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 2019年5月13日 點擊數: 1730
  • 精神科
  • 焦慮症
  • 安眠藥
  • 慢性失眠

隨著現代人生活愈來愈忙碌,面對的壓力愈來愈多,睡不著已成為許多人的夢魘。根據統計,人口有慢性失眠的比例約有五分之一,然而,民眾常常忽略睡眠問題需要詳細的評估,不僅看感冒、慢性病順便拿安眠藥的,大有人在;此外,到藥房自行購買聲稱不含安眠藥的「助眠劑」、擔心服用安眠藥會上癮的民眾,嘗試以喝酒來協助入睡,更是四處可見。

安眠藥多吃會上癮? 醫:不要自己嚇自己

醫學中心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志誠指出,服用安眠藥物而造成上癮,的確是許多民眾非常擔心的問題。然而,長年失眠的問題,僅靠幾天的安眠藥物治療是不太可能完全解決的;第一天吃藥有睡,第二天沒吃藥就睡不著,就以為是吃安眠藥上癮,乃是自己嚇自己,就像是我們不會說:沒服用高血壓藥物,血壓就高,就說成是吃高血壓藥物上癮一樣。

喝酒助眠傷健康 安眠藥恐造成認知功能受損

由於害怕安眠藥上癮,有些人轉而以喝酒來幫助入眠,張志誠說,殊不知酒精對健康的傷害更為嚴重,包括消化道癌症、乳癌、肝硬化、胰臟炎、失智、成癮等疾病。即使針對睡眠本身,酒精對於整體睡眠的影響亦是負面的,包括淺眠、多夢、早醒、片斷睡眠;同樣地,有些民眾會到坊間藥局買不含苯二氮平類安眠藥成份的成藥來助眠,但多數含抗組織胺成份,長期服用仍有認知功能受損的疑慮。

尋求精神科門診 睡眠問題從根本治療

不少病人只關注其睡眠問題,卻忽略失眠背後的成因,例如焦慮症、憂鬱症。張志誠說明,只單單服用安眠藥處理失眠,是治標不治本的做法,必須連同造成失眠的病因、環境問題、生活習慣一起處理,方可能有效解決睡眠困擾,這有賴於詳盡的評估與完善的治療。

慢性失眠非單一因素 正確態度治療是關鍵

張志誠主治醫師強調,慢性失眠的形成原因各式各樣,通常不只單一因素,常見伴隨有不良的睡眠習慣及相關的認知扭曲,除了針對身體疾病或疼痛治療外,也需了解關於睡眠的正確知識,養成固定運動的習慣,練習放鬆,重新調整生活,讓睡眠漸漸步上正軌,真正的健康才得以回歸。 (張志誠 - 奇美醫學中心精神科主治醫師)

 

失眠 2017年5月10日 點擊數: 1766
  • 失眠
  • 睡眠
  • 止痛
  • 咖啡因
  • 聰明藥
  • 慢性疼痛

美國一項動物實驗發現,睡眠不足時,就會對疼痛特別敏感,想舒緩這類慢性疼痛,就要多睡覺。當長時間睡不好,又想短時間改善疼痛,那就乾脆喝咖啡,運用咖啡因的力量保持清醒,這樣也能發揮止痛作用,而這兩種方式所產生的止痛效果,都比止痛藥好。

多睡覺 舒緩慢性疼痛 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學中心研究團隊進行老鼠實驗,結果發現,多睡覺,有助舒緩慢性疼痛,若想短時間止痛,也可以使用咖啡因或其他藥物,當心智保持清醒,疼痛也會大為減輕。研究成果已發表於2017年5月所出版的〈自然-醫學〉期刊(Nature Medicine)。

提神物質 有助降低疼痛敏感性 美國波士頓兒童醫院疼痛生理學家艾斑‧拉特雷莫利埃與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學中心睡眠生理學家蔻伊‧亞歷珊卓進行實驗,測量急、慢性失眠對疼痛所產生的影響,並將咖啡因、俗稱「聰明藥」的「莫待芬寧」(Modafinil)等提神成分與「布洛芬」(Ibuprofen)、嗎啡等止痛藥做比較。結果發現,上述提神物質似乎可以降低老鼠疼痛敏感性,進而達到舒緩疼痛效果。

長時間睡不好 對疼痛更敏感 亞歷珊卓表示,研究顯示,就算是健康老鼠,只要連續五天睡不好、睡眠不足,且程度達中度以上,疼痛敏感性也會大為提升,像布洛芬等止痛藥,無法抑制睡眠剝奪所造成的高敏感性疼痛,針對失眠引起的疼痛高敏感性問題,連嗎啡也失去效果。

研究觀察顯示,當患者使用止痛藥,可能因失眠,導致止痛藥失效,結果藥物劑量就越加越重,藥物副作用風險也就跟著攀升。但若使用咖啡因、莫待芬寧等提神物質,便能有效改善急、慢性失眠所引起的高敏感疼痛症狀,有趣的是,若是睡眠狀況正常的老鼠,這兩種成分便無法發揮止痛效果。

想止痛 就要養成良好睡眠習慣 研究作者認為,慢性疼痛患者想止痛,重點不是只有吃止痛藥,養成良好睡眠習慣,或服用一些助眠劑,也是有幫助,晚上睡得好,白天搭配一些提神物質,或許就能打破疼痛、失眠惡性循環,疼痛現象就可能獲得改善。

失智/老年癡呆症 2012年9月21日 點擊數: 4024
  • 疾病

 報告揭示恥辱感和社會排斥
是腦退化症病人及其護理人員的主要障礙

 倫敦和紐約2012年9月21日電 /美通社/ --

  • 75%的腦退化症病人和64%的家庭護理人員認為在他們的國家存在有關腦退化症病人的負面聯想
  • 40%的腦退化症病人稱受到區別對待或刻意回避
  • 報告向政府和社會提出十大建議,包括將腦退化症病人納入日常活動計劃

 

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 (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ADI)

今天發佈了最新的《世界阿爾茨海默病》報告,題為「克服腦退化症症引發的恥辱感」。報告指出,近四分之一(24%)的腦退化症病人隱瞞或掩蓋他們患病的事實,主要因為覺得這是一種恥辱。此外,40%的腦退化症病人稱他們被排除在日常活動計劃之外。令人吃驚的是,近三分之二的病人及其護理人員認為他們的國家缺乏對腦退化症的瞭解。

《2012世界阿爾茨海默病》

報告向政府和社會提出了10項克服這種恥辱感的建議,包括加強公眾教育,近一半的受訪者表示加強教育和提高認識是首要任務。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要鼓勵腦退化症病人分享他們的經驗,確保他們成為日常活動計劃的一部分。

《2012世界阿爾茨海默病》

報告作者 Nicole Batsch 表示:「在其他腦退化症計劃中,如加強對腦退化症病人的護理和對其家庭護理人員的支持以及加大研究經費,恥辱感仍然是計劃取得進展的一個障礙。《2012世界阿爾茨海默病》 報告顯示,腦退化症病人和護理人員感覺受到了社會,有時甚至是親友的排斥,漸漸走向邊緣化。他們需要的是得到和正常人一樣的對待,希望人們重視的是自己的能力,而不是疾病造成的障礙。正視這些問題將有助於改善腦退化症病人和護理人員的生活質量。」

ADI 執行董事 Marc Wortmann 說:「隨著全球人口的老齡化,阿爾茨海默病和腦退化症的發病率也在快速上升。這種疾病對患者的家庭會造成巨大影響,經濟成本較高也會給衛生和社會系統帶來負擔。各國要做好充分應對這種疾病的準備,前提是我們必須克服這種恥辱感並努力為腦退化症病人提供更好的護理,朝著未來能找到治癒方法的目標不斷邁進。」

這份最新的《2012世界阿爾茨海默病》報告包含以下調查結果:

  • 24%的腦退化症病人和十分之一以上(11%)的護理人員承認隱瞞或掩蓋了患病的事實 -- 65歲以下的受訪者認為他們可能會在工作場所或孩子的學校裏遇到特殊問題。
  • 40%的腦退化症病人稱被排除在日常活動計劃之外
  • 近60%的腦退化症病人表示患病後,最有可能回避他們或斷絕聯繫的人是朋友,家人次之
  • 四分之一的護理人員(24%)認為在他們國家,有些人會對照顧腦退化症病人的人產生負面的聯想,28%的護理人員覺得自己受到了區別對待或刻意回避
  • 腦退化症病人和護理人員都承認,他們不再與人建立親密關係,因為這太難了
  • 加強教育、傳播知識和提高認識是幫助腦退化症病人克服恥辱感的首要任務

《2012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是一份全球性的調查報告,對象包括50多個國家的2500人(包括腦退化症病人和護理人員)。約50%的腦退化症病人得過阿爾茨海默病,將近一半的患者是65歲以下。這一調查的主要目的是將腦退化症病人和家庭護理人員所體驗到的恥辱感記錄下來,並確定國家性的腦退化症計劃是否對減輕這種恥辱感起到了作用。

腦退化症嚴重影響了病人及其家人和護理人員的生活。
據世界衛生組織 (WHO) 估計,每四秒種就會出現一個新的腦退化症病例。

根據目前老年人口的增長速度,未來40年全球會有1.15億人患有腦退化症,這對衛生和社會系統來說都是一大負擔。世界衛生組織193個成員國中只有8個實施了國家性的腦退化症計劃,這表明要減輕相關的經濟和社會成本,政府還需投入更多。

人們可以觀看一部影片,從中瞭解荷蘭、德國和印度的專家、病人與護理人員關於阿爾茨海默病的體驗。

 

腦退化症病人克服恥辱感的十大建議:

1. 對公眾進行宣傳教育

2. 減少對腦退化症病人的孤立

3. 讓腦退化症病人說出自己的想法

4. 尊重腦退化症病人及其護理人員的權利

5. 讓腦退化症病人融入當地社區

6. 對非正式、有償提供護理的人員進行教育並提供支持

7. 提高家庭和養老院護理的質量

8. 加強對初級保健醫生在腦退化症方面的培訓

9. 呼籲各國政府制定國家性的阿爾茨海默病計劃

10. 加大克服恥辱感的研究

 

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簡介

國際阿爾茨海默病協會 (Alzheimer's Disease International, ADI) 是一家由全球78家阿爾茨海默病協會組成的國際性聯盟,與世界衛生組織間保持官方合作。ADI 的願景是改善全世界腦退化症病人及其家人的生活質量。ADI 認為,攻克腦退化症的關鍵在於全球性的應對措施和本地具體情況的獨特結合。因此,阿爾茨海默病協會為當地的腦退化症病人及其護理人員提供護理和支持,而在全球範圍內,這些協會將重點放在腦退化症和相關活動上,推動政府改變政策。

 

hno1-signoff

 

 

  • 182
  • 183
  • 184
  • 185
  • 186
  • 187
  • 188
  • 189
  • 190
  • 191
第 190 頁,共 191 頁