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貧血

一名53歲男性糖尿病患者,最近一年血糖控制良好,近期追蹤時血糖值為126 mg/dl(控制目標為80-130 mg/dl),但糖化血紅素明顯增高達8%(控制目標為5至7%)。原來患者最近幾個月痔瘡經常出血,已接受治療,但常感到頭暈虛弱,理學檢查顯示皮膚、手指、眼結膜蒼白,檢驗發現缺鐵性貧血。經服用鐵劑、配合糖尿病治療,血糖值逐漸改善。

有貧血問題時 會影響糖化血紅素的準確性

家醫科醫師何一成表示,血糖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濃度,而糖化血色素是檢測紅血球中血色素與葡萄糖聯結的百分率,糖化血色素可反映出最近1至3個月的葡萄糖濃度,有貧血問題時,會影響糖化血紅素的準確性。貧血可分為缺鐵性貧血、海洋性貧血、溶血性貧血、再生不良性貧血、惡性貧血等等,其中以缺鐵性貧血最常見。

貧血缺鐵血糖值跟著升!醫學研究指出,缺鐵性貧血會干擾糖化血紅素的數值檢查,使糖化血紅素數值升高。若罹患再生不良性貧血,糖化血紅素也會被高估,這2種貧血可能降低紅血球新生成,使紅血球中血色素與葡萄糖有較多時間聯結,檢驗數值上升。

出現貧血症狀如頭昏、虛弱、皮膚蒼白 應妥善診斷

糖化血紅素也有被低估的時候,何一成醫師說明,海洋性貧血與溶血性貧血可能降低紅血球存活時間,使紅血球中血色素與葡萄糖較少時間聯結,因此在檢測糖化血紅素時,數值會比血糖真實情況低。

由於貧血會影響糖化血紅素數值,若糖尿病患或血糖值偏高者,疑似出現貧血症狀如頭昏、虛弱、皮膚蒼白等,應妥善診斷,才能正確判讀血糖值。有先天性的貧血如海洋性貧血,也應在就醫時一併告知醫師。養成自我定時量測血糖的習慣,就醫時供醫師參考與糖化血紅素數值對照,才能準確評估血糖變化。(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一名60歲老翁,平時生活習慣良好,不抽菸也不喝酒,過去無任何特殊病史,但近兩個星期來卻常感到疲憊、頭暈,甚至爬樓梯都會喘不過去,就醫檢查,醫師發現患者臉色蒼白,驗血後血色素僅5.2,安排住院;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血液腫瘤科醫師林漢枏指出,經過檢查,糞便潛血反應為陽性,大腸鏡檢查發現乙狀結腸有腫瘤,切片為腺癌,接受大腸腫瘤切除手術,貧血症狀消失,已無大礙。

貧血分先天和後天 有相關症狀應盡快就醫

當體內血色素含量降低時,就會出現貧血現象,可分為先天和後天,像是海洋性貧血就屬於先天,後天則包括缺乏營養或慢性出血等;林漢枏醫師表示,但因貧血非有明顯症狀,臨床上多數患者都等到嚴重貧血症狀後,像是眩暈、疲憊、呼吸喘等症狀,才就醫治療,導致延誤就醫。

大腸癌篩檢非準確 仍可篩檢出隱性患者

醫師林漢枏進一步說明,女性慢性貧血多和長期月經經血流失造成缺鐵導致,若為男性或停經後婦女貧血,則要研判是否和腸胃道出血有關,像是胃潰瘍或是十二指腸潰瘍等屬於良性疾病,但若為胃癌或大腸癌則多為惡性疾病,目前像是大腸癌篩檢也就是糞便潛血檢查,雖不是最準確,但仍可篩檢出隱性的大腸癌患者。

定期接受檢查 確保身體無恙

建議50歲以上民眾,每三到五年就應自費接受一次大腸鏡或是乙狀結腸鏡檢查,若未發現息肉,可10年後再檢查,但若為息肉切除者,每3到5年仍需再做一次較佳;林漢枏醫師呼籲,雖貧血症狀非致命,但長期下來恐會影響健康,若有相關症狀出現時,應盡快檢查,找出病因對症下藥。

39歲的陳小姐,今年3月開始,月經多得像血崩、經常頭暈,原來是子宮內長了2顆肌瘤,以及1顆卵巢腫瘤,害她嚴重貧血;醫師考量病患尚未生育,以達文西機械手臂切除肌瘤、腫瘤,月經過量問題終於改善。

子宮肌瘤 造成經血量暴增

收治個案的台北慈濟醫院婦產科主任陳國瑚指出,經由超音波檢查發現,該患者子宮內有2顆10公分的肌瘤,肌瘤塞滿整個子宮,腹部腫大有如懷孕5個大,造成經血量暴增,才會引發嚴重貧血,而左邊卵巢則有6公分的腫瘤。

達文西機械手臂 保留子宮、生育功能

陳國瑚主任表示,進一步問診發現,該患者12年前,曾以傳統剖腹手術切除子宮肌瘤,考量仍有生育需求,運用達文西機械手臂,在腹部切開數個不到1公分的小洞,將子宮肌瘤取出,再切除卵巢腫瘤,同時保留子宮、卵巢及生育功能。

傷口小、恢復快 術後隔天能下床

陳國瑚主任強調,達文西機械手臂透過3D立體視野,搭配機械手臂360度靈活操作,能夠避免傷害血管及神經,利用微創手術精密縫合,出血量極少、傷口小,也幾乎沒有疼痛感,且恢復時間快,患者術後隔天就能下床活動,散步洗頭趴趴走。

【健康醫療Line健康,加入好友更快活】LINE@ ID:@health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