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健康資訊庫

一名45歲的許先生,出現陣發性劇烈頭痛、噁心,尤其頭痛時,咳嗽特別嚴重,甚至慢慢出現視力模糊,卻又找不出病灶,到成大醫院接受腰椎引流測試時,發現顱內高壓,但腦脊髓液檢查正常,經引流後頭痛完全改善,視力模糊也不再出現。

成大醫院神經外科李柏萱醫師表示,自發性顱內高壓係因顱骨內壓力上升引發一些相關症狀,包括頭痛、噁心、視力模糊等,因缺乏顱內腫瘤、感染、出血、積水等明確病灶或成因,又與顱內腫瘤造成的症狀極其相似,所以也被稱作假性腦瘤。

好發於過重育齡期女性 9成病人頭痛伴隨噁心

長期且難以控制的頭痛,又檢查不出問題,有可能是自發性顱內高壓。李柏萱表示,自發性顱內高壓致病機轉尚未確定,普遍認為和顱內靜脈壓變化、腦脊髓液平衡及賀爾蒙調節有關,好發於過重的育齡期女性,超過9成病人,以頭痛伴隨噁心,且因顱內壓會經腦膜及視神經鞘傳遞到眼球內,常發生暫時性視力模糊、甚至喪失,在排便或咳嗽時特別常見,大多幾秒後就會自行恢復,少數病人會出現永久的視力受損;頭暈、頸部僵硬、搏動性耳鳴也是常見症狀。

腰椎引流進行確診 規律視力檢查 

李柏萱指出,顱內高壓大多數有明確的病灶,應先尋找顱內腫瘤、中樞神經感染、顱內出血、靜脈栓塞等問題;自發性顱內高壓病人在影像上,不應該看到異常,隨著影像系統進步,有時可以看到視神經乳突的變化,自發性顱內高壓幾乎一定會產生視神經乳突水腫,因此,確實的眼底及視野檢查也是必要,視神經乳突水腫的嚴重程度與視力受損有直接關係。

李柏萱提醒,自發性顱內高壓的治療,主要在保留視力功能和緩解症狀,治療的第一步就是規律的視力檢查,顱內高壓症狀一般會在數週後自發性緩解,但卻也很容易復發。李柏萱指出,減輕體重一般而言對顱內壓力控制、頭痛和視神經乳突水腫都有一定成效,但減重需要時間且效果緩慢,因此急性期大多需要口服藥物控制、減少腦脊液生產達到減低顱內壓力的效果。

一名29歲男子,患有後天免疫缺乏症後群,因連日來發燒就醫檢查,發現為左側鎖骨上無痛性腫塊,經超音波導引切片病理結果為乾酪性壞死,且確診為結核菌感染;另名37歲男性,則因右耳下紅腫、牙關緊閉及吞嚥疼痛等症狀就醫檢查,醫師發現唾腺管開口有膿瘍排出,進一步檢查後,確診為深頸部感染。

頭頸部腫塊成因多 必要時應進一步檢查

引起頭頸部腫塊原因較多樣性,包括感冒、鼻竇炎、扁桃腺炎、唾液腺炎、淋巴腺炎等,甚至鼻咽癌、口腔癌、喉癌等都可能成為危險因子之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耳鼻喉科主治醫師余育霖指出,在診斷上,得先排除感染症所造成的因素,像腫塊摸起來紅腫熱痛且於數日至數週內生成,合併有發燒、心搏過速等症狀,就可能是感染症所造成,並透過詳細的病史詢問及理學檢查,才能有效確診。

腫塊大於1.5公分且實心 惡性腫瘤機率高

當頭頸部腫塊發現已大於兩週,就有可能是腫瘤,這時就得進一步檢查以辨別為良性或惡性;余育霖醫師表示,若腫瘤具彈性且表面平滑,則可能為良性病灶,但若有抽煙、嚼檳榔、口腔潰瘍、耳悶、流鼻血、腫塊大於1.5公分且實心和無法移動等現象,則為惡性腫瘤機率高;余育霖醫師強調,這時就得進一步檢查診斷,並依照病症給予合適的治療方式。

出現相關症狀 應盡快就醫檢查

治療上,若為甲狀舌骨囊腫、脂肪瘤、腮裂囊腫等良性病灶,則可藉由手術切除,若為惡性腫瘤,則給予手術切除、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余育霖醫師強調,不管是否有感染,或為良性惡性腫瘤,都有可能引起消化呼吸道症狀或神經學症狀,因此若有相關症狀出現時,應盡快就醫檢查,及早治療,才能避免使症狀加劇。

根據WHO最新研究資料顯示,2016年全球死亡人口中,20人就有1人因喝酒引發疾病身亡,其中,20至50歲人口,有飲酒習慣的人比無飲酒習慣的人,死亡率高出5.7倍;台北慈濟醫院身心醫學科主任陳益乾指出,不當飲酒不僅會埋下引發疾病的高危險因子,也可能誘發癌症、精神疾病,造成早發性失智的風險更高出3.5倍。

工作不順染酒癮 竟喝酒喝到吐血

一名50多歲男性,因離異加上工作不順等緣故,開始酗酒,不僅讓原本健康的身體變成虛弱,肝功能嚴重受損,每天也渾渾噩噩的過日子,某次喝酒喝到吐血,才發覺不對勁,趕緊就醫檢查,經以戒酒藥物治療,並在醫師鼓勵下參與醫院身心科舉辦的戒酒班,現在的他身體不僅慢慢恢復,也重拾原來正常生活。

圖片

遠離酒癮 可透過團體治療

陳益乾主任進一步說明,國外關於酒精和相關疾病的國家流行病學調查,每天習慣喝5瓶以上啤酒,就被認定為酒精成癮,目前醫療上提供的戒酒方式,除了透過個別心理治療,再配合團體及家庭治療,可望透過團體力量,幫助病患戒除酒癮,並適時給予戒酒藥物,加上病患決心,絕對能戰勝酒癮問題。

台灣酒害防治協會正式成立 助酒癮者及早戒酒

為讓民眾正視飲酒對身體的傷害,且預防酒後家暴及酒駕等問題,台灣酒害防治協會正式成立,成立大會並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共同推動酒害預防教育,建立衛教平台,共同為促進問題性飲酒及酒癮者醫療納入健保而努力;陳益乾主任呼籲,目前院內也開辦戒酒班,給予想戒酒的民眾一臂之力,畢竟酒癮不僅傷身,更可能造成各種社會問題,若有任何酒癮問題,應盡快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