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資訊 2016年1月27日 點擊數: 1362
  • 三高
  • 慢跑

你也常慢跑健身嗎,近年來掀起慢跑熱潮,許多民眾都會參加慢跑比賽共襄盛舉,甚至分享自己的健康績效,但其實維持一定的慢跑程度和時間,才能真正有效達到健康效果。

每周維持5到6公里 有效維持健康

紐約時報報導,根據一項慢跑與健康關係的研究顯示,若能每周達到5到6公里的慢跑距離,能有效提升健康狀況,且研究指出,每周1至2次的慢跑,總里程數維持3到6公里,且不超過一個小時,較能夠維持健康,除非本身有減肥計畫,建議可以多跑一點,不過想要有效達到瘦身效果,控制飲食還是關鍵。

慢跑訓練過量 受傷風險增

並非參加鐵人競賽不好,而是若本身目標是為了維持健康,則慢跑訓練過量恐怕反而傷身,尤其當身體感覺吃力卻仍堅持跑步的情況下,不但會增加受傷風險,部分民眾甚至會有心臟病發的機率,不得不輕忽嚴重性。

若能每周維持跑五到六公里的距離,不但容易維持體重,比起少運動的人,罹患三高問題的機率相對較低,包括中風、關節炎甚至癌症等疾病機率同樣較低,慢跑不僅方便,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只要養成每周至少慢跑兩次,且最少20到30分鐘,1.5到3公里的距離,就能開心享受健康生活。

 

健康資訊 2020年9月28日 點擊數: 685
  • 正顎手術
  • 磨牙
  • 咬合板
  • 顳顎關節
  • 法瑯質

兒童磨牙需要治療嗎?中醫師蕭喻方指出,磨牙在兒童階段是相對良性的,不需要太擔心。

如果是成人發現有顳顎關節痠痛、牙齒敏感,牙齒磨損等徵兆,伴隨其它焦慮行為,可能就要懷疑有磨牙的問題。蕭喻方建議,有磨牙困擾可以先試著移除壓力來源,並戒除咖啡因、煙酒刺激,打造良好的睡眠環境,若出現任何異常請尋求專業醫師協助。

成人磨牙可治療改善 兒童磨牙不過度擔心

蕭喻方指出,成人磨牙原因大多跟壓力情緒有關,通常發生於長期有焦慮緊張問題的人身上、另外也有部分患者是因為先天顳顎關節骨頭不對稱、牙齒咬合不正等問題造成的。輕微關節不對稱可以通過復健運動、針灸、及藥方緩解症狀。若是咬合不正可經由牙醫評估,進行齒顎矯正治療,嚴重影響到關節關節活動度者則可能需要經由正顎手術治療。

至於兒童磨牙則不必過度擔心,磨牙在兒童階段是屬於相對良性的症狀,發生比例大約三成,從小朋友長牙開始,磨牙的比例雖然會隨著年齡增加,但青春期達到巔峰之後會慢慢下降。蕭喻方提到,兒童磨牙可能會因為白天的刺激引起,比如說玩得太興奮、學校發生特別的事或是壓力,以及睡前太多聲光刺激等。如果家長發現孩子半夜磨牙,可以輕巧地幫孩子翻個身並安撫,調整睡姿,注意睡眠環境是否有干擾,再來也要注意孩子是不是有其他身體不適而導致睡眠不安 。

咬合板助顳顎關節放鬆 保護牙齒減少磨損  

至於磨牙會衍伸的問題,包含牙齒法瑯質磨損,引起牙齒敏感及蛀牙的問題,也可能引起顳顎關節症候群,輕者可能引起兩頰肌肉緊繃、發炎痠痛、張口閉口顳顎關節活動不利發出聲響等,進一步可能會讓顳肌緊繃發炎引起太陽穴的頭痛、甚至耳痛、耳鳴,嚴重者引起肩頸酸痛、上背痛等,而這些不適可能又會影響睡眠品質,最終陷入磨牙的惡性循環裡。

如有上述症狀,使用咬合板有幫助嗎?蕭喻方指出,使用咬合板可以幫助患者在睡眠中顳顎關節保持放鬆的狀態,並可保護牙齒減少咬合磨損。但可能治標不治本,如果狀況嚴重還是要從根本減少造成磨牙的原因。

懷疑有磨牙症狀別怕 從調整生活習慣開始 

蕭喻方提到,臨床上比較少患者直接因為磨牙來求診,大多是因磨牙造成的後續症狀而來,包括睡眠品質不佳、肌肉痠痛、或是臉型不對稱等等,問診後才發現有磨牙的情況。如果民眾發現自己有顳顎關節痠痛、開合不利、牙齒敏感、或是牙科檢查有異常磨損等徵兆,可能要懷疑是否有磨牙的情況。

如果有磨牙困擾,蕭喻方建議,先試著調整生活習慣,不要過度勞累和熬夜,一定要先減少咖啡因、煙酒攝取,以免影響睡眠,還有移除壓力來源、打造良好的睡眠環境。若有任何異常請尋求專業醫師的調理。

 

健康資訊 2015年11月24日 點擊數: 1159
  • 糖尿病
  • 血糖

一名40歲女性,某日突然出現視力模糊,逐漸看不清楚,求助眼科醫師,卻找不到視力衰退原因,醫師建議病患至大醫院健康檢查;報告一出,赫然發現竟是罹患糖尿病。可惜的是,她已錯過黃金治療期,失控的糖尿病竟引起視網膜病變,導致雙眼失明。

糖尿病危害城市人健康程度有多嚴重?

根據國際糖尿病聯盟估計,台灣糖尿病患者約有200萬人,平均每10人就有1人是糖友;而糖尿病前期人數更是高達600萬人,佔了全台1/3人口。另外,依據台灣衛福部統計,每小時就有1人死於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若是不控制血糖,容易引起病變,如失明、腎臟功能喪失等問題,建議糖友應從日常作息、飲食做好血糖管理,才能避免併發症發生。其他國家的大城市中,受糖尿病危害的人口也普遍佔總人口的10至15%左右。因此,注意日常飲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廣身材失控血糖

為什麼糖尿病人口逐年攀升呢?藥師廖文脩表示,罹患糖尿病除了基因關係之外,最關鍵的原因在於台灣飲食西化、外食多,肥胖人口越來越多,許多人以為邁入中年,身材跟著「升級」很正常,但因中年上班族應酬多,運動少,血糖多數都偏高,若是一不注意,糖尿病、痛風悄悄上身,身體功能失調、血糖不妥善控制,就易引起併發症,進而導致失明、截肢,甚至死亡。

控制血糖,是糖尿病患最重要的課題。妥善管理血糖,可避免引起全身性的併發症;由於糖友從眼睛、心血管、腎臟、四肢末梢都可能有健康危機,要避免失明、洗腎、截肢等憾事,就要從日常生活做起。廖文脩藥師強調,要控制血糖不能只依賴藥物,除了按照醫囑服藥,同時也要規律運動。

微流汗免截肢

糖友的末梢神經較遲鈍,對於冷熱、痛覺不敏銳,一旦四肢末梢不小心受傷或感染,通常面臨截肢難題;因此,糖友應養成運動習慣,每天運動最好有半小時到一小時,不需激烈運動,微流汗最好,可強化糖友的末梢神經與肌肉組織。 廖文脩藥師指出,若一直喝水仍口渴、怎麼吃都吃不飽,尿多、吃多,體重卻下降,視力漸漸模糊,可能就是糖尿病的前期徵兆。此外,以下三種也是糖尿病高危險族群:有家族病史者、肥胖三高者、多應酬者。

保暖、補充營養為原則

糖尿病併發症才是致命原因,廖文脩藥師建議,可適量補充抗氧化物,如維生素B、C、E;其他例如:台灣綠蜂膠、卵磷脂、鎂、鋅、鉻離子等,幫助毒物代謝、保護心血管;或是山苦瓜可以降低糖質新生、武靴葉可以降低血糖、糖化血色素,預防腎臟病變,避免併發症發生;適量攝取洋蔥、空心菜、山藥、糙米等蔬果、雜糧可以平衡血糖。此外,糖友的末梢神經遲鈍,平時四肢要注意保暖,選擇舒適的鞋襪、手套,切勿穿太合腳的鞋子,影響血液循環;由於糖友心血管脆弱又敏感,冬天泡澡,水溫別太高、泡澡時間別太久,以免心血管負荷過重,進而導致憾事發生。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第 5 頁,共 19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