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中醫療法

季節交替之際,感冒早上起床後一邊的臉不能動,眼睛閉不起來,嘴巴也不能動,一直流口水,是不是中風了?其實這是顏面神經麻痺,是一種急性的神經發炎疾病。
中風通常合併同側手、腳的癱瘓 甚至意識改變
發炎的神經是支配臉部表情的顏面神經,症狀表現會出現臉部單側抬頭紋減少、眼瞼閉合不全、法令紋減少、嘴角歪斜等為主的症狀,甚至有可能伴隨味覺、聽覺、淚水異常及耳後疼痛感。有些患者會誤以為是中風,分辨方式為中風通常會合併同側手、腳的癱瘓,甚至是意識改變,與只有單側臉部麻痺的顏面神經麻痺不同。
衛福部桃園醫院神經內科醫師王韋翔說明,顏面神經麻痺可分為中樞型與周邊型。中樞型常見於中風、腦部外傷、腦部腫瘤等腦部疾病;周邊型則常見於病毒感染,其中最常見的是貝爾氏麻痺(Bell's Palsy),約80%患者可在發病後3個月恢復。
按摩臉部4要點 刺激穴位助恢復
治療上,除了西醫常規治療外,中醫針灸治療也有顯著效果。籍由針刺的刺激,急性期可以減緩神經發炎及顏面部脹痛、不適;恢復期則可幫助臉部神經、肌肉功能恢復。儘早介入治療,縮短恢復時間及減少後遺症發生。
王韋翔醫師表示,希望有面癱問題的患者治療後,都可以早日擺脫口眼歪斜的困擾。也可以配合臉部按摩幫助恢復面部肌肉動作,藉由面部穴位刺激來達到治療效果。以食指及中指指腹,操作方式如下:
1、由眉頭沿眼眶上緣向外推到眼尾,再由眉頭沿眼眶下緣向外推到眼尾。可刺激攢竹穴、魚腰穴、絲竹空穴、四白穴。
2、由鼻翼外側沿顴骨下緣順推至耳前。可刺激迎香穴、顴髎穴、下關穴、聽會穴。
3、由唇上下緣外推至嘴角,再向外至耳朵下緣。可刺激水溝穴、口禾髎穴、地倉穴、頰車穴。
4、每個動作可重複操作3-5次,每日做2-3次。(文章授權提供/優活健康網)

有位64歲的蔡女士,因車禍導致左手鷹嘴突移位性骨折,經多位骨科醫師評估,皆建議必須手術,但病人考量有多種慢性疾病而無開刀意願,因此至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中醫科求診。經過中醫師徒手復位、護具固定與中藥治療,成功治療骨折,此案例報告已榮登2018年5月Medicine國際權威期刊。
臺灣人口老化 骨折是常見意外傷害
臺灣人口老化,骨折是常見的意外傷害之一,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中醫科陳俞沛主任表示,骨質疏鬆與跌倒是老年骨折的兩大危險因子,老年人的骨骼因鈣質流失,加上骨小樑的支撐能力減低而變得脆弱,骨折容易出現於跌倒、撞擊或長期反覆損傷等事故。一旦不小心跌倒骨折,輕則導致疼痛、關節活動障礙等問題,影響生活品質外,病人更可能因活動力下降、長期臥床,導致褥瘡、肺炎、泌尿道感染等併發症而危及性命。
年長者手術風險高 中醫也治療骨折
手術、麻醉原本就存在相當程度的風險,尤其是年長者的身體狀況較差,慢性病較多,使其風險大為提高,因此對於不需要、不適合或不願意手術的骨折病患,中醫治療成為另一種良好的選擇。
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中醫科藍誼珊醫師指出,中醫治療骨折的方式先照X光確認骨折的位置與型態,評估手術與非手術之利弊,與病患溝通並取得同意後,即進一步進行徒手復位,並追蹤X光確認復位後的情形,再視實際病況實施固定、中藥外敷、內服藥及針灸治療,並配合復健治療與X光影像追蹤檢查。
中醫治療骨折分三階段 中藥+針灸復原佳
具體而言,中醫對骨折的治療策略可分成三個階段。藍誼珊醫師進一步指出,骨折發生之1至2週內稱為急性期,此時患部組織瘀血凝積、腫脹疼痛,治療應以緩解疼痛、消腫散瘀為主,配合中藥活血化瘀、利氣止痛,此外,在此期間內盡早把正骨復位,骨折嚴重的患者亦應配合骨科手術治療;骨折後第2至6週為亞急性期,此時進入骨斷端接續時期,患部紅腫瘀阻漸漸消散但皮下筋膜仍僵硬緊繃,中藥治療以疏筋活血、和營生新、濡養筋骨為主,促使骨折斷端迅速連接而癒合。
骨折第6週後為功能恢復期,此時斷裂的骨頭與新生骨組織逐漸連接在一起,中藥治療當幫助軟組織修補,滋養肝腎、養血榮筋、壯筋健骨。此時期應配合針灸及復健治療,幫助患部活動功能的恢復,預防肌肉關節沾黏等併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