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2016年2月17日 點擊數: 1341
  • 肺功能
  • 空污

近年來空氣染越來越嚴重,中國大陸霧霾一波接著一波衝擊,天空霧茫茫的一片,細懸浮微粒(如PM2.5)濃度飆高,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網屢屢達到「紫爆」,對你我健康造成相當大的危害。

PM2.5指的是大氣中的細懸浮顆粒物,它的直徑僅有2.5微米,比人體頭髮直徑的1/28 還小,幾乎隱形在空氣之中,小到足以穿透呼吸系統,並負載重金屬、戴奧辛以及病菌等,直接到人體肺臟支氣管,甚至可穿透肺泡,並直接進入血管中隨著血液循環全身,對全身器官皆有影響。

PM2.5對呼吸道影響大

PM2.5對呼吸道的影響重大,主要症狀有咳嗽、呼吸困難,吸入後刺激肺部,會影響肺部換氣、使得肺功能下降,還會促發氣喘、氣喘惡化、誘發慢性發炎,導致抵抗力變差,容易感染,增加呼吸疾病住院率及死亡率。美國環保署估計在施行PM2.5的標準後,每年約可新增加七千萬人的保護、降低呼吸困難、氣喘惡化的病例,孩童、老年人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案例可明顯下降。

近年來空污的增加可能是造成普遍人呼吸道過敏、氣喘比例增加的原因之一;有研究指出,PM2.5還可能對腦部有影響,PM2.5可能透過對微小血管的破壞,導致中風或失智的風險增加,甚至直接造成神經性退化疾病,出現阿茲海默症的前期病理變化;而針對孕婦來講,有研究顯示,PM2.5甚至會導致新生兒出生體重下降,體重不足會增加病變以及死亡風險。

七大死因與空污密切相關

台灣十大死因中,有七大死因和空氣污染密切相關。WHO(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室內與室外空氣污染會對呼吸道造成危害,包含急性呼吸道感染和慢性阻塞性肺病,且與心血管疾病及癌症亦具有強烈相關性。近年來也有研究慢慢發現PM2.5是導致肺癌的主要嫌疑犯之一,不抽菸卻罹患肺癌的人越來越多,台灣女性罹患肺癌者有高達九成不吸菸,男性也有四成的病人沒有吸菸,PM2.5對健康的危害已超乎過去的認知。

五大自我保護方法防空污

謝依儒, 奇美醫學中心家醫科主治醫師表示,如何預防PM2.5日益重要,主要自我保護方式有幾種:1.減少PM2.5產生行為(不要露天燃燒、戒菸、減少燃燒金紙、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種植花草樹木、減少使用油性有機溶劑等);2.保持室內清潔(減少開窗、燒香的乾淨處理等);3.空氣品質不良時避免出門(尤其是高危險族群者);4.使用口罩;5.使用空氣清淨機,才能減少對我們的健康危害。

健康資訊 2022年1月18日 點擊數: 592

家醫科門診常有老人家就醫,更有不少人主訴是「腳腫腫的」。最近一個月連續有81歲高血壓、腎臟病史的蔡女士,以及89歲高血壓的王先生,都因下肢水腫及疼痛、走路不適到門診就醫,但經醫師診斷卻發現兩者都是腎臟癌合併周邊淋巴、肝臟轉移及下腔靜脈血管壓迫而造成下肢水腫;由於病程都已進展到末期,最後雙雙收治到安寧病房照顧。

莫忽視下肢水腫 嚴重恐奪命

衛生福利部臺中醫院家醫科醫師蔡東啟表示,一般都認為是血液循環不佳或是鮮少走動所致,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下肢水腫雖然是常見症狀,但同時也是不少致命疾病的警訊,若不盡快就醫,可能會有立即性的生命威脅。

下肢水腫 當心6要命疾病

臨床資料顯示,常見併有下肢水腫的致命疾病如下:

1.心臟衰竭:常見臨床表現是走路會喘、心悸併有雙下肢水腫。

2.腎臟衰竭:常見臨床表現是臉色蒼白、倦怠併有雙下肢水腫。

3.末期肝硬化:常見臨床表現是肝硬化、腹脹併有雙下肢水腫。

4.末期癌症:腫瘤或鼠蹊部淋巴轉移壓迫血管造成下肢水腫。

5.下肢深部靜脈血管栓塞:常見臨床表現是下肢疼痛併有下肢水腫。

6.下肢蜂窩性組織炎:常見是下肢傷口紅、腫、熱、痛併有下肢水腫。

服用這些藥物 也可能造成下肢水腫

此外,蔡東啟醫師補充,除了上述致命疾病容易引發下肢水腫,其他輕微病因如慢性靜脈機能不全、藥物副作用(血壓藥、荷爾蒙、類固醇及抗憂鬱藥等)、非特異性水腫(如生育年齡的婦女)及其他不明原因(佔7%~27%),也會造成下肢水腫。

出現異狀盡快就醫 避免憾事發生

蔡東啟醫師建議,若發現下肢外觀改變或走路感覺沉重,經手指按壓皮膚浮腫處會凹陷且無法復原(類似壓麵粉糰),就應盡快尋求內科或家醫科協助診斷,切莫自行買藥或相信偏方,待到病情惡化再求醫,可能就會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

健康資訊 2016年2月28日 點擊數: 1513
  • 腳抽筋

1名59歲老翁,近來半夜小腿都會出現不時陣痛,透過按摩或其他方式都仍無法有效舒緩,後來發現是抽筋導致,但儘管症狀減緩,還是出現鐵腿等症狀;馬偕醫院復健科主任姜義彬指出,造成抽筋的原因主要是洗腎、天氣以及運動等三種常見因素所導致。

洗腎長期電解質不足 易引發抽筋

其中像是洗腎,就是因電解質不足引發抽筋,嚴重時甚至會誘發骨折,而面對天氣變化大,會促使肌肉突然感到緊繃,但持續時間並不會太久;姜義彬說,另外像是常見的運動,若沒有做足暖身運動,或操之過急,就可能引發抽筋的風險。

預防睡覺抽筋 睡前可先拉筋舒緩 

姜義彬進一步說,出現抽筋時,應避免做任何按摩或拉扯肌肉等動作,讓肌肉慢慢放鬆,若抽筋後出現鐵腿現象,則可利用熱敷的方式,且配合橫向輕按舒緩,若想預防抽筋找上門,建議睡前就可先熱敷下肢,像是腰部、小腿等,且可嘗試拉筋,以腳背上勾的方式停留至少十秒,才能有效達到拉筋的效果。

另外,若屬於運動引起的抽筋現象,則應以冷敷方式處理較佳;姜義彬提醒,抽筋屬於常見的症狀,但長期出現抽筋現象就應特別注意,應接受像是抽血檢查等,透過詳細診斷,確診病因,才能遠離抽筋找上門。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第 9 頁,共 19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