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飲食與健康

夏日炎炎,一名30歲男性上班族,每天只喝咖啡、茶飲,又怕曬太陽、不喜歡運動;日前,腰酸背痛甚至無法站立,他趕緊到醫院掛急診,檢查竟發現是腎結石。醫師指出,喝水量不足腎臟容易沉積結晶,一旦結石發作,輕則腰酸背痛,重則絞痛,不可輕忽。

醫師陳柏臣表示,許多上班族只喝飲料不喝水,而茶、咖啡、碳酸飲料,富含草酸、植酸、磷,會促進血鈣從腎臟中代謝出體外,並釋放出大量的骨鈣平衡,反而增加草酸鈣濃度。

陳柏臣強調,少喝水又鈣質攝取不足,當體內沒有足夠的鈣,可以與腸道中的草酸結合,會導致大量的草酸進入血液與血鈣結合,久而久之,結晶沉積於腎臟就形成腎結石,高達7成5患者為草酸鈣結石。

根據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統計,人平均鈣的攝取量,只達一般成人建議攝取量1000mg的一半。營養師宋明樺表示,攝取足夠的鈣質可降低血液中草酸鈣結石的形成,建議平時多攝取小魚乾、黑芝麻、牛乳。

陳柏臣, 中英醫院家庭醫學科醫師

你的肝指數有上升嗎?很多人在健康檢查時會發現肝指數GOT與GPT上升,但是進一步檢查肝臟,卻又正常,這時該怎麼辦?傳統中醫認為,春天是生發季節,適合養肝,而且中醫所指的肝,不只是肝臟,還包括了肝經;至於養肝除了可透過中藥之外,也有食療方,以及多按摩穴位,都能使身體更健康。

春天屬木肝也屬木

肝臟是調節人體血液及新陳代謝的器官,但是現代人生活習慣不佳,以致使得肝功能不好,經常會發生肝功能指數飆升;以中醫理論,春天屬木,是萬物生長的季節,而肝臟也屬木,人體也和自然界一樣,陽氣漸盛,因此養生原則首重養肝。

養肝還包括精神與情志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陳建宏表示,春天養生適合養肝,因為春天是生長生發季節,情緒容易緊張,而養肝並不只是針對肝臟,還會針對精神與情志,進行保養。

玫瑰+柴胡+枸杞

在養肝食療方面,陳建宏建議,可以泡玫瑰花茶飲,或是中藥柴胡泡茶喝,都能夠疏發肝臟機能,或是中藥逍遙散,也可使調達順暢,使達到養肝效果,使情緒獲得舒發;至於平常煮菜時,可以放些枸杞,也是能夠入肝經養肝。

太衝穴+三陰交

至於按摩穴位部份,陳建宏醫師說,平常可按摩太衝穴,在腳背大拇趾與中趾之間交界處,以及三陰交,在足內踝四根手指併攏距離處,三陰交是肝脾腎的保健穴位,經常按摩此處對於肝脾腎都能具有保養效果。

談到水果補血,首先要認識飲食中的鐵,可區分為血基質鐵(heme iron)和非血基質鐵(non heme iron)兩種。血基質鐵主要來自動物性食品,如肉類、魚類、內臟等;非血基質鐵則存在植物性食物,如水果、蔬菜、豆類等。

醫院營養室營養師涂蒂雅說,整體而言,血基質鐵的容易消化吸收,吸收率15~35%;非血基質鐵較不好吸收,吸收率約100mg/dl、飯後血糖>140mg/dl)、三酸甘油酯(高於200mg/dl)異常者。每個人都應適量攝取水果,糖尿病高血脂病人每日約2份(每份約女性拳頭大小或碗裝8分滿),至於一般人也不宜超過3~4份,不足的部分應從其他食物中獲取。

此外,免疫力較差的人,如化療、感冒的人,最好選擇帶皮水果,要吃時再切,因大量流動的清水反覆沖洗,仍有洗不乾淨的問題;在清洗或切水果的過程中,也有可能讓細菌跑進果肉裡,因此洗水果前,記得先將雙手洗乾淨、刀具亦然;水果洗乾淨後,記得擦乾水分、再剝皮、現切、現吃。

至於該如何挑選鐵質之王的「紅肉火龍果」,有四個細節得注意:

1、越重越好:

火龍果越重,則汁越多、果肉也越豐滿,所以,購買火龍果時應用手掂掂重量。

2、越紅越好:

表面紅色的地方越紅越好,綠色的部分也要越綠的越新鮮,若是顏色變得枯黃,就表示不新鮮了。

3、越胖越好:

請不要挑選瘦長型的,越胖代表越成熟,清甜而不會有生澀的味道。

4、摸摸麟片:

麟片得挑選硬硬脆脆的,才新鮮。

不過,光靠水果補鐵不僅不容易達到每日的建議攝取量,還容易出現肥胖、血糖的問題,因此,涂蒂雅建議,還是以動物性食品來補血,效率會較高些,如豬血100公克有28毫克,比起紅色火龍果整整高出20倍。

若是因為素食的關係,則不妨利用豆類,如烘烤黑豆、花豆,每100公克也有8毫克的鐵質,此外,飯後再來點水果,有研究證實維生素C是促進非血基質鐵吸收的強力因素,75毫克的維生素C可使鐵質吸收率上升3~4倍。但要記得,飯後30分鐘內,得避免高單寧如茶葉、咖啡的攝取,以免抑制吸收。

(文章授權提供/常春月刊; 振興醫院營養室營養師涂蒂雅)

下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