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照片中,患者一側膝關節明顯腫大,幾乎已無法看見膝蓋骨,76歲的李先生痛到完全無法活動,一開始醫院誤判為急性痛風關節炎。
聯合醫院免疫風濕科主任蔡明翰說明,敗血性關節炎雖罕見,但若無立即治療,不旦感染關節將終生壞死,更有三成病人有死亡風險,臨床上容易與痛風或蜂窩性組織炎容易混淆,而自行用藥,案例中李先生拖了三週才診斷出來,x光可見膝上蓋骨已有破損,不可輕忽。
醫師提醒,糖尿病或血友病等皮膚有傷口的高風險族群,一旦有突發性關節腫痛發燒情形,迅速就醫外也應考量敗血性關節炎的可能。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照片中,患者一側膝關節明顯腫大,幾乎已無法看見膝蓋骨,76歲的李先生痛到完全無法活動,一開始醫院誤判為急性痛風關節炎。
聯合醫院免疫風濕科主任蔡明翰說明,敗血性關節炎雖罕見,但若無立即治療,不旦感染關節將終生壞死,更有三成病人有死亡風險,臨床上容易與痛風或蜂窩性組織炎容易混淆,而自行用藥,案例中李先生拖了三週才診斷出來,x光可見膝上蓋骨已有破損,不可輕忽。
醫師提醒,糖尿病或血友病等皮膚有傷口的高風險族群,一旦有突發性關節腫痛發燒情形,迅速就醫外也應考量敗血性關節炎的可能。
一位60歲的退休教師黃伯,因長期喜愛內臟類、濃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某日忽然手指關節與踝關節紅腫、雙腿無力,痛到不能走路,就醫後發現急性痛風發作,黃伯伯抽血後發現血液中尿酸值甚至大於13mg/dl(標準值為7mg/dl以下)下。
原發性痛風 好發肥胖、大量飲酒者
痛風與飲食、作息、遺傳體質皆有密不可分的關係。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護理師秦僑慧指出,原發性痛風較好發於肥胖者、大量飲酒者、有痛風家族病史或患有高血壓的患者,合併症伴隨著高脂血症、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病、動脈硬化和冠心病等,屬遺傳性疾病。
防痛風 日常飲食記得注意5點
而繼發性痛風可由腎臟病、血液病及藥物、飲食、習慣等多種原因引起發炎、疼痛產生;臨床常見好發小關節處,如手指、腳指處紅腫,於抽血可發現血清中尿酸值升高,臨床常見合併症為高尿酸血症,易引起痛風性急性關節炎導致反覆發作、痛風石沉積、痛風石性慢性關節炎和關節畸形。秦僑慧護理師呼籲,民眾在日常生活上,飲食需注意以下5點,預防痛風發生:
少量攝取普林含量高的食物,如動物內臟、家禽肉類及菜花、菠菜、豆類、龍鬚菜、蘑菇等。
蛋白質攝取過多時,可使尿酸的形成增強。控制於每日每公斤體重不應超過1克蛋白質。
大量的維生素B1和C能促進組織內淤積的尿酸鹽類溶解。
少吃或忌食酸性強的食物,如醋、楊梅等,使尿酸在酸性環境中容易結晶析出,在鹼性環境中容易溶解。
忌用興奮神經系統的酒、濃茶、咖啡。醋、蔥、薑、蒜等辛辣調味品均應限制,每天建議攝取約2000~3000毫升水分,稀釋血液中的尿酸濃度,並增加尿酸鹽的排泄。
秦僑慧護理師呼籲,有家屬史民眾也不用驚慌,雖然有家屬病史,但能正確了解痛風相關內容,並注意飲食預防,一樣能不免受疾病所苦,享受正常快樂的人生。(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