎9成以上都是陰轉陽的。」

宗教群聚案+4、煉油廠+1

本土案例中,有4案例屬宗教聚會群聚案,其中1位領隊,他的小孩子已染疫,而小孩子與大阿姨同住,因此大阿姨和她的2位小朋友(案20234、20218、20217)也確診,他們都在2/17被匡列居隔,當時採陰,現在轉陽。另一案20233,也屬宗教群聚案被匡列的一員,且是另一個染疫家庭所衍生出來的。此外,高雄煉油廠群聚案中,案19732曾到台南拜訪的客戶(案19862),其妻子(案20216)也確診。陳時中表示,「這5例本土已被控制住,對社會影響很低。」

新北護理師基因序列出爐 找不到感染源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感染源待釐清的傳播鏈有8條,其中一條板橋家庭群聚案(新北A)總共有6人確診,監測至今14天沒有再新增個案,期滿結案,故傳播鏈目前只剩7條,需再持續監測調查。

至於基因定序,案20020(新北C,加強型防疫旅館1位護理師),病毒基因序列屬於BA.1,不是Omicron的妹妹(BA.2),是正統的Omicron。羅一鈞表示,但該護理師序列和桃機序列是不同的,也跟先前本土傳播鏈都不一樣,所以這是目前訂出的第13條本土Omicron的傳播鏈,不過目前只有發現這1位個案確診,還要再針對且落地採檢後,送同一間加強型防疫旅館,繼續隔離治療的11位旅客(Ct值<28),而其中具高傳染力有9位(Ct值<20),進行序列比對,揪出傳染源。

圖片

第24期追加劑 明起開放預約

第24期疫苗預約接種即將在2/23開放預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全台約646萬民眾符合預約資格,也就是去年12/12前打完第二劑,且滿18歲民眾,並可於今日下午2點起於疫苗預約平台(https://1922.gov.tw/)查詢預約資格,不再另外發送預約提醒簡訊,符合資格民眾請記得於預約時間進行預約,預約當日如遇啟動流量管制,亦請配合依序排隊耐心等候預約。

指揮中心指出,預約平臺第24期僅提供民眾預約接種疫苗追加劑,民眾若有第一、二劑或基礎加強劑接種需求,請持接種紀錄(小黃卡)至各地方政府指定/安排合約醫療院所或衛生所預約,或至提供隨到隨打服務之接種站接種。

圖片

打完疫苗腋下腫大 就醫檢查驚見「癌」上身

48歲黃小姐打完新冠肺炎疫苗後,覺得右腋下腫腫卡卡的,再仔細一摸,不只是腋下的淋巴結腫大,連右乳也有腫塊的感覺,她想起疫苗可能產生血栓的副作用,於是就醫檢查,沒想到不是打疫苗引起血栓或淋巴結腫大,竟然是乳癌,一方面覺得很難過,一方面也慶幸自己打疫苗,陰錯陽差發現了乳癌,得以趕快治療。

打了疫苗淋巴腫 檢查卻是乳癌

衛福部彰化醫院乳房外科醫師李忠懷表示,經乳房超音波、粗針切片及電腦斷層檢查,證實個案為第三期的乳癌併腋下淋巴結轉移,乳房腫瘤5公分,淋巴結腫瘤3.2公分,推估腫瘤至少已有數個月之久,只是平時沒注意,並非打疫苗引起。目前正進行化療,等腫瘤縮小些再進行手術切除。

淋巴結腫大 5%的女性打疫苗後易出現

李忠懷醫師指出,淋巴結是免疫系統,打任何疫苗都有可能出現腫脹情況,國外研究,COVID-19疫苗確實會造成一些接種者腋下淋巴結腫大,約有5%的女性打完疫苗後,會出現這種症狀。李忠懷醫師說,若出現淋巴結腫大,通常疫苗打右臂者,會出現在右腋下,打左臂者出現在左腋下。

數週會消失 有任何異狀應盡快就醫

這種淋巴結腫大的反應是正常的,通常幾週內會消失,而且其形態和正常淋巴結差異不大,頂多是整體變大,但如果是惡性腫瘤轉移的淋巴結皮質會增厚,超音波檢查就看得出來。李忠懷醫師強調,如果施打疫苗後不只是淋巴結腫大,還有身體其他地方腫大,如上述個案的乳房及手背,就一定要趕快就醫,有可能是其他病因或血栓反應。

主動脈剝離不只會出現胸痛 醫揭「常見合併症狀」

根據衛生福利部近年的死因統計,心臟疾病皆位居第二位,有許多主動脈剝離的患者在還沒撐到醫院就已經死亡,致死率相當高。媒體報導也常見名人藝人都因此過世,有「世界先進」晶圓代工廠行政副總劉啟光、藝人小鬼黃鴻升以及前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皆是因為主動脈剝離而逝世。

注意疾病先兆 遠離高度風險

衛福部南投醫院心臟內科黃祺耀醫師表示,大約九成主動脈剝離的患者會出現胸痛的症狀,此胸痛常是突發性、劇烈疼痛的(會痛到冒冷汗),而疼痛的位置會視血管剝離位置不同,而可能會轉移到後背、下腹部、肩頸等的位置。

此外,約有六成的患者常合併有高血壓的症狀,其他症狀如心跳增加、注意力不集中、活動力減少、呼吸困難等均可能出現;嚴重的情況下,主動脈剝離還會造成血管流動受阻而致使器官缺血(梗塞),產生休克、昏迷、周邊缺血、中風、心肌缺氧、腸壞死等嚴重併發症。

依主動脈剝離區域治療 對症下藥防憾事

黃祺耀醫師指出,急性主動脈剝離的治療,依據主動脈剝離的區域而選擇內科藥物和外科手術治療。若剝離的區域有包含升主動脈及主動脈弓時,此型的主動脈剝離容易破裂出血及心包填塞死亡,建議以手術治療為優先,若是剝離區域僅為降主動脈,且暫時無其他併發症時,則以內科方式治療就能有良好效果,不需要於急性期進行手術,建議持續用藥物和密切追蹤治療為主。

與時間賽跑 出現不適應速就醫

對於急性主動脈剝離,緊急且積極的治療是搶救生命的唯一方式。想要預防主動脈剝離,黃祺耀醫師提醒,民眾平時應注意生活作息和身體的保養,有高血壓等慢性疾病之患者需定期回診且規律服用藥物,保持血管的彈性、穩定血壓;而一旦有身體不適千萬不要逞強,應盡速就醫。

為晚期膽道癌續命! 國衛院研發台灣專屬免疫化療複方

膽道癌是較少見的原發性惡性腫瘤,不常在媒體上被討論,但是實際上108年約有2300人被診斷罹患膽道癌,人數直逼胰臟癌。目前國際標準的複方化療簡稱GC,只有25%的患者腫瘤有明顯縮小,整體中位存活期只有11.4個月,在日本的研究中,約有60%的病患發生嚴重白血球低下,顯示GC處方並不適合亞洲人使用。

膽道癌難早發現 僅4成可接受手術

膽道癌依其發生位置,可粗略分為肝內膽道癌、肝外膽道癌及膽囊癌,由於症狀不明顯,不容易及早發現,發現時只有30至40%的患者可接受手術,且因附近的血管及神經相當多,手術難度很高。

國際標準治療方式 不適合亞洲人

而膽道癌無法手術的患者,目前國際標準治療為gemcitabine(健擇、健仕)搭配cisplatin(順鉑)之複方化療(簡稱GC),然而只有約25%的患者腫瘤有明顯縮小,整體中位存活期只有11.4個月,且有25%的病患會發生嚴重白血球低下的副作用,在日本的研究中,約有60%使用GC處方的病患發生嚴重白血球低下,顯示GC處方並不適合亞洲人使用,因此需要研發適合國人使用的膽道癌處方。

改良型GS、NGS處方 副作用低、延長存活期

為此,國衛院癌症研究所陳立宗特聘研究員、姜乃榕助研究員級主治醫師與台北榮民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腫瘤免疫治療中心陳明晃主任合作研發改良型GS處方與NGS處方,在臺灣癌症臨床研究合作組織(TCOG)及國內四家醫學中心執行臨床試驗。

相較於國際標準治療,改良型GS處方具有相似療效但較低之副作用,整體中位存活期12.7個月,而使用NGS處方有高達45%的病患腫瘤會明顯縮小,整體中位存活期長達19個月,且只有6%的病患發生嚴重白血球低下的副作用。改良型GS處方研究論文已發表於知名國際期刊《Liver International》,NGS處方初步成果已發表於2021年歐洲臨床腫瘤學會(ESMO)胃腸腫瘤年會。


health
使用>> 搜尋<< 輸入關鍵字 或 按以下:
飲食 | 嬰兒兒童 | 女性 | 老人 | 男性
心臟 |  三高  | 食物 |  肝腎  |  高血壓 | 血脂
腸胃炎 |  牙齒 牙病 牙周病 | 骨質疏鬆
肥胖 |  皮膚病  |  乳癌  | 癌症 |  過敏  | 眼睛
 睡眠 |  壓力 | 更年期 |  感冒 |  咳嗽 |  熱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