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失眠

根據台灣睡眠醫學學會睡眠調查發現,國內每5人就有1人有失眠困擾,尤其老年人與青少族群,常常因「睡眠時相前移症」或「睡眠時相後移症」等情況,造成睡眠障礙,這些都屬於睡眠時相異常症範圍內;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暨失智共同照護中心醫師鄭晴表示,為了瞭解睡眠障礙成因,中國附醫結合精神醫學部、睡眠中心以及失智共同照護中心,透過跨科團隊力量,利用新科技診斷,讓患者在家就完成檢測。

失智又失眠 恐使症狀加劇

隨著年紀增長,睡眠週期也會跟著提前,出現睡眠時相前移症,當睡眠時間開始紊亂,睡眠效率也會跟著降低,尤其若發生在失智患者,症狀更會加劇;鄭晴醫師指出,根據統計,超過一半失智症患者有睡眠或覺醒週期障礙,失智症合併其他精神症狀,病癥也多樣化,像是日落症候群、路易氏體失智症的快速動眼期睡眠運動症或陣發性腿部運動症等症狀,恐長期造成病人困擾。

藥物相互作用 恐埋下失眠原因

因年長者較常使用鎮靜安眠藥,加上跌倒、呼吸抑制、藥物交互作用等影響,都可能埋下失眠的危險因子;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暨睡眠中心醫師鄭婉汝呼籲,其實不只老年人有睡眠障礙,包括青少年朋友,也可能因暑假期間日夜作息顛倒,造成睡眠問題,或有患者自幼就無法正常上學與固定時間睡覺,就屬於典型的非24小時睡醒障礙症。

戴腕動計連續兩週 有效監測睡眠狀況

另外,連輪班工作者占三分之一,也可能出現睡眠時異常症問題;鄭婉汝醫師呼籲,為避免被當成失眠症而服用過多鎮靜劑,目前院內也提供腕動計,不需再待在醫院過夜檢查,患者只要帶回家連續配戴兩週,就能有效監測睡眠情況,有助醫師鑑定睡眠障礙原因,對症下藥。

許多成人常有失眠困擾,但你知道其實兒童同樣也有失眠問題嗎?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臨床心理師張哲虹指出,根據國際睡眠疾患診斷手冊第二版,兒童行為性失眠分成入睡連結型、限制設定型和混合型三種,其中像入睡聯結型多發生於6個月到3歲的兒童,主要因孩子常得父母抱著睡或吃著奶嘴才能入睡,若半夜醒來,也得用同樣方式才能再入睡,且常需耗費很長一段時間。

因失眠引起情緒問題 應盡快尋求協助

若為限制設定型,則多發生於3歲以上兒童,因孩子未養成規律睡眠習慣,或父母有困難給予適當的限制等因素造成,至於當兩種型態同時出現時,就為混合型,孩子可能會拒絕睡覺,且醒來時也須在父母安撫下才能再入睡;張哲虹臨床心理師表示,若孩子每周超過3天且連續3個月以上,重複出現類似問題,甚至已造成孩子或家長有嗜睡、情緒易怒等情況出現,就應盡快尋求專業人員的協助,以免影響日常生活。

建立規律作息時間 助孩子遠離失眠

不過家長也不需太擔心,根據研究發現,兒童失眠問題通常是行為制約所造成的結果,因此只要透過適當環境及行為改變,就能明顯改善孩子睡眠;張哲虹臨床心理師表示,家長除了可為孩子建立規律的作息時間,也可在睡前安排一系列平靜的活動,像是喝奶完刷牙,接著上廁所再睡覺,並可提供像小被子等安全性依附的物品。

睡前遠離3C產品 助孩子一夜好眠

另外,應避免孩子在睡前使用3C產品,也要避免孩子攝取含有咖啡因的巧克力或可樂等,並與孩子訂定行為約定,只要透過簡單的生活改變,就能逐步改善孩子失眠問題;張哲虹臨床心理師呼籲,若透過生活改變,仍無法解決孩子失眠,恐是其他生理或心理因素所導致,這時建議家長可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甚至由醫師轉介臨床心理師,透過進一步諮詢與評估,幫助孩子一夜好眠。

有失眠的困擾?千萬別長期依靠安眠藥來助眠;醫師指出,安眠藥治療失眠,只能治標,無法治本,想要夜夜好眠,應該要從生活型態中找出問題,針對問題加以改善,才是治本之道!

鄭玠豪,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院區家醫科主治醫師表示,門診中,有不少是因為壓力大而導致失眠的患者,這些人不只是有失眠問題,甚至因此而產生免疫力失調。

睡不好常失眠 易使免疫力失調

不只是一般人會有壓力而睡不好,金鐘影帝雷洪與「最美麗的歐巴桑」陳美鳳,看似光鮮艷麗,但是在日前,也都聲稱因為壓力大常熬夜,近來飽受免疫系統失調之苦,身體健康拉警報。

鄭玠豪醫師指出,睡不好,常失眠,確實易於造成免疫力失調,若是只吃安眠藥,其實只是治標不能治本,而且反而有害身體;因此,針對長期失眠者,通常會分析他的生活型態,評估其生活作息,找出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身體健康鐵三角 飲食+作息+運動

現代人由於長期的長時間工作、生活作息混亂,以致身體都處於與疾病一線之隔的「準疾病狀態」,經年累月累積之下,當超過人體自我調節能力和忍受限度時,就會產生不適,並造成疾病。

所以,想要身體健康,其實和平常的生活起居大有關係!鄭玠豪醫師說,身體健康的鐵三角包括「飲食」、「作息」與「運動」,只要有任何一項沒做好,身體就會失去平衡,時間久了,疾病於是產生。而現代人多處於與疾病一線之隔的「準疾病狀態」;因此,建議大家應定期檢視身體健康鐵三角,才能防範疾病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