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料庫 (備有3,600+文章供參考)

點擊"所選分類", 文章會顯示在>>>所有分類的最下方!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No sub-categories to show!

"體重指數" 計算器

BMI Calculator

填入你的重量及高度


你的體重指數BMI是

0


健康才是真財富

你會輕的一點嗎?

你很健康呀!

你已超重!

你已在肥胖指數中!

提議? 提議? 提議?

失眠

隨著時代的進步,現代人要好好睡一覺變得愈來愈不容易,尤其是手機的普及使用,現在的人無論是生活、工作及休閒都離不開手機,許多專家都強調手機的使用除了會讓人陷入慣性的迴圈而不能休息,也會因為光線的刺激,讓大腦維持警醒無法成眠。另外,許多人因為睡前有煩惱的事情,會藉由抽菸來克服焦慮,卻不料抽菸時尼古丁會刺激腦部,因而使許多興奮性胺基酸上升,反而會導致睡不著覺,而喝酒看似能促進睡眠,其實卻會造成無法深睡或只能片段睡著無法久睡,如果長期飲酒甚至會傷肝和傷胃,甚至影響到中樞及周邊神經系統。

失眠原因多 對症下藥前需評估

對於失眠的定義,廣義上只要是一覺起來,你仍然覺得精神無法甦醒或無法有飽滿的感受就算是失眠,所以目前針對失眠的測量也慢慢從睡眠本身活動力、腦波、心跳或是呼吸等的監測,轉為重視非睡覺期間的精神及各項能力來做為測量的標準。

隨著研究的進展也發現,影響睡眠的原因除了環境之外,體質也扮演重要的角色,如有腦部病變中風、失智、巴金森氏症、憂鬱及躁鬱等的人比較容易失眠;而身體疾病如糖尿病、洗腎或腎病變、心絞痛、氣喘、慢性肺炎、胃炎或胃食道逆流、關節疼痛及退化性關節等,或是女生在更年期、懷孕或月經來之前也都可能影響睡眠;另外,若是使用具有中樞神經刺激效果的藥物也可能影響睡眠。

安眠藥分3種 據症狀給予不同治療

在改善身體狀態及調整壓力之後,若效果不佳,通常醫師會建議要短暫使用安眠藥來助眠。而安眠藥依照其作用時間分為短效、中效及長效藥品:短效藥品是用作協助入眠用,中效或長效藥品則是維持睡眠或增加睡眠深度。

通常短暫失眠的病患會建議使用一個月內的藥品治療;而慢性失眠的病患則會根據伴隨的症狀來做藥品的調整,如伴隨憂鬱的失眠病患,可將安眠藥轉作具有助眠效果的抗憂鬱劑,而若是因為睡前的焦慮而影響睡覺的病患,則會考慮放鬆訓練或是抗焦慮劑。 安眠藥別亂吃 正確服用遠離藥物濫用危害

通常超短效的安眠藥比較容易有成癮的問題,而目前多家醫院及診所都已經不再採購,成功控管重複用藥的問題。長效藥品則可能造成起床後無力,導致跌倒的問題,特別是老人家肌肉無力的時候,較不建議使用長效或具有肌肉鬆弛效果的安眠藥,而關於少數藥品會有暫時影響記憶的問題,醫師也會盡量在返診的時間內做記憶的評估,以減少長期用藥的影響。

53歲的王女士,近半年多來天天失眠,半夜都會醒來2、3次,且雄性禿問題加劇,伴隨嚴重掉髮,頂上頭髮變得非常稀疏;她就醫尋求中醫治療,經過每星期3次針灸,約3個月後,不但失眠情況改善,頭髮量也變多了。

針灸穴位治療

收治個案的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中醫科主治醫師林在裕指出,該患者合併失眠、掉髮的症狀,利用針灸穴位治療百會、印堂及神庭,可促進頭皮周邊的氣血循環,同時具有寧心安神的功效,「有充足的睡眠,頭髮才能長得多」。

每晚11點應就寢

林在裕醫師表示,中醫觀點認為「髮為血之餘」,也就是毛髮生長需靠人體充足血液來供應養分,而晚上11時經絡走到膽經、肝經,全身血液都會被運送到肝臟儲存,隔天早上再運送到全身各個器官組織,供應一天的體力消耗、腦力思考之需。

失眠恐加速掉髮

林在裕醫師強調,睡得好、肝臟血液充足,頭部新陳代謝、血液供應就會變好,頭髮自然會長得茂密且有潤澤光采;若長期失眠,肝臟不得休息,血液無法回到肝臟儲存,供應頭髮生長的血液就會缺乏,久而久之,頭髮得不到營養,就會加重掉髮現象。

常見的失眠症狀包括因環境改變、壓力引起的暫時性失眠,或是容易過於焦慮,甚至是因慢性病導致的失眠現象;施順榮彰濱秀傳紀念醫院藥劑科藥師指出,若是長期出現失眠現象,則就有可能是多重原因所造成,必須找出原因才能對症下藥。

臨床上,有患者好幾個月都無法安穩睡眠,甚至必須躺到半夜一兩點才能入睡;施順榮藥師說,因失眠拿藥的患者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其實失眠不是疾病,是屬於一種症狀表徵,但必須找出病因才能有效治癒。

以一般成年人而言,正常睡眠約7至8個小時,小朋友則須10小時以上才算擁有充足睡眠,但若發現自己1到2天甚至數周都無法安穩入眠,就有可能是暫時性失眠的現象,甚至若持續很多年,就屬於長期失眠,應盡快就醫治療。

治療上,失眠多採以藥物幫助緩解症狀,但近年來也推行像是認知行為治療等非藥物治療方式,針對患者症狀,調整情緒和作息,找出適合的治療方式;施順榮提醒,長期處於失眠現象,不但會影響生活品質,嚴重恐危害健康,因此若有相關症狀出現時,就應盡快就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