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貧血

78歲的楊女士以往身體健康,沒有癌症家族史。然而近1年容易疲倦,時常頭暈目眩,突然站起時總眼冒金星。後來暈倒送急診,檢查發現缺鐵性貧血,進行大腸鏡與電腦斷層確診為大腸癌,經手術及化學治療後,持續追蹤,癌症沒有復發、血色素正常。

腸胃道出血、月經 都可能造成缺鐵

貧血症狀包括疲倦、頭暈目眩、喘(尤其活動增加時)、心跳加快、低血壓甚至休克。貧血大多與缺鐵有關,鐵在體內維持良好平衡,我們每天從食物攝取的鐵,只有約1/10能吸收。每天從腸胃道吸收1至2毫克的鐵,腸道上皮脫落每天會排出1至2毫克的鐵,體內鐵含量約2000至4000毫克,沒有其他代謝機制。

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曹書儀說明,體內的鐵3/4用於造血及少量酵素,剩下1/4以鐵蛋白形式儲存。當鐵需求增加,如嬰幼兒時期快速成長及女性懷孕時,或是鐵吸收下降,如攝取不足及鐵質吸收受食物藥物影響減少,或是鐵排出增加,如腸胃道出血、月經出血,都會造成缺鐵。

缺鐵性貧血中 6至12%患腸胃道癌症

若體內鐵不足,無法正常造血,就會造成缺鐵性貧血。缺鐵性貧血患者中,6至12%成年男性與停經後女性同時患腸胃道癌症,大多是大腸癌。治療缺鐵性貧血除了治標,還需要治本。補充鐵離子(包括口服或靜脈注射鐵劑),定期追蹤是治標,還需要治療血液流失原因才治本。生育期女性缺鐵性貧血多因月經血液流失,但若有腸胃症狀,需做胃鏡或大腸鏡檢查。

曹書儀表示,近9成以上的大腸癌患者超過50歲。大腸癌症狀包括大便帶血或變細、腹部絞痛、腸道阻塞或穿孔、體重減輕、腹脹以及缺鐵性貧血。定期糞便篩檢可早期發現癌症,糞便潛血檢查可降低大腸癌死亡率15至33%。缺鐵性貧血患者,即使糞便潛血陰性,也應做內視鏡檢查。有大腸癌家族史者,更需做大腸鏡檢查。(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曹書儀 - 郭綜合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

 

一 般 而 言 , 定 期 輸 血 及 注 射 排 鐵 劑 是 海 洋 性 貧 血 主 要 治 療 方 法 。 輸 血 是 以 紅 血 球 濃 厚 液 為 主 , 目 的 是 延 長 生 命 , 減 少 肝 脾 腫 大 及 骨 骼 變 形 , 維 持 正 常 生 長 發 展 及 減 少 心 臟 負 擔 及 心 臟 病 變 。

目 前 理 想 的 輸 血 方 法 是 超 量 輸 血 , 即 是 保 持 血 紅 素 大 於 12 克 / dl , 如 此 可 減 少 肝 脾 腫 大 及 骨 骼 變 形 外 , 最 重 要 是 大 幅 減 少 腸 道 對 鐵 劑 吸 收 以 減 少 心 臟 病 變 , 抑 制 骨 髓 的 造 血 , 減 少 鐵 對 各 器 官 之 份 害 , 至 於 排 鐵 劑 之 應 用 , 病 人 沒 有 使 用 排 鐵 劑 時 , 很 少 活 超 過 20 歲 , 尤 其 是 鐵 質 沉 積 於 心 臟 使 心 肌 產 生 病 變 , 導 致 心 臟 衰 竭 而 死 亡 。

所 以 要 長 期 注 射 排 鐵 劑 減 少 鐵 質 沉 積 , 目 前 有 注 射 及 口 服 排 鐵 劑 。 同 時 服 用 維 他 命 C 可 以 增 強 排 鐵 劑 之 效 果 。 維 他 命 E 可 以 減 少 溶 血 產 生 之 鐵 質 對 細 胞 毒 性 。

還 有 每 天 補 充 1 毫 克 之 葉 酸 , 以 應 付 造 血 所 需 , 除 此 之 外 , 骨 髓 移 植 也 是 一 個 好 方 法 , 如 有 造 血 之 供 髓 者 是 可 以 考 慮 施 行 的 。

20000405tt

不少人頭暈、貧血、容易疲累時,以為自己缺鐵,便會自行買鐵劑、葉酸等營養補充品,希望這樣可以改善貧血症狀。不過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常務理事、馬偕紀念醫院血液腫瘤科張明志醫師提醒,貧血不一定是缺鐵造成,像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就可能造成貧血症狀,這類患者若亂服鐵劑,鐵劑就會長時間沉積於體內,不只造成各器官傷害,甚至也會危害生命。

貧血≠缺鐵 必須靠醫師診斷 張明志醫師分析,許多老人家習慣將貧血稱為「缺血」,因此造成很多人以為貧血就要先補鐵,但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問題在於骨髓功能出現異常,不只缺鐵造成,如果透過食補、藥補拼命補鐵,不但無法改善貧血,還會造成鐵質過多,引起生命危險。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臺大醫院檢驗醫學部、內科部醫師周文堅指出,當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患者因接受輸血治療、大量補鐵,導致體內各器官出現鐵質堆積,在腦下垂體堆積就會影響發育,或造成不孕症;在胰臟堆積,就會引發糖尿病;在肝臟堆積會引起肝硬化;若在心臟堆積,就會造成心臟衰竭。患者若接受排鐵劑治療,有助延長存活期。

台灣患者發病年齡 提早至50-60歲 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常見症狀除了貧血,還包括疲倦、出血、發燒、體重下降等,男女患者比率約2:1,雖然患者多屬60-70歲年長者,但因人種基因不同,在台灣,患者平均發病年齡提前至50到60歲,甚至有不少患者不到40歲。

慎選治療策略 延長存活期 周文堅醫師解釋,骨髓化生不良反應依患者風險高低,後續產生急性白血病的機率也不太一樣。以中高風險族群來說,治療方式可歸納成化療、去甲基化藥物與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等,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雖然是唯一可治癒方法,但並非所有患者都適合,目前已知運用去甲基化藥物,可減緩病情進展成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醫師也提醒,少數服用排鐵劑患者可能產生皮膚癢、腹瀉、腎功能變差等副作用,去甲基化藥物則可能造成血球下降、體力差、吃不下飯等副作用,需要定期追蹤用藥後的身體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