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豆,又名蔽豆、藤豆、峨眉豆,?豆科植物扁豆的種子,我國南北各地均有栽培,在秋季豆熟時采收,曬乾,生用或炒用,其花、種皮亦可入藥。
扁豆原?於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地,引進我國約在漢、晉之間,始載于梁代陶弘景所著的《名醫別錄》。李時珍《本草綱目》言“硬殼白扁豆,其子充實,白而微黃,其氣腥香,其性溫平,得乎中和,脾之谷地。入太陽氣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濁,故專治中宮病,清暑除濕而解毒也。”並言其“止泄痢,消暑,暖脾胃,除濕熱,止消渴。”《藥品化義》言其“味甘平而不甜,氣清香而不竄,性溫和而色微黃,與脾性最和。”《會約醫鏡》言其“生用清暑養胃,炒用健脾止瀉。”《滇南本草》言其“治脾胃虛弱,反胃吐冷,久瀉不止,食積痞塊,小兒疳積。”《本草圖經》言其“主行風氣,女子帶下,兼殺酒毒,亦解河豚毒。”
臨床觀察發現,扁豆?甘淡溫和的健脾化濕藥,主要用於脾胃虛弱,飲食減少,便溏腹瀉,白帶以及夏季感受暑濕引起的嘔吐、腹瀉、胸悶等證,?夏季祛暑利濕,藥食兩用的食療佳品。扁豆衣?扁豆的種皮,性味功用與扁豆類似,唯效力遜於扁豆,但毫無壅滯之弊是其特點,用於脾虛泄瀉、浮腫等證。扁豆花,?扁豆的花,有化濕解暑之功,主要用於夏季感受暑濕、發熱、心煩、胸悶、吐瀉等症。
白扁豆50克,冰糖30克,荷葉一張,大米50克,煮粥服食,可清暑利濕,和胃厚腸,治療暑熱感冒,肢體重困,大便溏薄,口苦尿黃等。白扁豆30克,香薷15克,扁豆花5朵,將三者水煎取汁頻飲,每日1劑。可化濕消暑,可治療中暑發熱,暑濕吐瀉等。白扁豆花30克,雞蛋2個,鹽少許,下油鍋內煎炒至熟服食,每日1劑,可和中下氣,治療暑濕下痢,腹痛腹瀉,頭重身重,肢軟乏力等。扁豆15克,赤小豆、淮山藥各25克,木棉花、苡米仁各25克,荷葉半張,燈芯2紮。
將荷葉洗淨,切絲,燈芯、木棉布包,餘藥洗淨,加水同燉至豆爛熟後,去藥包服食,每日1- 2劑,可清暑利濕,是夏季防治中暑的較好飲料。
湖北遠安縣中醫院 主任醫師 胡獻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